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话题广场 > 历史专区 > 元朝

校本书法教材《书法导学》

前言

1925年,杨继超被聘为清华大学、现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将字迹归为新名词“美术、造型艺术”,他指出中国人的“写字”有四种美。表达了善的美、光的美、力量的美、个性的美。

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用英语写了一部书,名为《吾国吾民》中也谈到中国书法:“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通过书法,中国的学者训练了自己对各种美质的欣赏力。……我们可以把书法整套的术语所代表的观念,看作是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

苏轼说:”笔墨之迹,托于有形(《东坡题跋,题笔阵图》),清末康有为说:“盖书,形学也,(《广艺舟双揖:缀法第二十一》)现在的艺术院校则将书法归为”造形艺术“。

可以看出中国书法是一部通过汉字的形体美韵和表达方式为载体的一种书写艺术,既然这样,那就得研究汉字以及技法,甚者美学,那么学习书法也必须以汉字学和美学来作以延伸

第一讲: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的形体,即字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鳘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再到现在的印刷字体。

一、 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特点

a 瘦弱纤细的风格。由于这种文字受到书写工具的限制,所以笔道都是直的,有时与圆转相同。故而字形瘦长,线条细而硬,瘦且直,呈平直,瘦劲的风格。b形体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一个字刻怎样去写,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并保留着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如字形可方可圆,笔画可多要少,方向可正可反,写法可横可竖,偏旁可左可右,还有多种异体,还有合文写法。

二、金文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所谓青铜器是铜和锡合金制造的器皿。这种合金更坚固,因其颜色发青,故称青铜器。主要有乐器“钟”,食器“彝,尊,爵”,洗器“盘”,兵器“戈,戟”等。

特点

① 浑圆质朴的风格。金文是甲骨文的直接继承,属殷商文字体系。但因为大多数是用模型铸成的,先在模子上刻字。刻不好,还可以修改。所以,线条较甲骨文粗壮,不纤细。曲笔较多,转弯处多圆笔。故此,字形长圆,线条肥粗而自然,体势雍容。结构日趋方正,大小均匀,呈朴实雄厚的风格。

② 体结构仍不定型。笔画可多可少,写法可横可竖,方向可正可反,偏旁可左可右,仍保留浓厚的描写物象的色彩。但金文比甲骨文还是前进了一步,线条一般较为简易,异体字相对减少,合文大为减少。

三、大篆

1、产生

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因其带有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

2、特点

石鼓文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大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风格,只是略有改变,笔画更加工整匀称而已。笔势圆整。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四、小篆

1、产生

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春秋战国时的“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字”的改革,统一了文字。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字改革。

①“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即战国时期流行于东方的区域性文字——六国文字)

②“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这就是说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了大篆的形体结构,改变了大篆的叠床架屋,复杂的写法,逐渐整齐统一,稳固定型而成,如“商: (大)  (小)”

③把原来没固定形式的偏旁部首统一起来,使一个偏旁只有一种固定的写法,如“ (心), (衣), (水)”并确定了每个偏旁在汉字形体中的部位,不能随意正反,左右颠倒。每个字的书写笔数也基本固定了。这就使字体基本上定型化,统一化了。

2、字迹

《说文》保存了小篆9353字体。小篆的真迹是秦代重要书法家李斯所书的七种刻石:《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刻石》《芝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踌躇满志,到处巡狩,立石记功,颂扬他统一中国的功德。这些记功于碑石上的字,都是李斯的小篆。

3、特点

曲折宛转的风格。小篆在大篆圆转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起笔和收笔大都是浑圆。转角处都带弧形,曲折引长而划一,使线条更匀称圆转,字形长圆,体势雄健,已线条化了。观《峄曲线之美,线条匀净圆畅,柔中带刚。历来被视为篆书的正宗。因笔画圆劲丰腴如筷子,

