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的起源:
“燕女名建弟,吞贤祖的卵,契据。“。
相传契是简狄吞玄鸟蛋而生,所以,商人便以玄鸟为图腾。 尧称帝时,封帝喾之子契为司徒,后被封为玄王。帝舜时期,契帮助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邑(今河南商丘) ,建立商国。从契到汤共传了十四代,恰好与夏相始终。商经过五百年而强大,最后经鸣条之战灭掉了夏。
商朝一共多少年: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
商共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
商朝主君姓什么:姓子,
比如帝辛,(?―公元前1046年),也就是是纣王,子姓,名受(一作受德)
帝乙(?—公元前1076年),纣王的父亲,子姓,名羡
历代商朝帝王的名讳如下图:
商的最大神:“帝”是商人心中的最大神,地位最高、权力最大,也是社会秩序的主宰。这种“一元”(帝)“多神”(自然神祇)的信仰模式,与现实世界的“王权政治”相仿。简单来说,人世有君王统治百姓,在自然界有“帝”统治自然神祇,但“帝”的能力和权威更凌驾世间君王之上,他是一切万物的主宰。
商人问卜的对象有三大类,即天神、地祇、人鬼。在这三类之中,权威最大的即是“帝”,“帝”所具有的能力主要有三种,第一是对自然气候的控制,这些问卜主要是关系到农业生产的丰欠。第二是主宰人世间的祸福奖惩。第三是决定战争的胜负和政权的兴衰,由于商代仍属部族式的社会形态,仍需以战争手段征服诸边各部落,商王往往向“帝”问卜战争的胜败,看看“帝若”,还是“帝不若”。由此来看,商人日常生活中,几乎莫不祷于“帝”,在如此的宗教心理之下,也就不难理解,商人何以会有“好祀”、“重祀”之风了。
衣裳:商代服饰不论尊卑和男女都是采用上下两段的形制,上着衣,下穿裳,后世称服装为“衣裳”,便是源自于此。其服饰的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设计为紧窄的样式,长度齐膝,便于活动。古代华夏族上衣下裳,束发右衽的装束特点,就是在商代形成的。
“敬神”却不“信神”的拐点:商朝是一个充满着神权色彩的国家,在当时,神权依然凌驾于人之上,人们都要尊崇神的旨意。在商朝,还存在着一个特殊的职业,那就是“巫师”。巫师,就是神明派到人间的代理人,巫师对接着人与神的沟通,掌管着人的福祸。
而比较著名的一位巫师我们也都曾听说过,他叫伊尹,就是他辅助商汤灭掉夏桀,开启了商朝的国运。伊尹的另外一个身份,就是巫师,“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上承天意,代天言事,他就是神的使者。在当时的社会中,“神明至上”是不可置疑的,如果天子无明,那么这些巫师甚至连天子都可以以神明的名义被他们废除掉。
当伊尹去世之后,依据“子承父业”的观念,就由伊尹的儿子伊陟(zhì)来担任巫师的身份。也正是在这时,他的“妖不胜德” (邪不犯正)理念使得神的存在出现了降低。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中国人虽然依旧有着封建迷信的思想,依旧相信鬼神之说,但是,对于鬼神的态度,再也不像西方人那样,对上帝的那种毕恭毕敬的态度了。
而到了武王伐纣时期,神明正式退出了我们人的历史,传说在那时,人神大战,最后以姜子牙封神而落幕,从此神迹隐藏,不再以真身现世。人们也是消除了对神的恐惧,仅仅存在着一种敬神的思想。在他们看来,神就是人修炼得道之后的样子,他们也是人。就拿我们现在对龙的图腾思想一般,我们认为我们就是龙的传人,他们就是我们,我们与他们一般无二
妇好:中国第一位女军事家、女政治家:商朝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那时的王后,也就是相当于后世的皇后。
武丁是商朝的第二十二任君主,他在位时励精图治,使商朝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创造了“武丁盛世”。而武丁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与他有一个好王后妇好
