当前位置:首页 > 话题广场 > 历史专区 > 清朝

2010判断题清代学制看这里!2021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汇总(47)带答案解析,4.14更新

1.创造全面发展的人的最好方法和方法是。

A.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

B.理论联系实际

C.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是统一的。

D.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回答:a

解释:本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调查。

马克思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命题,把生产劳动与教育的结合作为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并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故本题选A。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复杂性

D.长期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劳动的特点。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题干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是孔子对教师为人师表的阐述,体现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故本题选B。

3.清朝政府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癸卯学制。“癸卯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容易造成混淆的是壬寅学制,“壬寅学制”是我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虽然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故本题选B。

4.课的结构是指()。

A.备课、上课、辅导等教学工作环节的安排

B.课的组成部分及顺序和时间分配

C.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学习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作业

D.教学内容的顺序与时间分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的结构。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其中讲授新教材是中心环节。故本题选C。

5.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的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C.政治经济制度

D.道德伦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的权利、机会和程度;决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及内容体系等,因此,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的是政治经济制度。容易混淆的是选项A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是根本决定因素,所以排除。故本题选C。

6.“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和能力差异()。

A.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将学生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D.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体差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题干中教师关注个体差异应该是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故本题选C。

7.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

A.教育是传递生活经验

B.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C.教育是传递科学文化知识

D.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才的活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结合题干,故本题选B。

8.下列不属于《四书》的是()。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春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四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与“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因此,ACD都属于《四书》,选项D属于《五经》。故本题选D。

9.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乌申斯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这体现了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的()。

A.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题干中“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学习之母”都体现了巩固性原则。故本题选C。

10.被人们看作是教育学形成独立科学的开始的标志是()。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洛克的《教育漫话》

C.卢梭的《爱弥儿》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夸美纽斯的理论。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因而夸美纽斯也被称为“(近代)教育学之父”。故本题选A。

11.有关气质与性格关系,错误的是()。

A.气质是先天的,性格是后天

B.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之分

C.气质表现得早,性格表现得晚

D.气质可塑性大,性格可塑性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气质与性格的区别。气质与性格的区别如下:(1)气质是先天的,性格是后天,所以A选项正确;(2)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之分,所以B选项正确。(3)气质表现得早,性格表现得晚,所以C正确。(4)气质可塑性小,性格可塑性大,所以D选项错误。故本题选D。

12.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中“强—平衡—不灵活”与下列哪种气质类型相对应?()

A.多血质

B.胆汁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气质类型。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强、不平衡对应的是胆汁质,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强、平衡、灵活对应的是多血质,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强、平衡、不灵活对应的是黏液质,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弱对应的是抑郁质。故本题选C。

13.“将心比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属于印象形成效应中的()。

A.晕轮效应

B.首因效应

C.刻板效应

D.投射效应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人际关系中的投射效应。社会人际关系中的投射效应,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属于投射效应。故本题选D。

14.因群体引导或压力,个人道德态度与行为倾向于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称为()。

A.从众

B.依从

C.服从

D.遵从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从众。从众是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现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依从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服从指个体在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意志的压力下,被迫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遵从指遵照并依从。故本题选A。

15.下列观点不属于维果茨基所论及的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是()。

A.最近发展区

B.提倡自主探索

C.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D.学习有最佳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维果茨基所论及的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发展主要论证三个问题:最近发展区、学习有最佳期和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故本题选B。

16.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

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B.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

D.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现代教学观。现代教学观包括四个方面: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和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因此,新课程教学过程看作是可以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故本题选A。

17.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教育家()编的。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昆体良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A、B、C选项都是古希腊的思想家,不符合题意。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故本题选D。

18.《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

A.因材施教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循序渐进原则。《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意思是“教师杂乱地施教,学生不按顺序学习,会使学生头脑混乱不知所措。”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学记》中这句话强调了教育要循序渐进。故本题选B。

19.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形式是()。

A.课外活动

B.课余活动

C.群众活动

D.文娱活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形式,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课外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独特的教育作用。故本题选A。

