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坦梅防雨投样品2424.5厘米北京保利2012春季拍卖Lot3754成交:RMB 10,120,000说明:项子庆、吴晶、江浙忠、江歌赵球场。
丁野夫 元 幽溪听泉图绢本 直径:23厘米北京保利2018秋季拍卖会 Lot3588成交价:RMB 19,320,000 出版:1.《群芳清玩》第5册,第8页,精芸出版合资会社,1920年。2.《室町时代的文化》,中日新闻本社,1980年。3.《宋代的绘画》,图版18,东亚研究会,1989年。4.《大和文华》,图版7,大和文华馆,1991年。5.《水墨画的至宝》,冈山县立美术馆,1993年。6.《元时代的绘画》,编号17,大和文华馆,1998年。7.[日]戸田祯佑、小川裕充:《中国绘画总合图录续编》卷四,图版JP6-051,东京大学出版会,1999年。8.《南宋绘画·才情雅致的世界》,图版28,根津美术馆,2006年。9.《宋画全集》第七卷第二册,图版103,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10.[America]Richard Edwards: The Heart of MaYuan:TheSearch for a Southern Song Aesthetic,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1, photo 46B.说明:项元汴、王世贞、清宫旧藏,后流落日本。
《幽溪听泉图》述略
许力中央美院人文学院特聘教师 清宫旧藏传丁野夫《幽溪听泉图》,22×24厘米,水墨绢本,圆光立轴。钤印:朱文“野夫”、朱文连珠印“贞元”、朱文“子京珍秘”、朱文“乾隆御览之宝”、有未辨残印一处。因钤有“野夫”印,而被定名为丁野夫所作,或称此作为丁氏传世唯一真迹。此图收藏印鉴精准可信,故而,由此所反映的递藏序列不但完整,也足可令人信服。东渡之前,由丁野夫自王世贞、项子京,而后进入清宫内府。这件皇家收藏在20世纪的重要专业出版物及重大展览上频频亮相,在前后十余次文献著录中,断代一直在宋元之间。 2010年,浙江大学和浙江省文物局编辑出版的《宋画全集》将其收入第七卷第二册。 关于丁野夫的生平,历史文献上有两项比较可信的记录,其一,元代夏文彦所著《图绘宝鉴》卷五“丁野夫,回纥人。画山水人物学马远、夏圭,笔法颇类”。其二,元末明初成书的《录鬼簿续编》有《丁野夫传》“西域人,故元西监生(回回国子监生),羡钱塘山水之胜,因而家焉。动作有文,衣冠济楚。善丹青小景,皆取诗意。套数小舍极多,隐语亦佳。驰名寰海。”由以上文本记录可知,丁野夫不仅擅画,还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少数民族文学家。元代的杭州有很多这样的少数民族文人,萨都剌、贯云石等都是这类名扬海内的名士。傅熹年先生在《元代的绘画艺术》中指出,元代画山水的职业画家在画史上留名的不多。而学习马夏的都是民间画家,包括了丁野夫、孙承泽、张观、张远等等。这其中只有孙承泽兼有马夏二家的特点,张观则更贴近马远,而这一派的作品构图和笔法都较自由、轻松,没有那么精熟和法度森严。 细观此画,前景山石雄浑,古松具云龙之态,盘旋而上,松下高士抚栏俯身,静听泉声,身后童子抱筇侍立。远处幽谷深深,有瀑布自谷中泻出,没入涧中,忽而,又从画面右下方涌起。此作构图奇绝,全然因袭马远一脉。用笔凝练,厚重,人物画法高古,寥寥几笔,姿态全出。与大都会博物馆所藏的马远“臣字款”《高士观瀑图》极类。由是可知,在南宋时期,此类院画图式恐是常用样式。此图恐是南宋院画的精品,属马远及其传派的精心之作。 南宋院体初立之时,从写实主义角度创作山水之美的种种手法,都被北宋画家使用殆尽。南宋的李唐有了突破,首先在构图和布景上做出了改革,然后,充分利用江南的景致作为创作主题。马远继承并发展了这个特征,以写实为基础,营造烟水迷蒙的情景。在表现手法上,山石的肌理更加立体,单体视觉冲击更加强烈。傅熹年先生《南宋时期的绘画艺术》一文谓:马远画山水源出李唐,构图简洁,重点表现主景于一角隅。画石棱角锋锐,近于“冰澌斧刃”。画老树伟干用画石的皴法,枝梢则修长劲挺,辗转延伸,被人称为“拖枝”。马远还有一重特色,景物的营造都带有富贵气的矜持、高华。该件作品亦有此特征,人物修饰华丽而不失雅致,杂树纷繁,烟岚迷蒙。山石以大斧劈皴画就,皴笔飞白、泼墨相间,辅以湿笔烘晕,尽显墨色幻变。 这件《幽溪听泉图》除去绘画风格,及其用笔笔法与马夏传派吻合之外,其所使用的绢材质地,也与传世南宋院画用材完全一致,在放大镜下,能清晰地看到宋代丝绢的典型织法,卷面宝光熠熠。