古称“玉筋篆”,后代的篆书家,如唐山刻石》运笔宛转自如,字态活泼矫健,极尽代的李阳冰,南唐徐弦,无不从李斯的风范中立下根基。

用线条代替了图形。小篆是规范的字体,比大篆更整齐定型。用线条代替了复杂的图形,基本上脱离了图画,确定了汉字的符号性。异体字也基本上废除了。但仍保留大篆某些象形写实的特点。

另外,匀圆宛转的线条,弧线的连笔,起讫不清,不便书写。“篆书”这个名称,在当时还没有。直到汉代“隶书”出现以后,才把这种文字称为“篆书”。因此,篆书是相对隶书而言的。小篆正式通行的时间不长。汉代就已不常用了,但是两千多年来,印章一直用小篆镌刻,篆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之一。

五、隶书

秦代有两次文字改革,一是统一文字,由大篆改为小篆;二是使用了较小篆潦草些的隶书。这是第二块里程碑——文字发展摆脱像形性。

1、产生

隶书是从小篆脱胎出来的。始于秦朝,经过两汉231年(前206—25)的演变,到汉代才臻于成熟。隶书是汉代的主要通行书体。这样说来,隶书可分秦隶,汉隶两个发展阶段,又称古隶和今隶。

早期的秦隶,实际上是小篆的辅助字体,是秦统一后因为政务繁忙,“奏事繁多,篆书难成”而产生的一种应急字体,是统一于民间不登大雅之堂的俗体。秦代正式书体还是小篆。秦隶实际上就是草篆,线条较小篆简直变弧线为直线,变圆转为方折,有一定的粗细变化。这样书写起来就方便多了。据说开始用这种字体书写的是处理徒隶之事的文书。

晋代卫桓《四体书势》“秦既用等比例,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书人佐书,曰隶字,汉因行之……隶书者,篆之捷也。”

唐代张怀 《十体书断》“秦造隶书,以赴急速,为官司刑狱用之,余尚用小篆写。”

对“隶书”这个名称,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这种书体首先在当时官府中办普通文书的徒隶(管狱讼的小官吏)中流行开来,所以叫隶书,并指名说是程邈(本是囚犯,因对文字改革有贡献,释出任御吏)所造,只能说是搜集整理隶书的人。

从“隶”字本义看,《说文》“隶,附着也”;《后汉书·冯异传》则训“属”,今仍有这个意义,并有“隶属”一词。《晋书·卫恒传》《说文·弃》及殷注,都以隶是“佐助篆所不能”的。所以说,隶书是小篆的辅助字体,因其书写简便快速,可以辅助篆书,也叫“左(佐)书”。

汉隶是西汉200年间,处于演进过程中,基本上沿用秦隶,还没定型。西汉后期的简牍中的文字,才见到常有明显的“蚕头燕尾”特征的隶书,到了东汉,隶书才最后成熟。其明显特征就是横画中取一长笔,形成“蚕头燕尾”的特征了。

2、字迹

秦隶究竟是什么样子,很难断言。因秦的竹木简书,现尚未发现。今传秦度量衡上的和若干兵器上的刻文,和《泰山刻石》等比较起来,无疑是草率急就的草篆,还没有点画俯仰之势。

东汉碑刻《乙瑛碑》婉丽古雅,横画的燕尾与捺脚的波尾交待得十分清楚,有成熟隶书的明显特征。《礼器碑》文静,温雅,整体瘦劲挺拔,画细处不见其薄,画粗处不嫌其臃。

3、特点

a.、点画转写线条

汉隶用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转写小篆曲折宛转的线条。整个字体棱角鲜明,方正平直,字形由长圆变成扁方。这种变化称谓“隶变”。这极大的摆脱了线条的束缚,打破了古文字象形系统,使汉字的象形图画面貌基本消失,奠定了现行文字的基础,使之变成纯符号性质的文字。

b.、笔势飞扬成波势

“蚕头燕尾”是隶书的主要特点。“蚕头”指起笔处重而秃,呈方圆;“燕尾”指收笔处轻而上翘,拖一个捺状的尾巴。如有的横画和平捺要挑起,呈波状。但在隶书中强调“燕为双飞”即在一个字的结构中,只允许主要笔画出锋,挑出“燕尾”状,其它诸笔都成秃笔,以方为主,一住即收。