20.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纲要》中规定: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教师、学校、课程的发展,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与激励功能的状况。题干中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故本题选A。

21.在皮亚杰看来,当学生的思维已经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做出一定的概括时,他的思维水平已进入()。

A.形式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感知运算阶段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摆脱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能以命题的形式进行,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理解符号的意义,能做一定的概括,在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中是属于形式运算阶段。故本题选A。

22.下列不属于右脑优势的是()。

A.计算

B.想象

C.音乐

D.情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大脑半球的一侧化优势。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性工作,包括说话、写作和言语理解,在计算、时间感和控制复杂运动方面功能强;右半球在空间关系、面孔识别、情绪、情感识别与表达、想象、音乐欣赏等方面更强。计算属于左脑优势。故本题选A。

23.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称为()。

A.上位学习

B.同位学习

C.下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上位学习。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上位学习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过程。题干中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即为上位学习。故本题选A。

24.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评价的核心是()。

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评价改革。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改提出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全面实施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故本题选C。

25.《纲要》第二部分对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小学阶段以()为主。

A.分科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必修课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课改的课程结构。新课改的课程结构要求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其中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既有分科课程也有综合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故本题选C。

26.如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有权予以劝阻,制止或向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控告的是()。

A.老师

B.学校

C.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D.任何组织或个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条规定,“如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犯,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予以劝阻、制止或向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或控告”。故本题选D。

27.教师讲课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富有吸引力,声音抑扬顿挫并伴有适当的表情,使学生产生兴趣,这易引起学生的()。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想象

D.随意注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教师讲课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富有吸引力,声音抑扬顿挫主要是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故本题选B。

28.由兴趣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动机是()。

A.外部动机

B.远景性动机

C.内部动机

D.近景性动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内部动机。内部动机指个体自发地对所从事的活动的一种认知。例如:因兴趣、理想、荣誉感而努力学习的动机属于内在动机。故本题选C。

29.学生产生不良情绪的主要原因是自我意识的发展不够成熟,如果能改变一个人非理性的思想,观念和评价,就能改变他的情绪和行为。根据此心理学原理引导学生是一种()。

A.意志调节法

B.合理宣泄法

C.转移注意法

D.认知调节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知调节法。认知调节法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阿尔伯特所提出,他认为:情绪并不是某一诱发事件本身直接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过程如下:(1)将引发不良情绪的事件和认识一一列出;(2)找出引发不良情绪的非理性信念;(3)通过对非理性信念的认识和纠正,找出合理的信念;(4)通过建立合理的信念,最后达到不良情绪的改变。故本题选D。

30.为帮助记忆二十四节气,前人将其编成《二十四节气歌》,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复述策略

B.组织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精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它常被描述成一种理解记忆的策略。精加工策略包括: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和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题干中将二十四节气变成节气歌,属于记忆术中的简缩和编歌诀,故本题选D。

31.上好一堂课最根本的要求是()。

A.讲究教学艺术

B.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C.教学方法适当

D.板书有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包括: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结构合理、方法得当、表达清晰、气氛热烈、板书有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上好课的最根本的要求,故本题选B。

32.()是最高层次的德育内容。

A.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B.劳动教育

C.辩论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D.纪律和法制教育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内容层次。德育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心理健康。德育的内容应当包括三个主要层次:一是基本道德为规范的教育;二是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三是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理想教育等。其中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属于最高层次,故本题选C。

33.“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所运用的德育方法是()。

A.语言说理法

B.榜样示范法

C.品德评价法

D.陶冶教育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方法中的陶冶教育法。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是使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耳濡目染提升品德的方法,属于陶冶教育法。故本题选D。

34.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的是()。

A.领导关系

B.授受关系

C.上下级关系

D.从属关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师生关系的构成。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主要包括:教学上的授受关系、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和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题干中问到教学上,所以反映的是授受关系,故本题选B。

35.在周老师的课上,学生通常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反映迟钝,多数学生处于被动应付周老师的状态,甚至不少学生做小动作,这是一种()课堂氛围。