这也足以证明此画为南宋之物。而画面上的“野夫”印鉴,则有另一种可能,即此画是为丁野夫的收藏。 最后有一个细节,就是该作原装的样式。有资料证明,最初,此画应是清宫旧藏的一册对开册页装。在此后的流传过程中,尤其是在日本收藏家手里,它的形式发生了巨大改变。由册页合装中散出成为单独的一开。而后,又由册页改成立轴。所幸的是,这一转变的过程都被日本文献以不同形式记录下来,成为作品原装形式的重要佐证。最幸运的是,清宫旧藏的经典标志“乾隆御览之宝”朱文大玺印一直随着这件《幽溪听泉图》寸步不离,使得这件南宋马远传派院画的皇家藏品身份得以明证。
佚名 宋 征人晓发图绢本 直径:26厘米北京保利2012春季拍卖会 Lot3756成交价:RMB 5,750,000 说明:耿昭忠、耿嘉祚旧藏。
赵孟頫 1254-132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纸本 28.6×11.9厘米×5北京保利2017秋季拍卖会 Lot3535成交价:RMB 190,900,000 出版:1.《赵松雪行书心经墨宝》,上海有正书局,1925年。2.中国书学研究会:《书学》第二期,第1-10页,文信书局,1944年。3.《王羲之赵孟頫心经合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4.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 · 元明清书法·壹》,第44页,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5.《中国法书全集》第9卷,第220-227页,文物出版社,2011年。6.《赵孟頫书画全集》第10卷,第70-77页,故宫出版社,2017年。著录:(清)李佐贤:《书画鉴影》第十三卷,第3页,同治十年(1871)李氏自刊本。说明:1.此册经袁克文题端并后跋。经项元汴、何溥、成勋、奕欣、王懿荣、谭踽盦、谭天祺、袁克文、张静江递藏。2.通过《书学》的出版可知,戴季陶曾为此《赵松雪行书心经》作跋语九则。3.戴季陶所作跋语中,第一则明确指出此册彼时为张静江先生所藏。4.创艺术家作品成交纪录,创当年中国书法作品成交纪录。
般若光辉 圆觉境界——赵孟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探析 赵孟頫原籍大梁(今河南开封),为宋太祖赵匡胤十世孙,因四世祖受赐居湖州,遂为吴兴人。十四岁时,赵孟頫因其家世代为官亦入补官爵,并通过吏部选拔官员的考试,调任真州司户参军。入元后,忽必烈见赵孟頫才气豪迈,神采焕发,如同神仙中人。让他位坐右丞叶李之上。后一直受到元朝统治者的殊遇。延佑三年(1316),赵孟頫官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用一品例,推恩三代。至治二年六月,赵孟頫病逝。后追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魏国公,谥号“文敏”。 赵孟頫其父赵与訔,字仲父,号菊坡先生,南宋末,官至户部侍郎、浙西安抚使等职。闲暇时,不废诗文翰墨,着有《宾退录》。伯父赵与懃,字话舜,号兰坡先生,嘉熙二年进士,嘉熙三年(1239)以尚书右司郎中,淳佑元年(1241)知婺州(浙江金华),济籴百姓有功,官至枢密院都丞,以右文殿修撰奉祠。其收藏甚丰,据《云烟过眼录》载,赵与懃共收藏晋宋间法书184件,精稀程度可与权倾一时的贾似道比肩。堂兄赵孟坚,字子固,号彝斋,是宋末著名书画家和鉴藏家。常用船载着书画文物及纸笔墨砚,东游西适,当时人称其舟为“赵子固书画船”。据传他曾得五字不损本《兰亭》。 赵孟頫是一位能力非常全面的通才,书画诗印无一不精。他在书画领域,提出了诸多独到见解。在文人画方面,他曾提出:“书画本来同”、“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等观点。奠定了中国文人画的基础。即主张:书画同源,以书法入画,强调绘画中的文人气质和韵味。以画寄情,使文人绘画在功能和层次上得到进一步深化。在师法传承方面,他提倡“作画贵有古意”、“云山为师”。古意的提出,使书画扭转了北宋以来古风渐湮的颓势,追求质朴自然的文人心性。以云山为师,即要师法自然,强调了画家的写实基本功与实践技巧,克服南宋“墨戏”的陋习。后世对其评价极高。