撇和捺也要挑起来,形成左右飞扬之势。撇捺做慢弯形,尾部尖细,捺角向上推,呈波势。

这样,整个字体上下收紧,左右舒展,以主笔“蚕头燕尾”贯穿字中。魏晋时代,汉隶又叫“八分”,指的就是笔势波磔,向左右分开,象“八”字形状一样,左右分散。

隶书,无论是平平展展的,还是翩翩飞动的,由于字形较扁,总比等比例书看上去安稳。隶书出现是汉字形体发展上的一次大改革,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时代,开创今文字新的时期,有划时代的意义。

六、楷书

楷书,也叫“真书”或“正书”。楷是规矩,整齐,楷模的意思,是说这种字体可作为法式,模范,即标准字体。

1、产生

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兴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直到现在,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

东汉,三国魏时的书法家钟繇的小楷《贺捷表》,虽还没有摆脱隶书笔意。但已是今天见到的最早的楷书了,是由隶向楷过渡的典型作品。其主要横画已失去了“蚕头燕尾”特征,撇捺已成锐势,但还存在隶书遗意。有的捺画还顺势飘扬作波磔。撇捺仍向左右飞扬。东晋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的小楷作品《黄庭坚》《乐毅论》改变了钟繇变汉隶为楷书后仍存有隶意的笔法。凡钟书仍作波挑的地方都敛锋不发,从形体上完全自立了。至今仍采用他创造的字体,字形。

魏碑,是在汉隶的基础上渐演变的楷书体。虽是楷书,却融篆势隶意,草情等众妙于其调。如方笔魏碑的典型代表作《始平公造像》,棱角分明,雄强朴拙。所有点画都宽厚肥壮而不呆板,显示出刚健的气势和飘逸的风格,有阳刚之美。

2、字迹

唐代书法成就,楷书最为突出。出现了初唐的欧阳洵,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等楷书大家。这三家与元代的赵孟 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欧体楷书《九成宫醴泉铭》,刚劲峭拨,瘦硬清寒。其点皆作三角状,其横严整如千里陈云;其竖硬挺如万年枯藤;左右竖笔的中部往往向字心凹进;其横如得剑截断的犀牛角,大象牙;其捺如锋利的切刀;斜钩象长空的明月;三曲钩顺势转向右上作燕尾状。

颜体楷书《自书告帖》《颜氏家庙碑》藏巧于拙,古朴无华,仪态雍容,雄伟庄重,有阳刚之美。其点象石头落地一样有力;横轻竖重,虽横多上拱,中竖粗壮有力,左右重点竖画多向外凸,成环抱状;其撇饱满扎实;其捺有“蚕头燕尾”之态;其钩多鸟嘴状;其折多是提笔另起,翻折成斜面而不露棱角。因笔笔中锋运行锋藏画心,筋骨内含。所以肥厚而不臃肿,并使字如突出纸面,很有壮健宽博的浮雕感。颜书以雄浑,壮伟,严正,豪放的阳刚之美,令人耳目一新。从魏晋到清代的1600余年间,虽楷书领域各家林立,若论题写大字楷书匾额,唯有颜书具有无以伦比的优越性。

柳体楷书兼欧颜两家之长。雄强豪健,端庄秀丽,疏朗开阔,清劲方整。柳体名作《玄秘塔碑》其点有方有圆;其横方起圆收,短横体态粗壮,长横体态瘦劲,有的两头微低,中间高拱,如覆舟状;其竖体态较肥,起笔折锋突出;其撇爽快;其捺捺脚较长,捺尾较细,有颜体笔意;撇捺相交之笔,轻撇重捺,也同颜体笔法;其钩特别丰厚饱满;框中无笔画的,左边竖角伸出框外,有笔画的,右边竖脚伸出框外。从整体看,柳体给人以精悍利落的感觉

