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路上镶嵌着深深的车辙,山沟里响起清晰的马蹄声,静静耸立的太行的正古,像流动的诗,自由的画,亲身体验沧海桑田的漫长变迁,见证中华民族的文明积淀。
井陉素有“太行八陉第五陉,天下九塞第六塞”之称,这些被称为“陉”的驿路,不过是盘桓于山腰,蜿蜒于云端的羊肠小道,在井陉白石岭上的东天门有一段保存完好的古道,正是当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修筑的最重要的“驰道”之一,可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从井陉县城微水镇出发,沿307国道西行十来公里,就到了白石岭的脚下,恰逢庙会,人来人往颇为热闹,一改往日的寂寞清静,停车处为一古关,名为“白皮关”,红红绿绿的条幅横七竖八地披挂在关门之上,增添了不少喜庆。穿过关门,沿着山路上行,绕过山口,一座沧桑的关阁豁然出现,这就是“东天门”。东天门是一座关城,东、西各有一阁,相距不足50米,恰建在古道正中,牢牢地封锁着关隘,如同两把铁锁一般。关门东阁的正中嵌有石条一方,上刻“燕晋通衢”四个大字,明了地传达着此关作为明清时期晋陕地区通往京师唯一通道的威严。而今,人们则以“秦皇古道”为之命名,立有现代书画家范曾所书“秦皇古驿道”巨碑一座。
东阁保存相对完好,坐落在山脊马鞍处的一块整体青石石基上,凿岭石为基,基石上券洞,洞顶建有楼阁。门洞下是现存18米最早的古道,两条深约20余厘米的车辙印穿洞而过,看到车辙的瞬间,立刻被这深深的道痕震撼了。想当年,战车、商车,车水马龙,人行车轧,日复一日,这两道车辙,狠狠地刻印在青石路上,被岁月琢磨,时间冲刷,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如飞瀑狂涛,石头粉末已经随着时间飞扬而去,留下的是沉甸甸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
步入阁下细观,门洞高与宽及阁楼的大小极不相称。原来,早在2200余年前的先秦,这个关阁就已存在,原楼阁早年已毁于战乱,现存楼阁为康熙13年所修。为什么这段路基岩石面明显低于两侧?原来刚建成道路时,路面较高,依托路面加盖关城,而长时间车轮轧压同一地方,车辙深到一定尺寸,路基凹凸不平,凸石便托起车体不能行进,就像是现在的“蹭了底盘”,工匠只好在关城下把高于车辙的路面凿平,再凸再凿,东天门城下通道已向下凿了近2米的石基。算起来,大约500年路基就要凿平一次,于是形成了今天这个见证沧桑岁月的关城门洞。关门两侧被层层凿下去的山体,刀斧痕迹历历在目,如同地质学上的断层。如果从秦汉时算起,征车辚辚,商旅络绎,被漫长岁月啃削下去的山体又该几何?古人之筚路蓝缕和艰苦卓绝实在难以想象。
在东天门坡下路边平缓处,有一块巨大的石坪,刻石碑“秦始皇歇灵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巩固和发展其统一大业,他在原六国车马道的基础上构筑了以咸阳为中心遍布全国的驰道,这些驰道作为秦始皇实行“车同轨”的主要措施,构成了当时中国的交通主干线。此处驿道宽2.85米,古道上的车辙印内径1.05米,外径1.35米,而秦朝时“车同轨”规定是六尺,相当于现同在的1.1米,二者不谋而合。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时,病死邢台沙丘宫,灵车绕道北行,“遂从井陉抵九原”,走的就是这段唯一通道,队伍经过井陉白皮关,秦皇灵车即是在此停驻歇息。
千百年来,秦皇古道作为“燕晋通忂”,不仅承载了战争,更是推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交流,担负起了国计民生的融合沟通。沿古道下山的半山腰间,有一处开阔小院,建在半山坡上一个宽阔的平台之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右手石砌小屋,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中室辟为门,东西两室辟窗,石室正中门楣上镶嵌一块长方石刻,上书“立鄙守路”。石室门前有一座由盘龙石雕作护栏的小桥,小桥两侧是两个深两米的长方形饮马池。这间屋子现在是“井陉古驿陈列室”,里边陈列了一些古驿道、邮路的实物及文史资料。“立鄙守路”石屋,其功用就是为过往信使、官员提供更换乘骑、提供食宿的驿站,兼机要传递、路政和内卫事务的简易驻屯之所。这样的古代驿所保存至今实属不易、不可多得的,据专家学者考证,此处的驿站建于清嘉庆年间(1811年),“立鄙守路”石屋如果与秦皇古道相比那是太年轻了,但它却是一座中国现存最早的古驿站,全国也仅存两处,被中国古代邮政史专家视为“活化石”。
攻略:
位置:河北省石家庄井陉五里铺
交通:石家庄西王客运站至井陉客运班车(10分钟一趟)上安电力厂下车南行1500米即到秦皇古道,交通方便。
住宿:井陉县城所在地微水镇有各种规格的宾馆、饭店,价格都比较实惠。
特产:水磨面、石榴、核桃、柿子、花椒、蚊香等。
1.《秦皇古道 石头写就的无言的史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秦皇古道 石头写就的无言的史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47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