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客观地道出了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无论是研究中国绘画史,还是研究中国文人画史,赵孟頫都是一个不可绕开的关键人物。元代卢熊说:“本朝赵魏公识趣高远,跨越古人,根抵钟王,而出入晋唐,不为近代习尚所窘束,海内书法,为之一变,后进咸宗师之。”可见力挽救两宋时期的“尚意”书风的颓势,主张学习晋唐法书。赵氏通过批评“近世”、倡导“古意”,从而确立了元代书法艺术思维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不仅体现在书画上,而且也广泛地渗透于诗文、篆刻等领域。 赵孟頫在书画的艺术理论和实践中的成功,使其追随者云集影从。不仅有其友人高克恭、李衎,还有妻子管道升,儿子赵雍。还有一大批人,如唐棣、朱德润、陈琳、商琦、王渊、姚彦卿,外孙王蒙,乃至元末黄公望、倪瓒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继承发扬了赵孟頫的美学观点,使元代文人画久盛不衰,。赵孟頫书画诗印四绝,当时就已名传中外,以至日本、印度人士都以珍藏他的作品为贵,为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赵孟頫在诗文、音律、古物鉴赏等诸多方面都极为出色,只是被画名所掩。宋亡后,赵孟頫、戴表元等人提倡学习李杜和韩柳的诗文风骨。使当时文坛的衰飒之气为之一变。《岳鄂王墓》、《次韵左辖相公》等为其代表作。内容充实,风格劲拔,被世人广为传诵。元仁宗非常重视赵孟頫,曾把他比作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苏轼。他曾着有《琴原》、《乐原》等音乐类著作。在《琴原》中详细阐述了以“琴五调”调弦法为基础的十二均旋宫法。元代私人收藏非常活跃,士大夫和书画家都广泛从事鉴藏活动。较著名的有赵孟頫、鲜于枢、郭天锡、柯九思、倪瓒等人。韩滉的《五牛图》、传周昉《纺车图》(以上作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都曾入赵孟頫行箧。在元代内府收藏序列中,常有赵孟頫的鉴定、题跋。 更另人难以想象的是,赵孟頫也有很强的政治、经济、管理才能。《赵孟頫列传》中曾载:“帝欲使孟頫与闻中书政事,孟頫固辞,有旨令出入宫门无禁。每见必从容语及治道,多所裨益”。1287年,桑哥擢升为右丞相,上任后推动纸币改革,发行“至元钞”。此举遭到赵孟頫极力反对。最后的结果也正如赵孟頫所料,通货膨胀极为严重。到了至大二年,至元钞已经毛如废纸。公元1292年,赵孟頫任职济南。期间简政务、轻刑罚、重教育,与汉初的“与民休息”异曲同工。其中以“兴学”为“首务而亟图之”,一两年时间,济南一带的教育状况大为改观,民风也为之一变。至元三十年(1293),济南府所属的利津县建立了一座庙学,县尹请赵孟頫题写碑记,即《新修庙学记》碑(拓片藏国家图书馆)。 赵孟頫书法艺术分期: 赵孟頫提倡复古,主张学习晋人的姿韵和唐人的法度,从而扭转南宋书法的颓势。在反复的临习中,赋与书法自己的审美和理想,二者贯通,形成自己的风格。就赵孟頫个人书法发展的历程来说,一般的意见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不过这三个阶段,其间又互有交错渗透,但基本上是这样一个顺序。 第一阶段是其45岁之前。此阶段存世的作品约二十件,主要作品有:草书《千字文》(33岁)、跋《曹娥碑》(33岁)、跋《保母砖》(34岁)、跋《大道帖》(34岁)、《归去来辞》(44岁)。在《褉帖源流》题跋中,他说“余往时作小楷,规模钟元常”;《哀鲜于伯几诗》中也说“我时学钟法,写君墓志铭”,并指出《哀鲜于伯几诗》是自己二十几岁所书。赵孟頫在元贞元年所书《千字文》题跋中说:“仆廿年来写千文以百数”,此时赵孟頫42岁。通过以上记叙可知,此阶段由学习钟繇、智永、禇遂良、徐浩等人。书法用笔古拙,结体的方阔取自钟、禇,用笔的肥厚圆劲取自智永、徐浩。 第二阶段是其45岁至60岁。仇远说:“余见子昂临《临河序》,何啻数百本,无一不咄咄逼真。”《洛神赋》十三行,更是临习一生,在逝世前一个月,他还为此《洛神赋》十三行题跋。在对二王的深入临习后,形成了以二王为风范而又有鲜明个性的赵体。如:大德五年《赤壁赋》、大德六年《吴兴赋》、大德八年《跋彩神图》等。后又逐渐临习李北海。在二王风神的基础上,加入李北海的圆浑丰腴。点画精美,入笔出笔的尖锋不如之前明显,而方圆兼备。线条上骨力不减,而血肉渐丰。