赵体楷书《妙严寺记》端庄闲雅,流畅活泼,圆润清秀。其点或垂或仰,清圆可爱;其横有圆笔,也有方笔,有覆舟状的,也有较平直的,沈稳厚实;其竖多作垂露状,时而顺势右挑作钩;其撇微弧近直,相当含蓄;其捺如出锋处有重按的,有不重按的,有的迟重而涩;其钩稍作蓄势便挑出,斜钩伸长挺直;其折笔提笔作圆,多是顿转顺笔,一拓而下。从整体看,赵体给人以清新而充满生气的感觉。赵体楷书别开生面,在元代书坛上陡然立起高峰。但由于追求笔画均匀和体态秀美,倒有些骨力不足。

3、特点

楷书字体确实颇具规模。这种字体同汉隶的基本结构虽相同,但它是对隶书的改造而成的,它吸收了隶书结构匀称明晰的优点,改变了隶书的笔势或适当简化。

形体上,汉隶向外推开,呈“八”字扁方形。楷书向里集中,成“永”字方形。

笔画上,发展了隶书的点横撇捺竖钩等笔画。如汉隶和撇是慢弯状,尾不尖细,有时上挑,;略有勾形;而楷书的撇是笔势斜下,导尖细,不挑不勾。尤其是横画,楷书没有“蚕头燕尾”的波势了。汉隶波动,楷书平稳。

楷书在摆脱古代汉字图形意味这一点上,比隶书又进一步。它完全是由完备的笔画组成的方块符号,作为方块汉字,从此定型。

七、草书

草书一般是比正式字体写的草一些的字体。广义的说,自有汉字以来,篆隶楷书通行时,都有相应的草体。但“草书”成为一种字体的专称,是东汉以后,并分“章草”“今草”“狂草”三种。

1、章草

是隶书的草写体。相传西汉元章刘奭shì时,黄门令使游创制的。现流传的有他的《急就章》,取其章字叫“章草”。笔画常带草意,有连笔。仍保留隶书的波磔,但字字独立,不相连属。笔画界限清楚,布局也较匀称,书写比隶书简便迅捷的多。如西晋书法家索靖的《出师颂》,用笔既沉稳劲健,又活泼灵捷,是标准的隶草,历来习草者皆视为正宗法帖。

2、今草

是章草的继续,是楷书的快写体。东汉末年一直流传至今。今草,体势连绵,一笔到底,一气呵成。虽偶有不连,但血脉不断。字字顾盼呼应,贯通一气。今草写起来灵活流畅,简易快速。但往往难以辩认。如王羲之的《十七帖》体势婉转,宽态活泼。历代视为草书的绝品而奉为法度(标准)。

3、狂草

是在今草的基础上任意增减笔画,恣意连写。兴于唐代。狂草笔形连绵不绝,上一字的末笔常与下一字的首笔相连,甚至数字一笔挥成,偏旁混用,其部位也改变的厉害,可谓任意挥洒,狂放不羁,较难辨认,很少有实用意义。但在书法艺术上有狂放的风格。如盛唐的张旭,怀素,有“张颜醉素”或“颠张狂素”之称。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体势连绵,笔意奔放,给人一种开朗而有变化的感觉。这种狂放不羁的草书,是追求纯艺术的表现,抒发自己的情感。

总的说来,草书把楷书十几笔的字,用两三笔画出来,这种高度简化,可以达到快写的目的,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八、行书

是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始于楷书出现以后,盛于魏晋,晋代已流行。直到现在仍是手写时最多,最广泛的一种字体。