武丁通过一系列的对外征战,使商朝的版图扩大了数倍。而为武丁东征西讨的大将就是他的王后妇好,妇好作为商朝军队的军事统帅,率领商军先后打败商朝周围的二十多个独立小国。
在妇好三十三岁时,因难产而亡。
嫡长子继承制:商朝一直沿用的是王位世袭制,兄终弟及、父死子继,但是到商后期正式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也成为后世宗法制的重要基础。
箕(jī)子朝鲜:商朝灭亡之后,殷商王族箕子不愿臣服于周,于是率领率五千商朝遗民北迁,在朝鲜半岛建立政权,史称箕子朝鲜,其流风遗韵,至今犹存,箕子朝鲜享国1800余年,西汉初期,燕王卢绾部将卫满灭掉了箕子朝鲜。
纣王和商的灭亡与你想象中有所不同:纣王原名帝辛,据史料记载,帝辛高大帅气,而且从小聪明好学,简直别人家的孩子。继位为王后,也是一位颇有能力的君主,启用了很多平民为官。对于腐败的贵族,哪怕是自己的亲戚,也能秉公处理,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同时,帝辛也非常仁爱慈祥。
之前,商王都非常热爱找活人殉葬祭祀,现代考古数据表明,帝辛时代活人祭祀极少。在他的统治下,商朝国力强盛,四方臣服,一点都没有气数将尽的样子。
商朝怎么灭亡的:这里就要说到一个叫东夷的部落了,这东夷是生活在黄河下游的一个部落,跟商其实还算亲戚关系,但是双方一点亲情感都木有,你来我往打了几百年。帝辛花了几十年功夫,采用胡萝卜加大棒政策,终于稳定了双边关系,使东夷臣服于商。由于揍东夷用力过猛,商的精锐部队全部在东线,猛怼东夷,待东夷臣服。帝辛,回头一看西边出来了一个庞然大物。原来住在西边的周部落,眼瞅商和东夷怼的火热,老家无人驻守,
在首领姬发和大臣姜太公的指挥下玩儿起了“趁虚而入”。老家无兵可用,帝辛只得匆匆忙忙的召集几十万奴隶、战俘为军,在牧野和周军决战。结果这些战俘临阵叛变,帝辛一败涂地,周军趁势攻入商都朝歌,最后商朝覆亡,帝辛自焚而死,也算君王死社稷第一人。
传说中筷子的发明者: 妲己。传说商纣王喜怒无常,吃饭时不是说鱼肉不鲜,就是说鸡汤太烫,有时又说菜肴冰凉不能入口。结果,很多厨师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宠妃妲己也知道他难以侍奉,所以每次摆酒设宴,她都要事先尝一尝,免得纣王咸淡不可口又要发怒。
有一次,妲己尝到有几碗佳肴太烫,可是调换己来不及了,因为纣王已来到餐桌前。妲己为讨得纣王的欢心,急中生智,忙取下头上长长玉簪将菜夹起来,吹了又吹,等菜凉了一些再送入纣王口中。纣王是荒淫无耻之徒,他认为由妲己夹菜喂饭是件享乐之事,于是天天要妲己如此。妲己即让工匠为她特制了两根长玉簪夹菜,这就是玉筷的雏形。以后这种夹菜的方式传到了民间,便产生了筷子。
也有传说是大禹和姜子牙发明的筷子
就史实而言,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亦云“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这虽是对纣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惧的陈述,大概意思就是你用象牙筷子,就要用玉做的杯子,有这些之后就会想着其他珍贵的宝物来玩,然后人就沉迷于享乐中。这也侧面说明了筷子在商就已经被人使用起来了。
周王灭商的借口:有句古话叫“不兴无名之师”,我们自古以来都讲究个师出有名。为了让自己取代商更加名正言顺,周朝人必须把帝辛描述可恶一些。于是,武王姬发为帝辛列出了四宗罪,不重用亲戚,不认真祭祀,任用逃犯,听妇人之言,
那么武王的关于纣王四宗罪,在现在来看就有点显得鸡蛋里挑骨头的感觉。
商亡周兴很可能的原因就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君主(帝辛)不小心漏出了破绽,被另外一位同样有能力的君主(姬发)趁机给取代了。然后为了突出自己的正当性,被取代者周朝给扣上了各种帽子。毕竟,当你输了,连呼吸都是你的错!