结字上由健挺方阔,变为颀长健拔,给人以姿韵溢出于披拂间的感觉。六十岁后,人书俱老,笔法纵横随意。钟书的影响已经不见痕迹。书札任意洒脱,小楷精致工丽,碑版庄严雄强。笔力深沉扎实,雄放中见洒脱,苍劲中见精微。如《与中峰和尚札》、《光福寺塔铭》、《胆巴碑》、《酒德颂》等。 赵孟頫书法中的儒释道精神: 宋元时期,禅宗以雪岩祖钦、高峰原妙、中峰明本为代表的临济宗,影响非常大。耶律楚材时期以佛教治国。赵孟頫与诸多佛教高僧为师为友。存世有赵孟頫致中峰明本书信有《致中峰明本尺牍》11封、《祖父之荫帖》、《承教帖》、为中峰明本书《心经册》等。在《致中峰明本十一札》、《心经册》中,都清晰的看到赵孟頫自称弟子,并用 “和南再拜”、“和南拜复”、“尊者尊前”等虔诚的敬语,明确的说明赵孟頫将中峰明本尊为老师。赵孟頫还抄录临摹了非常多的佛经,例如《法华经》、《金刚经》、《心经册》、《洞玉经》、《道德经》、《阴符经》等等。其中《心经》最多,朱家溍《历代著录法书目》中,记载的《心经》就有十九件。他在《承教帖》中写到“承教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之说,无他只是一个无是无非,无管无不管。”足见其深谙佛教中的顿悟、心神等思想。 元代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主动吸收中原文化,除了对孔孟和宋明理学格外推崇,对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更是大力发扬。由开始的耶律楚材时期的佛教主政,到中期佛、道两家主政,中晚期是佛、道、儒并存。所以赵孟頫一定会受到时风的影响。比如他的名号中,常有道人二字,如“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还有如“太上弟子”、“澄怀观道”等印。 赵孟頫在追求“古意”的同时,把释道文化所崇尚的“中和”之气相融合。这种“中和”之美,又符合了中国传统儒学的“中庸”之道。诸多方面的去粗取精,达到极致的平衡。冲淡恬静的书写状态,使其书法作品华丽而不乏骨力,流美而不甜腻,秀逸中见清气,质重中显浑朴。 赵孟頫崇尚的“古意”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赵孟頫在诗歌、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提出“复古”的理论主张。“古意”中所指的“意”一方面指的是古人的思想趣味和审美风范;另一方面也强调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思想与古人之“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相辅相成的。他在《自跋画卷》中说道:“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 在《定武兰亭跋》中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他的书法风格独步一时,元代陆友仁在《研北杂志》中评赵书:“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元此书”。故其追随着不计其数。张雨曾说:“仆囊时侍赵文敏公学书”,元末高启在《张贞居杂诗册》中评:“贞居早学书于赵文敏公,后得《茅山碑》,其体遂变,故字画清道,有唐人风格。”张雨的诸多作品,也能看到师从赵孟頫的影子,如:《发蜕庵诗札》、《淀湖社集尺赎》、《次韵闲止诗卷》等。明代王鏊评朱德润书:“酷似赵孟頫,而条然风韵,甚有晋人家法。”1362年所书《录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卷》,点画、线条与赵书堪称“酷似”。除以上二人外,还有俞和、鲜于枢、虞集、袁桷、仇远、龚开等诸多人师学赵书。陶宗仪在《书史会要》卷七中,共列出243人,受赵氏复古书风影响。 此《心经》册递藏流转: 此册有谭踽盦题签条,袁克文题端并后跋。历经项元汴、何溥、爱新觉罗•绵亿、恭亲王奕欣、王懿荣、袁克文、谭踽盦、谭天祺、张静江递藏。项元汴对其藏品无疑是珍爱的,珍爱的表现之一便是在藏品上钤盖其大量的鉴藏印。如同其他珍品一样,本件赵孟頫《心经》钤印数量达到25枚。内有姓名字号类9枚,堂号类2枚,品鉴收藏类7枚,闲章类4枚,里居印1枚,训诫祈福类2枚。而“神品”一印,的钤盖绝非随意。在公私收藏中,钤有“神品”一印的作品约75件。