行体兼采楷草的优点,是草书的楷化或楷书的草化。近楷而不拘谨,近草而不狂纵。接近楷书的叫“行楷”,接近草书的叫“行草”。

行书简化了楷书的笔画,采用草书连绵的笔法。笔画连绵而又各字独立,清晰易认。书写效率较高,成为楷书的辅助字体。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姿媚飘逸,幽雅清秀。另有集字成碑的《圣教序》是盛唐长安张福寺和尚怀仁从唐内府收藏的王羲之的行书墨迹中集中而成。此举共费20余年,选字均为王书的上乘之作,摹勒精美,历代十分珍重。又如唐代李  的《云麾将军李思训碑》,用笔硬挺奇崛,以险绝取胜。横笔明显向右上方倾斜(左低右高),虽借鉴《圣教序》,但奇伟雄强之势胜于晋人,别开一门。宋代书法成就,行书突出,出现了苏轼、黄庭坚、蔡襄等书法家。

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两种字体的过渡,不是新旧衔接,继承,起伏突变。而是新旧交搭,并行,逐渐替变的。在前一种通行的形体中,就已经蕴育萌芽一种更适合实际需要的新的形体结构,最终取代了前一种字体,而居于统治地位。

由殷商的甲骨文到周代的金文,到秦的大篆和统一后的小篆,到汉代的隶书,魏晋以后的楷书,这是汉字形体演变的主流。隶书通行后的草书和楷书通行后的行书,是这一种演变的两个旁支。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  ↓

          (章)草 行书

↓  ↗     

(今)草↗

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後,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曰本人称其为"明朝体"。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电脑字体

  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POP)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汉字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如果把新石器时代仰韵文化早期定为汉字起源的上限,那么,汉字已经有六千年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岁月和汉字所经历的实际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汉字发展的几个规律和趋势:

㈠汉字在表意与表音的相互促进中,一直顽强地坚持自己的表意特点,不断地采用新的方式,增强个体符形和整个符号系统的表意功能。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当意义发生变化或符形笔势化以后,改造自己的符形和对字义的解释,以创造形义统一的新局面。例如,当汉字所记录的词所指的事物发生变化后,汉字终是及时调整它的义符,使之适应事物的特点。“ ”本是“石”。火药发明后,形体演变为此“火”的“炮”。“快”本是“ ”而为“ ”,交通发达后, 马不再代表最佳速度,形体便演变为从“心”的“快”等等。再如,当原初造字意 因符形演变而淡化,汉字便采取添加意符的方式来增强其表音功能。象形字加义符的如“纹”、“ ”等等,会意或形声字累义符的如“ ”、“援”、“歌”等。这些都说明,汉字终要最大限地在符形上增加意义信息,来坚持自己的表意特点。

第二、由于书面语与口语互相转化(口语 出,书面语说出或 出),语音信息一时之间会变得异常强烈,加之有些抽象意义的词因义构形又比较困难,因此汉字在甲骨文时代就产生了一批同音假借字,即,不再为某些词构形而借用同音字为符号。例如:“戚”的本义是“斧子”而借作“悲戚”字,“舍”的本义是“房舍”,而借作“舍 ”字,“介”的本意是“甲介”而借作“疆介”字等等。但是,表意的汉字对这些脱离意义的音化符号有“排 ”作用,为时不久,它们便加上了相关的义符,分别叫作“ ”、“ ”、“界”等,再度义化。正国为如此,汉字中的假借字身形声字转化,成为一种规律,在形声字中是利用一部分声符作为别词手段的。

㈡汉字在易写与易识的矛盾中,不断对个体符形进行调整,以实现简繁适度的演化造型。

汉字职能的发挥,是两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合成的,这就是书写和认识。就书写而言,人们终是希望符号螽易写;而就认识而言,人们又希望符号出满易识。然而越简化,就越越易丢掉信息,给  带来困难;追求信息量大、区别度大,又难免增加符形的繁度,给记录增加负担。二者的要求是的。汉字就在二者的矛盾中相互调节,以追求简繁适度的造型。从甲骨文演变到小篆,随时都可以看到这种矛盾与调节。例如,四双脚围绕一个域邑,形象 满,表意度高,但书写则不便,改为雨脚作“ ”,意义又不很明确。最后加“□”作“ ”,不失本义而简繁适度。