抗击东夷的军队: 商朝灭亡之时,纣王十万大军正在东南作战,商朝灭亡之后,这些大军全都下落不明,神秘失踪。不少现代学者提出,商朝这十万大军的去向有三个:1.留在原地,繁衍至今2.殷人东渡美洲,建立了玛雅文明3.东渡美洲的部分殷人,来到日本之后定居。
武庚叛乱的起因:儒家典籍之中,周武王仁义无双,击败商朝之后几乎军纪严明、毫不犯民,但实际上,周人进入商都之后,烧杀抢掠无所不为,激起了殷人的愤慨,或许就此也埋下了爆发武庚之乱的隐患。武庚之乱后,商朝后人或许知道周人会加倍报复,于是纷纷逃离家园,加上周人又迁移了不少殷人,这或许就是中原地区殷人后裔极少的原因。
灭商后商人的去向:箕子(纣王的叔父)是逃亡朝鲜半岛,武庚(纣王之子)与微子启(纣王之兄)却是被周武王俘虏了。不过,周武王并未杀死这两人,而是采取“以殷治殷”策略,将武庚封在商朝故地,管理还很庞大的商朝残余势力,于是商朝遗民大约,因此可以说这时出现了一个叫“殷国”的诸侯国。与此同时,周武王担心武庚叛乱,又在“殷国”附近册封了三个兄弟,建立三个姬姓诸侯国,以监视武庚。但在周武王去世之后,武王之弟周公旦代成王掌管国事,对此监视武庚的三国非常不满,散布周公想篡位之谣言,并串联武庚起兵反叛,史称“三监之乱”。不过,周公很快平定三监之乱,周天子的这三位叔叔联合武庚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后被周公旦平定,武庚被处死,“殷国”灭亡。
宋国:分封制的礼法,国家虽然覆亡,但胜利者不能让前朝宗祀灭绝。因此,周朝建立之后,周武王就分封武庚于殷,以奉其宗祀。但在周武王去世之后,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叛乱,被周公平叛杀死,但商朝宗庙需要有人祭祀,于是就封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商朝旧都商丘,国号宋,以奉商朝宗祀。
春秋时期,宋国国力强盛,是春秋五霸之一,宋国经济发达,宋国人善于经商,在继承与发展殷商文化,特别是商业文化方面,功不可没。宋国商业文化繁荣昌盛,首先表现于城市的发展。当时,睢水北岸的宋都商丘、济水北岸的陶丘,获水和泗水交汇处的彭城,都是极为繁荣的商业都会。
作为五霸之一的国主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 “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后葬于襄陵。
即使失败了,宋襄公依然坚持自己的仁义,鸿水之战后,臣子埋怨宋襄公不听公子目夷的意见,半渡而击破楚军,宋襄公却教训道:一个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战时不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同时也不攻打头发已经斑白的老年人。尤其是古人每当作战时,并不靠关塞险阻取胜,寡人的宋国虽然就要灭亡了,仍然不忍心去攻打没有布好阵的敌人。 他的臣子 子鱼却说:“打仗是以胜利为目的,还说什么君子之道!真的按襄公你说的做,就去当奴隶服侍算了,何必还打仗呢?”
宋襄公是历史上颇富争议的一个人物,赞美者认为他仁义有信,具有贵族精神;批评者认为他虚伪残暴,是假道学的典型。
齐、楚、魏三国联手灭掉宋国,瓜分宋国领土。殷商传承自此终结。
孔子、墨子、庄子和惠子:
这四位圣人皆出自于宋国,商丘由此被誉为“中国圣人文化圈”。
孔子:孔子一生倡导“克己复礼”,主张恢复周礼,一定程度上可谓是“周朝死忠”。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从身份上来说,孔子却与周朝有灭国之仇,因为孔子不仅是商朝王族后裔,而且还是纣王之兄的直系后人。
《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宋微子之后”。
《史记》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这里的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从宋国逃难到鲁国。
墨子: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 ,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 ,曾担任宋国大夫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惠子(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7年),享年73岁。惠氏,名施,即惠子,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文哲大师庄子的至交好友。
惠子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宋国是华夏圣贤文化的源头,处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地位的儒家、墨家、道家和名家四大思想之发源地,
秦的由来:秦人先祖恶来、蜚廉原本是商纣王臣子,商周鼎革之后,二人先后被杀,还背上了佞臣之名。
此后,嬴秦族众又参与了武庚之乱,希图恢复商朝统治,但被周军击败。为了分化瓦解忠于商朝的方国部落,嬴秦族人被迫开始了大迁徙,从富饶的山东,举族迁往了偏远的西犬丘(今甘肃礼县一带)。
秦人在西周初年西迁,在东周(春秋)初年受封周王朝诸侯,居周人故地(周平王承诺:嬴秦但能击退犬戎,岐丰便归其所有),收周移民,深受周文化影响的秦公在车马随葬方式上未采用周礼,但却与千里之外的殷墟高度相似。
此外,在秦始皇祖坟墓葬中还发现了以玄鸟为图腾(商朝图腾也为玄鸟),“作畤以祠上帝”(商朝祭帝,周朝祭天)的宗教观,呈现出浓郁的殷商风格。而墓葬方式正是判断族源的重要依据。
1.《你可能不知道商朝的那点事情》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你可能不知道商朝的那点事情》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53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