除一件仇英以外,全部为元以前的名迹。如王羲之《平安帖》、《平安何如奉橘帖》、王献之《中秋帖》、欧阳询《仲尼梦奠帖卷》、冯承素《摹兰亭序》、褚遂良《临王献之飞鸟帖》、张旭《草书古诗四帖卷》等。叶梅《晚明嘉兴项氏法书鉴藏研究》一书中,统计项元汴收藏赵孟頫法书作品为67件,无论是在项元汴的整个收藏体系还是元代这个时期来说,其对赵孟頫的收藏数量是居于首位的。 入清后,被何溥收入囊中。“慎余堂书画印”、“亳州何氏珍藏”二印即为其藏印。在徐世昌所著《晚晴簃诗汇》卷六十一中载:何溥,字渊若,号谦斋,满洲旗人。康熙辛丑进士,官邢部主事。殉难,赠去骑尉。着有《慎余堂诗集》。在北京故宫所藏朱元璋《大军帖》、上海博物馆所藏王原祁《仿古山水册》、北京保利2016秋拍LOT4049仇英《唐人诗意图册》等作品上都有钤盖,且上下关系一致。“莲樵鉴赏”、“水部成勋”二印或为爱新觉罗•绵亿藏印(此印的考证请参阅北京保利2016秋拍LOT4024恽寿平《蔬果册》文章)。此《心经》册在李佐贤《书画鉴影》的著录中,记录有“莲樵成勋”一印,现册中此印已被挖掉。“莲樵审定真迹”下方有一方形挖补,大抵就是“莲樵成勋”一印原来钤盖之所在。在北京故宫所藏刘松年《四景山水》卷上,亦有“莲樵成勋鉴赏书画之章”一枚朱文印。爱新觉罗•绵亿(1764-1815),字镜轩,号南韵斋。历任管纛大臣、领侍卫内大臣、镶黄旗汉军都统等职。生平擅长骑射、性好学,诵汉文古今经史如流。精画仙佛,古雅得唐王维、吴道子之遗风。尤擅书法,姿媚遒劲,绰有晋人风度,极为当世所推重。后又被恭亲王收入囊中。“春和园鉴藏”一印,便是恭亲王奕欣的藏印。奕欣在咸丰六年撰写的《朗润园记》中,详实的记载了此园的位置、赏赐详情,以及春和园更名为朗润园的过程。此园是咸丰元年(1851)赐给奕欣。经修葺后,在咸丰二年御赐园名为“朗润园”,故可推测,奕欣得到此册的时间可能也是1851到1852年之间。在北京故宫所藏刘松年《四景山水》卷上,亦钤有此印。在后纸袁克文题跋中有“此册旧为王文愍公所藏,予得自其戚家”一句,可知在袁克文之前,此册归王懿荣宝玩。《清史稿》云:“懿荣泛涉书史,嗜金石,翁同龢、潘祖荫并称其学”。凡书籍字画、金石印章、钱币瓦当,无不珍藏。与大收藏家孙毓汶也过从甚密。“兰塍珍赏”一印不查,但此印在李佐贤所著《书画鉴影》中已经存在,故可定为清代佚名藏印。 进入民国后,从后纸袁克文题跋“此册旧为王文愍公所藏,予得自其戚家”一句,可知王懿荣之后,便归袁克文所有。后“因持秦玉安官白文小鉨与予相易”一句,可知谭踽厂用一方秦代白玉“安官”小印,从袁克文处换来了此赵书《心经》册。此《心经》册中袁克文题跋右侧所钤“安官”白文印,即为袁克文所提及的那方。此《心经》册页签条为谭锡瓒手书。除自己用印外,亦有其子谭天祺印。袁克文与谭锡瓒、谭天祺父子关系莫逆。谭锡瓒精于制印,他曾为袁克文制印多方。二人在金石方面的交流颇多,袁克文还曾至谭锡瓒手札一通,因《董美人》不得,而食不甘,寝不安。若能割爱,当以文徵明山水小帧为报。谭锡瓒之子谭天祺还曾与袁克文相携同游泰山,玉皇顶有民国三年袁克文手书刻石一方,记录袁克文与易顺鼎、张栻、谭天祺同登绝顶一事。文信书局《书学》第二期出版了此《心经》册,在后面录戴季陶所作跋语九则,第一则中称此《心经》册为张静江所藏,张静江字卧禅。第六则中有“卧禅老人以千二百番弗得之于海上牙人”一句,足见此册之贵重。第一则中,“焦山石刻心经,亦背临此本者也”;第二则中,“以苛罗纲目雕钢等美术制版印行之,并遍赠与东西半球各图书馆、研究所、大学共藏之。印行之数多,保藏之地广,其存在于世间之寿命自必较长”;第四则中“字字好,笔笔好,行行好,玉润珠圆,银钩铁画,足称国宝”,每一句都在说明戴季陶对此册赵书《心经》册的珍视。 此赵孟頫《心经》册,也有着详细的流传记载。清代李佐贤《书画鉴影》中,前两件都为赵孟頫作品,此册是第二件。民国时期,有正书局于1925年为此作专门印制过珂罗版单行本,即戴季陶所说的“以珂罗纲目雕钢等美术制版印行之,并遍赠与东西半球各图书馆、研究所、大学共藏之”。1944年,文信书局又在其书法艺术类专业期刊《书学》第二期出版,戴季陶的九则题跋亦全文打印于后。建国后所出版的诸多《四家书经心》、《六家书心经》、《王羲之赵孟頫心经合册》等诸多出版,均为此册的影印。书画鉴定界泰斗徐邦达先生在《古书画过眼要录•元明清书法 壹》中也对此册有详细记录。此册还出版于《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法书全集》卷9,此书由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纂,王连起先生亲自负责本卷的编纂工作。