在不影响表意与别词的前提下,汉字终是不断省去多余的分符与笔画,来减少书写的困难和减轻记忆的负荷。例如,大篆里,很多从 的字者从 ,小篆则一律减成 ,“集”曾写三个“ ”,到小篆里,将这些多余的重迭都减省了。可见,有限度的简化,是汉字发展的趋势。

㈢汉字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和简化自己的构形体系。

表意文字所遇到的最难解决的问题,是随着词 不断丰富、意义不断增多,字形便会无限增加,致使符形量超过人有限的记忆能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汉字必须在对构件进行规整的前提下,形成一个 密的构形系统。许慎的《说文解字》,第一次把这个构形系统整理和描写出来。从小篆起,汉字就有了一批兼有意义音义的成字构佣,作为构形的基础。许慎将小篆  为五百四十部,部首就是他规整出的基础构件。实际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归纳为四百一十四个不重复的、音义具体的、独立的成字构件。其他汉字不论有多少,都是由这四百一十四个构件充当义符或声符按一定规律拼合而成的。汉字有了这批构件,便有条件把甲骨文的多形符象形字改造为多义符拼合的会意字,并且产生了一大批意符和声符相互制约的形声字。凡同义 的字,用声符别词,如“根”、“枝”、“条”、“标”……都是 的部位,都从“木”;面声符来区别,“玩”、“完”、“冠”、“顽”、“ ”……都从“元”声;而用义符来区别。这种形声字,大约占汉字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八以上,成为汉字的主体。同时,汉字的义符和声符的表意示源功能又都得到了进一步规整,这样,汉字便形成了以形声系统为中心的构形体系,由于采用了基础构件拼合生成的方法来增加新的字形,因此,不论字数如何增加,基础构件的数目都能保持稳定,只在四百多个上下浮动。而且,就构字功能说,构字量较大的基础构件只占百分之四十八左右,人的记忆负荷是完全可以随受的。

形声系统形成后,汉字的表意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对字符的认识不再是与物象直接联系的,也就是说,不需要从字形中直接辨识出物象来,而是凭借形音义已经结合了的基础构件来概括表意。例如: 发展为 又发展为“ ”,早已不像心脏的样子, 发展为“氵”,也已没有水纹的痕迹。但“ ”形与“心脏”义,“氵”形与“水流”意,都已形成固定的联系,“心”部字与“水”部字的意义都可以由此辨识了。

汉字的构形系统形成后,仍然不断进行规整和简化。例如,基础构件既然不与物象联系,笔画便可以统一的进行合理的减省,隶书的 演变为楷书的“  ”,就 这类减省。同功能的义符还可以合并,例如小篆的 、 与 到楷书里就已合并为“水”、“鸟”与“佳”作形符时渐渐合并为“鸟”,“佳”只作声符等等。声符的一部分在不破坏同源系统的情况下,还可按其示源作用进行规整,例如从“弘”与“宏”得声的字,已渐渐规整为从“ ”,从“宛”与从“ ”得声的字则规整为直接从“ ”,这样也可减省一部分声符。汉字构形系统的 密与简化是同时实现的,这是汉字发展的历史趋势中最重要的一点。