A.消极的

B.对抗的

C.积极的

D.失控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气氛的类型。课堂气氛的类型包括: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的;消极的课堂气氛统称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对抗的课堂气氛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题干中学生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等属于消极的课堂气氛,故本题选A。

36.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不包括()。

A.关注学生发展

B.强调教师成长

C.倡导自主学习

D.重视以学定教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包括: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和重视以学定教。因此倡导自主学习不属于其中包含的内容,故本题选C。

37.下列总结不符合新的教材观的是()。

A.课程标准是课程的灵魂,教材是课程的肉体

B.课程标准是“罗马”,教材是“道路”

C.树立“教教材”的观念

D.唤起教学活动的“目标”意识,反对“教总比不教好,教多总比教少好,教得越多越好”的经验主义做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课程改革的教材观。新课程改革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个体发展的跳板,而非圣经,应该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C选项错误。故本题选C。

38.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通过认识教材达到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一种()。

A.直接经验

B.生活实践

C.间接经验

D.社会生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间接经验。学生通过借助教材来认识客观世界,而教材上呈现的知识都属于间接经验。学生是通过认识教材达到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一种间接经验,故本题选C。

39.下列关于课外活动,表述不正确的观点是()。

A.课外活动应该由老师和家长共同商定活动的时间、内容、地点和形式

B.课外活动过程具有实践性

C.学生写日记属于课外活动的内容

D.课外活动的对象可以是校际性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外活动的理解。A选项错误,课外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商定的活动时间和地点等,不是教师和家长商定。故本题选A。

40.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关于班级授课制的说法不恰当的是()。

A.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B.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C.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D.强调个别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1)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4)有利于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5)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之处:(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限制;(2)过于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3)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4)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高;(5)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而强调个别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是班级授课制的不足,故本题选D。

41.通过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创造美好生活和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体现了教育()的功能。

A.控制人口增长

B.提高人口质量

C.改善人口结构

D.促进人口迁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表现在:(1)控制人口的数量,一个国家全体国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人口出生率的高低成反比。(2)提高人口的质量,教育在提高人口的质量方面的功能首先表现在对青年一代的培养。其次还表现在对成年人的教育上;(3)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与流动,变无序流动为有序流动,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题干中通过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创造美好生活和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即提高人口质量。故本题选B。

42.农业劳动中缺乏有文化的人,国家可以通过办学来培养农业科学、技术人员,并通过毕业分配使这些人流向农村,这体现了()。

A.教育能促进我国的产业升级

B.教育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决定性作用

C.教育可以促进人口地域分布向合理的方向流动

D.教育制约人口的数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包括: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与流动。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人口的流动问题,教育可以使人口的流动变无序流动为有序流动,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故本题选C。

43.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常常表现出与生产力、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这表明教育发展具有()。

A.相对的独立性

B.一定的超前性

C.一定的滞后性

D.绝对的超前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具有能动作用。具体表现为:(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2)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而不是其他任何一种社会活动。(3)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4)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主要是指教育虽然要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但教育与其发展往往又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不同步性;(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故本题选A。

44.教育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时,必然有自身运动的内在规律,后者指教育具有()。

A.历史继承性

B.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C.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D.相对独立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对独立性的概念。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和发展特点。故本题选D。

45.教室文化和寝室文化中的寝室布置、宣传栏建设、标语张贴、班级网络建设属于高校基层组织文化中的()。

A.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

C.制度文化

D.活动文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校园文化的类型。校园文化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分成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组织和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等。(1)物质文化包括学校环境文化、设施文化,如寝室布置、宣传栏建设、标语张贴等。(2)组织和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3)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故本题选A。

46.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来我国学习,并把中国文化带回自己的祖国,这反映了教育是有()。

A.文化传承功能

B.文化创造功能

C.文化更新功能

D.文化传播功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指:(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传递、保存和活化文化);(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选择和整理、提升文化);(3)教育能够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4)教育能够更新和创造文化。题干中留学生将中国文化带到各国,属于教育的传播功能。故本题选D。