其在古代书法研究上的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2017年北京故宫举办赵孟頫书画大展,此件《心经》亦收录于故宫为此次大展而出版的《赵孟頫书画全集》一书,在目录中,有“真迹”二字,这二字也代表了故宫诸位专家学者的一致的鉴定意见。 赵孟頫《心经》册赏析以及与辽博《心经》的比较: 关于上款人日林其人,在赵孟頫的文集和存世作品中,略有记载。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赵孟頫所书《二赞二诗卷》,其中一则为《太湖石赞》。上海复旦大学所藏明代万历刻本《松雪斋集》中,有《谢日林赠湖石次其韵》五律一首(海王村版本中,日林写为石林)。二者可互相印证。《太湖石赞》,中“猗拳石”、“卷之怀、不盈尺”,描述了此太湖石有着拳头状的外形和不到一尺的尺寸。《谢日林赠湖石次其韵》是为答谢日林所赠太湖石而作,诗文中大赞此块太湖石的玲珑斑驳,用声如磬来表现质地的坚实质密。用“曾听法”和“不二门”来说明此石与佛家密切关系。《太湖石赞》与《谢日林赠湖石次其韵》所载的太湖石,极有可能描述的是同一件。而此件太湖石即来自“日林”。这也与日林为佛门弟子的身份完全符合。 在《独孤本兰亭十三跋》的第十跋中,有赵孟頫:“东坡诗云:‘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学兰亭者亦然”一句。二王的临习并非易事,有人仅能得其皮,即字形结构的相似,陷进华丽、媚俗的深渊。赵孟頫不仅在“其皮”上达到结字、用笔的娴熟,又深知古人之用意,达到心性、审美上的一致。此次上拍的为日林和尚所书《心经》,大约创作于赵孟頫四十五至五十五岁之间,是其临习二王阶段的登峰之作。此册点画、结字、章法无不源自二王,而超凡脱俗。布白疏朗有致,错落跳动。每列间距恰到好处,通篇通达贯气,又不致于离散。非常注重轻重、急徐的变化,同一列中,有的字粗拙浓重,有的字空灵纤柔,二者相互穿插,揖让,使布局富于变化和动感。结体遒劲姿媚,取势自由,纵横错落,大开大合。虽然字字独立,但牵丝映带灵动活脱,呼应关照,笔断意连。在相同字的处理上,绝不雷同。如第二开中的68字中,有11个“无”字。特别是“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一句,两组重叠的“无”字,通过入笔的角度、线条的粗细、笔画的简省等诸多方面的变化,达到字字不同。这与《兰亭》中的“之”字、《书谱》中的“乖”字有同工之妙。笔法纯熟自如,下笔果敢自然,二王的用笔已经信手拈来。锐利的尖锋入笔、出笔,锋芒毕现,直逼兰亭。处处能感觉到人到中年时残留的锋芒。线条中气实足,提按、粗细变化较多,浓重的按笔,使其书法在兰亭跌宕喜悦的基础上,凭添一分庄重静穆。在风神、结字、用笔上与此《心经》册为接近的是《跋保姆砖帖页》。出笔、入笔的尖锋,牵丝映带一气喝成的通达,行笔的速度,都与此《心经》册极为一致。与此作创作时间大体相当的作品还有:《致瞻民十札》、《远游篇卷》、《归去来辞卷》、《洛神赋卷》、《柔毛帖页》等。钱陈群在《致瞻民十札》中有题跋:“于秀丽中寓圆劲之势,洵得右军正脉”。何心山在观赵孟頫为友人书《洛神赋卷》,称孟頫书法与曹植文章同炳日月。以上二人的论断,便是对此阶段赵孟頫书法的精确描述。 辽宁博物馆也有一册赵孟頫《心经》。此册檀香木雕花夹板,册页名《赵孟心经墨迹》。梁清标题签条。后纸王穉登、张照、励宗万题跋,最后还有张照白描观音、韦陀像各一纸。有乾隆五玺及《石渠宝笈》著录。此册是赵孟頫为中峰明本书,并谦称为弟子。此册之书法体势修长,放纵洒脱。用笔方圆兼备,不燥不厉,稳重端庄。但与此次拍卖的《心经》册相比,拍卖本明显风神更飞扬舞动;体势更挺秀端庄;下笔更肯定利落;线条更研丽滋美,使人感到扑面喜气和蓬勃朝气。
佚名 宋 野舟横渡图绢本 直径:25.5厘米北京保利2012春季拍卖会 Lot3758成交价:RMB 5,060,000 说明:耿昭忠、耿嘉祚旧藏。
