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9年土木堡的变化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起点,对明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这距离明成祖朱棣北伐蒙古也不过20多年的时间,当时的明军基本都是吊打蒙古各部,是名副其实的独孤求败。而仅仅过了20多年,明军就成了蒙古人的手下败将,连大明皇帝都成了瓦剌的阶下之囚。这兴衰,变得太快!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土木堡之变”的惨剧?“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卫所制度糜烂,明朝北方疆域缩水
明朝的疆域缩水,是导致“土木堡之变”的直接原因。
一般而言,王朝初建,国力处于上升期,王朝的疆域都会大大扩展。而盛极而衰后,国力衰退,疆域也会随之缩水。
但是明朝是在国力正强盛的时期开始缩水的。
1402年靖难之役胜利后,朱棣在南京登基,这意味着北方边境从此彻底空虚。朱元璋时代,为巩固边防,朱元璋将儿子们分到边疆镇守,其中朱棣守卫的是北平附近地区。而靖难之役的成功标志着这里出现了空虚。
不仅如此,朱棣在靖难之役中还绑架了宁王朱权,借走了宁王手下的朵颜三卫,这是由投降的蒙古人组成的,为了让其死心塌地卖命,朱棣许诺,靖难成功后,将蒙古高原东部地区封给朵颜三卫。
而此时,朱棣不得不兑现诺言。
而兑现诺言的后果就是朱元璋苦心经营的北方防御线出现了缺口。朱元璋时期,明朝疆域自长城向北深入蒙古数百里。因为开平卫深入朵颜三卫属地,所以明朝在宣德年间内迁开平卫,因为开平卫的内迁,东西方向上的东胜卫、大宁卫等无法自成体系,所以纷纷内迁。
到仁宣时期,明朝的北部边境已经向南退至长城一线。
而此时,自朱元璋时期推行的“卫所制度”也已经难以维持,因此长城以北的土地被明朝纷纷放弃。
疆域南缩的后果是游牧民族比如瓦剌的南进。说直白些,因为明朝北部疆域的调整,瓦剌和明英宗,中间基本只隔了一个长城!
所谓“天子守国门”即是如此。明军出了长城,就是国外,这让明朝军队尤其是涉世未深的明英宗根本就没有时间适应和反应,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2、明朝对蒙政策的失败
明朝初期的朱元璋和朱棣,对蒙古实行的政策比较简单,就是打,打到他们跪地上叫爸爸为止。
但是叫完爸爸之后呢?明军心满意足地回家了,蒙古人该干嘛干嘛!
这是明朝始终无法彻底搞定蒙古的原因!
1388年,明朝消灭北元后,蒙古分裂为鞑靼和瓦剌两个集团,后来又增加了兀良哈三卫(朵颜三卫),这三者在草原上的存在,是明朝北方安全的重要保证。
在朱棣时期,明朝相当于三者的裁判,谁厉害了就削谁一顿,保持鞑靼、瓦剌和兀良哈的势力均衡,在朱棣一朝,这一趋势保持得很好。
但是到了仁宣时期,这种均势就被打破了,原因是明朝不再进行大规模北伐,从裁判成为一个观众,对于蒙古内部的争斗也无暇参与,这是瓦剌能够坐大的外在因素。
由于明朝过早地开始了休养生息,因此蒙古内部的倾轧明朝无力干涉。等到瓦剌气势汹汹地南下而来时,明朝想要组织兵力进行对抗,也已经来不及了。
土木堡之变中,明朝20万大军使用了40多天就集结完成,这是相当仓促的,所以失败也是必然的。
3、领导不靠谱,眼高手低
自从《明朝那些事儿》大火以来,很多人对明英宗开始了新的解读,认为其不是一个忠奸不分的昏君,而是一个宅心仁厚,懂得体会别人痛苦的好人。
也许是,但是在军事才能上,明英宗是真的不行!
不行到什么程度了呢?曾祖父朱棣时期留下的老将们,都在这次事变中被报销了,武将阶层损失巨大,间接加速了明朝文官势力的坐大。
而军事实力不济还硬要指挥20万大军,最后导致大军全军覆没,这本身就很残忍。
所以说,明英宗是导致“土木堡悲剧”的直接负责人。第二负责人,就是宦官王振。
俗话说:“一只狼领导的一群羊能打败一只羊领导的一群狼”,明英宗更像是一只羊。所以,败是必然事件!
摊上这样的领导,能在朱棣之后20多年才惨败已经很不错了,如果明英宗和明仁宗互换,这样的悲剧可能就提前20年上演了。
领导人个人问题造成的灾难,最让人叹惋!
我是“静夜史”,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一起探讨历史!
1.《1449年明朝精锐全军覆没专题之明朝衰落有多快?为何仅仅20年,极盛的明军就在土木之变中惨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449年明朝精锐全军覆没专题之明朝衰落有多快?为何仅仅20年,极盛的明军就在土木之变中惨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44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