47.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空间上的流动都要借助于教育,这说明教育具有()。

A.文化保存和延续功能

B.文化创造功能

C.文化选择功能

D.文化融合功能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1)传递和保存文化,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它以文化为中介,客观上起着文化的传承和普及作用。正因为教育的独特作用,才使得人类积累的文化代代相传。(2)筛选和整理文化。(3)交流和融合文化。(4)更新和创造文化。结合题干,教育可以促进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空间上的流动,这说明教育具有文化保存和传递功能。故本题选A。

48.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过程就是创造文化的过程。()

答案:√。

解析:教育可以传播外来文化,孕育、创造新文化,促进文化变迁。创新是文化变迁的另一重要维度。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过程就是创造文化的过程。教育在传递、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从来就不是简单地复制文化,它或因社会变革、受教育者不同的身心状况以及教育者自身价值观的差异,赋予已有文化以新的文化意义;或因融合、汇总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使原有文化发生性质、功能等方面的变化,衍生出新的文化要素。这些新的文化意义或文化要素往往会成为文化创造和革新的萌芽。故本题正确。

49.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A.学生

B.教师

C.校园观念文化

D.校园设施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分成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组织和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以及学校领导者亚文化、教师亚文化、学生亚文化、学校职工亚文化以及课程亚文化和活动亚文化等,其中,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故本题选C。

50.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传统、仪式和规章,这些一般统称为学校的()。

A.制度文化

B.精神文化

C.群众文化

D.物质文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故本题选A。

1.《2010判断题清代学制看这里!2021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汇总(47)带答案解析,4.14更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2010判断题清代学制看这里!2021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汇总(47)带答案解析,4.14更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44608.html

上一篇

关于2020年清代民国老核桃价格我想说比我爷爷都老!这些玉化核桃,历经三朝,风雨百年!

下一篇

古钱币排行榜,个个价值几十上百万!也许你家也有。安排

2010判断题清代学制,干货看这篇!小学六年,中学三年,这样的学制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你知道吗

  • 2010判断题清代学制,干货看这篇!小学六年,中学三年,这样的学制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你知道吗
  • 2010判断题清代学制,干货看这篇!小学六年,中学三年,这样的学制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你知道吗
  • 2010判断题清代学制,干货看这篇!小学六年,中学三年,这样的学制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你知道吗

2010判断题清代学制,干货看这篇!清朝末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试题,看看今天的你会不会

  • 2010判断题清代学制,干货看这篇!清朝末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试题,看看今天的你会不会
  • 2010判断题清代学制,干货看这篇!清朝末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试题,看看今天的你会不会
  • 2010判断题清代学制,干货看这篇!清朝末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试题,看看今天的你会不会
关于2010判断题清代学制我想说教师招聘考试|安徽教师招考《教综》打卡训练(5.29)

关于2010判断题清代学制我想说教师招聘考试|安徽教师招考《教综》打卡训练(5.29)

2010判断题清代学制相关介绍,1-6选择题 1.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是。 A.全面普及学前教育 B.全面普及义务教育 C.中等教育的全面普及 D.高等教育的整体普及 2.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据说这是...

关于2010判断题清代学制我想说坚持每日一练,教师招聘得高分,今天10道题你对了几道?(7.9)

关于2010判断题清代学制我想说坚持每日一练,教师招聘得高分,今天10道题你对了几道?(7.9)

2010判断题清代学制相关介绍,每天坚持练习一次,老师就会录取高分,今天10道题你答对了几次?(7.9) 1.比概念学习更复杂的程度是。 A.连锁学习 B.信号学习 C.辨别学习 D.规则学习 2.下列对学习的阐释,体现人本主义学习...

2010判断题清代学制专题之江苏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解读:旧中国学制的建立

2010判断题清代学制专题之江苏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解读:旧中国学制的建立

2010判断题清代学制相关介绍,旧中国学制的建立 学制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我国古代的学制萌芽于西周,如最早设立的“庠、序、校”等,形成于西汉,到唐宋时期才比较完备。但由于古代学校教育不发达,因此这一时期的学制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