㈣汉字必须在自发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人为的规范。

汉字的使用与发展都带有社会性,每一个汉字字符的创造与改变,一般都经过三个阶段:个人使用、社会通行和权威规范。从个人使用到社会通行,这是汉字自行发展的阶段;从社会通行到权威规范,这是人为规范的阶段。没有前一个阶段,汉字的社会性能便要丧失,它记录汉语的使用价值便会减弱,而没有从一个阶段,汉字演变的合理性和构形功能系统的形成规整和 密化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的。所以,汉字需要人为规范,又必须在尊重汉字的社会通行情况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在掌握汉字发展趋势并因势利导的前提下加以规范,这种规范才是具有社会性和科学性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所作的异体字规范和简化汉字的工作,从总的方向看,是符合汉字历史发展趋势的,因此,它才能被庞大汉字的使用者所接受,收到最大限度的社会流通效果。

  在汉字规范工作中,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是十分重要的。汉字的形声字虽然直有很大比例,但形声字的声符来醚就是用近似的声音来起别词作用的,并能准确的标音符号,何况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声符对形声字的直接标音音作用更加弱化。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必须有一套科学的记音符号来协助标音,所以,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是弥补表意汉字不足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措施。

汉字词汇丰富,博大精深。它是中华几千年文明连绵不绝的载体,更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见微知著,中华民族以其勤劳和智慧不仅创造出悠久灿烂文明,而且推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为世界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校本书法教材《书法导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校本书法教材《书法导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53035.html

上一篇

1000元/公斤,吃肉如割肉

下一篇

关于10万元朝瓷器我想说马未都:一只龙泉窑球形罐,被英国人视为珍宝,价值2500万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山东曲阜:创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山东曲阜:创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相关介绍,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地,传统文化深厚,历史文化尚存。 曲阜立足实际,始终坚持深层次挖掘、全方位打造的原则,积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专题之谢英新:不懂数学发展史是通病!评部级优课《角的度量》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专题之谢英新:不懂数学发展史是通病!评部级优课《角的度量》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相关介绍,教育部办公厅在2019年“1社1优1科1教师”活动方案中介绍,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阳光课数量已达到100万门以上,其中选拔了1万门优1优课,纳入国家平台优质教育资源部,供广大教师学习。 今天评的这...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看这里!忽必烈为什么能够征服亚欧大陆!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看这里!忽必烈为什么能够征服亚欧大陆!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相关介绍,第十课蒙古族的崛起与元朝教学设计的建立 [课堂标准分析] 1.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是本课的重点之一,通过照片观察、资料分析,讲授指导学生了解蒙古建立过程的课程。通过故事,让学生了解成吉...

关于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我想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这句诗是错的,浙大永平奖得主胡可先让名著散发新意趣

  • 关于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我想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这句诗是错的,浙大永平奖得主胡可先让名著散发新意趣
  • 关于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我想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这句诗是错的,浙大永平奖得主胡可先让名著散发新意趣
  • 关于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我想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这句诗是错的,浙大永平奖得主胡可先让名著散发新意趣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看这里!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7单元)“地毯式”自主学习过关自查表

  •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看这里!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7单元)“地毯式”自主学习过关自查表
  •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看这里!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7单元)“地毯式”自主学习过关自查表
  •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看这里!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7单元)“地毯式”自主学习过关自查表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昔人已乘黄鹤去“这句诗是错的,浙大永平奖得主胡可先让名著散发新意趣

  •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昔人已乘黄鹤去“这句诗是错的,浙大永平奖得主胡可先让名著散发新意趣
  •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昔人已乘黄鹤去“这句诗是错的,浙大永平奖得主胡可先让名著散发新意趣
  •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昔人已乘黄鹤去“这句诗是错的,浙大永平奖得主胡可先让名著散发新意趣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看这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导学案:小数乘整数

  •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看这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导学案:小数乘整数
  •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看这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导学案:小数乘整数
  •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看这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导学案:小数乘整数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导学案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导学案

11课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相关介绍,隋朝时期 辽松夏金元时代 明清时期 政治 隋朝建立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唐朝完备。 隋朝589年得到南北统一。隋文帝的发展措施。隋炀帝的暴政。开凿大运河。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唐朝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