吴镇 1280-1354 野竹图纸本 100×33.5厘米北京保利2016春季拍卖会 Lot5074成交价:RMB 77,625,000 展览:1.LOAN EXHIBITION OF CHINESE PAINTINGS,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多伦多,1956年5月。2.宝五堂——海外华人重要书画珍藏展,首都博物馆,2009年。出版:1.《韫辉斋所藏唐宋以来名画集》,图版13,上海出版公司,1948年。2.《墨缘集》,图版9,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1956年。3.《中国绘画总和图目》,东京大学出版会,1983年。4.《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文人画粹编》(中国篇3),图版7,中央公论社,1983年。5.王世襄摹明刊本《遁山竹谱》封面,香港大业公司,1988年。6.《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第四册,第169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7.《元四家画集》,第209页,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5年。8.吴镇纪念馆:《吴镇墨迹》,第93页,上海美术出版社,2006年。9.《宝五堂——海外华人重要书画珍藏展》,第27页,燕山出版社,2009年。10.《中国画大师经典系列丛书·吴镇》,中国书店,2011年。著录:1.张珩:《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绘画三,第221页,文物出版社,2000年。2.郑重:《中国文博名家画传·张珩》,文物出版社,2011年。3.张珩:《张葱玉日记·诗稿》,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年。4.(明)钱棻:《梅道人遗墨》。5.卢勇:《元代吴镇史料汇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
吴镇,作为群星灿烂的艺术史中里程碑式的人物,其传世作品无论公私所藏皆是寥若晨星。墨竹,作为吴镇笔下冰霜之操的幻化,投射了他浓浓的思想与情感,使其将中国文人画寄托比兴的写意精神推到极致。吴镇《野竹图 》原由鉴赏大家张葱玉所藏,随古董巨擘卢芹斋飘洋过海,又由王季迁累世收藏。以张葱玉感言,其所寓目和回忆的民国 时期各大公私博物馆所藏吴镇作品所看,这件私藏竹石图当真为铭心绝品,为后世拳拳服膺。 吴镇,字仲圭,浙江嘉兴魏塘镇人,中国绘画史“元四家”之一。祖上曾做宋朝官员,居汴梁。其生于至元十七年(1280 )庚辰七月十六日,卒于至正十四年(1354)甲午。后随南渡至浙江。吴镇生时宋朝已经灭亡,蒙古铁骑横行天下,不仅令汉族文人有了亡国之痛,而且,元朝的残酷统治也让绝大多数的汉族文人出仕不易。
佚名 宋 牡丹图绢本 25×26厘米北京保利2012春季拍卖会 Lot3760号成交价:RMB 3,450,000 说明:元内府、明内府、耿昭忠、耿嘉祚旧藏。
李士行 1282-1328 双松高士图绢本 154×90厘米北京保利2016春季拍卖会 Lot5051成交价:RMB 8,280,000 出版:1.《管复初鉴定古画留真》,上海来远公司,1913年。2.施安昌:《故宫博物院十年论文选1995-2004》,第567页,故宫出版社,2005年。3.范胜利:《中国人物画通鉴》,第82、83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年。
李士行(1282-1328),字遵道。蓟丘(北京)人。元代著名画家。其父李衎是与赵孟俯、高克恭齐名的画家。李士行得家学妙而过之,从学赵孟俯及鲜于枢。李士行继承北方王庭筠、李成和郭熙传统,将李郭一派的松竹意象明朗化,直接指向愁绪与故事性情节。松竹,正是远离元蒙朝廷,与世隔绝文人的自傲与独立的最好体现。古松,不罹凝寒,气概高干,竹则坚韧有节。李士行以书法写绘松竹,每一片叶的形状和位置都需要精确定位,具备了儒家的高度秩序感,实现了赵孟俯提出的绘画创作文人 化。足下缓坡以横曲线条勾描,间生兰草,苔漫点缀。浓墨勾勒窠石轮廓,略施皴法配以墨色晕染,而得区分石面。竹藏声喧石缝中,虽为幽篁新生,有“临大节而不可夺”态。坡崖生长松,绘圈形勾画若龙鳞的树皮,覆以淡墨晕染,高处树枝向 下伸张作鹰爪峥嵘,低者则向上伸展以鹿角挺劲,枝头多为松叶漫布。一高士或为访幽居行至松下,感尘喧暂可散烦襟, 执杖停歇,回首眺望,空山无日云模糊。画面上方,题七言诗一首,大部已残:“铁角霜鳞绿玉须,□到天衢。□,化作山前树两株”,款署“笙鹤处士乔吉梦符 。”钤印∶乔氏梦符,漫漶不清。乔梦符(?—1345年),即元代著名曲作家乔吉,为李士行友人,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太原人。居杭州太 乙宫前时,有题西湖梧叶儿百篇,名家为之作序。然在江湖间四十年,欲刊所作,竟无成事者。至正五年二月,病卒于家 。《太和正音谱》评他所作曲,“如神鳌鼓浪。”他的散曲,有近人辑的《梦符小令》三卷,内分《惺惺道人乐府》、《 文湖州集词及摭遗》,存小令近二百支,套数十首。所作杂剧凡十一种:今存《金钱记》、《扬州梦》、《两世姻缘》三 种,余八种至《黄金台》、《认玉钗》、《勘风情》、《节妇碑》、《荆公遣妾》、《托妻寄子》、《贤孝妇》、《九龙 庙》至今不传。
佚名 宋 山水绢本 直径: 24厘米北京保利2012秋季拍卖会 Lot4201成交价:RMB 4,025,000 出版:KAIKODo Journal, 2009 Spring, KAIKODo Journal.说明:吴大澂鉴藏。
杨维祯 1296-1370 草书七言诗纸本 132×58厘米北京保利2007春季拍卖会 Lot508成交价:RMB 5,280,000 著录:杨仁恺:《国宝沉浮录——故宫散佚书画见闻考略》,第265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
杨维桢(1296—1370),一作维桢,字廉夫,号铁崖,别署铁笛道人,平生好吹笛,故名铁笛道人,浙江诸暨人。元泰定四年(1327)进士,官署天台尹。官至建德路府推官。入明太祖召其纂修礼,乐书志,作《老客妇谣》以明志。张士诚驴找不往。著有《怀麓堂集》、《书画史》、《东淮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铁崖诗集》等。少年时,其父为使其成就,特在铁崖山中筑楼,命他在楼中苦读五年。他精通文史、书画一洗旧习,不尚巨度,常以楷、行、草相兼,气势开张,字态丛逸,纵横数百年无出其右。元代以来,被公认为米芾之后唯一能将文人性情修养融入个人艺术创作,终使成就风格独具的一代宗师;元代早期,在熟知的书家中如赵孟俯、鲜于枢等无不具备多方面才艺成就,而杨维桢除书法标榜一时,在绘画、文学、致政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仅见的平生所作《铁笛图》作于1342年、《岁寒图》、《竹市山亭图》、《鸡鸣甜香图》、《玉井香图》(1366年作)等大都为清宫收藏,画风清逸苍朴、气韵高迈,于其书同属一脉。著入石渠。上述作品现均藏于台北故宫。 该作品纸本立轴,纵58cm 横133cm 约7.1平尺。作品全文内容:“主家院落春迟迟,列坐海树珊瑚枝,凤鸟双飞入云啼,吴蚕八橘绿冰系,小姬戴烛午瑶席,一片香云淡无迹,锦里烂醉铁仙人,乘月归来吹玉遂,铁史书橘洲燕集,壶春堂效温体。” 杨维祯书法素以神完气足之神韵,烟云飘洒之高格闻名于世;该作品心手如一,神情欢欣,用笔清朴苍劲,每多铁划银钩,结字大小肥瘦、浓淡参差,灵动多变,奇趣难以名状。通篇章法奔腾,如观海潮,如闻天籁,其不可一世之概,着实令观者身心撼服。专家公认此作是扬书的典型佳作。 通过对现今已知的国家各公私博物馆收藏的杨维祯传世书法作品调查,大体情况如下:上海博物馆共藏3件,立轴、手卷、册页各一,北京故宫藏5件、卷2件、册页2张、轴1件,天津博物馆藏卷1件,吉林博物馆藏卷1件;其中卷册多为尺寸较小或为别作题跋传世小品。从上述调查表明,最新发现的此件杨维祯“草书诗轴”是传世的第十一件作品,最为难得的是:该作品为现今存世3件立轴杨书作品中尺寸最大,品相与作品份量最重的唯一一件巨作,此作品之前曾经著名大收藏家朱光发现并收藏,(现藏北京故宫的《马远水图》即其早期藏品)之前系民国四公子之一袁寒云、著名学者罗振玉收藏。曾经已故著名鉴定家张衡鉴定。该作品著录于有当代国宝档案之称的《国宝沉浮录》(P265页)(1991年上海人美出版)本书作者、书画鉴定家杨仁恺六十年代初与朱光相友善,与时任国家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著名书画鉴定家张珩先生先后目鉴过该作品,对该作品的收藏过程以及作品的鉴定结论在书中均有叙述,该作品被文博界专家公认为:“罕见国宝”。
佚名 宋 人物绢本 32×32厘米北京保利2013秋季拍卖会 Lot3301号成交价:RMB 4,830,000
1.《【p社宋朝】中国宋代书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p社宋朝】中国宋代书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45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