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话题广场 > 历史专区 > 宋朝

吴清、赵赵、徐文治、夏回:谈千年香、茶、花、画的宋代美学

共享/共享

宋人有“沙雅”:焚香、茶、壁画、插花。

从宋代承袭而来的文化与生活方式,是历史长河中一颗最为璀璨的明珠。一如陈寅恪先生语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人在诗词歌赋里追问生命的意义,在点茶、焚香里感知时间的流逝,在绘画中勾勒心中的山水宇宙……我们邀来4位研究者与艺术家,借他们的手、口、心,从香、茶、花、画上,再现那段曼妙生活,探究铭刻在我们DNA里的风雅“宋”。

焚一炉香

一炉熏香持续再久也不过半日,袅袅香气却能在记忆中流传千年。吴清用一方香席让我们品见两宋的味道,也体悟到古人的风雅闲心。

点击古画——《香山九老图》,

查看当代版”焚香默坐”。

若非鼻梁上架着一副造型当代的眼镜,吴清可能会被误认作穿越时空而来的古代文人。他身着中式短褂,手里摇着折扇、提着锦袋,腰间还挂有小小的香囊,派头超逸。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用香就有据可考——药用、食用,当然也少不了熏香、沐浴、佩戴用,汉代工匠甚至将花椒拌入建筑材料,用它和泥涂壁,皇后居住的‘椒房殿’因此得名……”一旦聊及“香”的历史,吴清就滔滔不绝,理出来的脉络能贯穿上下五千年。

吴清从世界各地寻来珍贵的和香原料,包括龙涎、麝香、甲香、乳香等。

在这漫漫长史中,两宋时期出现的文人香事让吴清尤其着迷。“宋、明迄今流传下来的香方多达数百种,依照古方修和而成的香品让我们能在今天品见千年前的味道。”

吴清,中华传统香道非遗传承人,上海清禄书院与虹桥香事馆的主持人。他在树荫里布置起了香席,清代榆木雕花矮平头案来自灵岩山房江南文人家具博物馆。

布置香席时,他对书画典籍的引证有着强迫症似的执着,不但“炉瓶三事”要本真地还原历史中的搭配,香丸、香饼还都得遵循古法而制。

在一樽三足瓷炉中,吴清先用铜质匙筋把粉末理成“山峰”,再用香压按出一圈压纹,随后从“山顶”往下戳出小洞、埋下炭块,继而盖上一片指甲大小的云母隔火片,最后才放入一块点缀着金箔的香饼。随着青烟升起,不消一会儿便幽香盈室。

吴清在香灰中戳出一个小洞,往里埋入炭块。摆好香饼后,他用羽帚轻轻拂去壁上的残灰。

左右滑动

“气味是有记忆的,进入了香的氛围,你会发现古人跟我们的距离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他说道。

对吴清而言,传统文人香事最吸引他的并非珍奇美器或奇技淫巧,而是精神层面的涤净。“文人借香喻德,焚香默坐时,他们以香观照内心,进入物我相忘之境。”他说道,“香文化不但关乎古老的生活方式,更代表睿智的生活哲学。现代人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重拾香事不失为释放压力、平静身心的一个出口。”

铜鎏金束莲形熏炉配有纯银莲蓬形盖。铜质细长颈香筋瓶及剑环纹剔犀香盒皆产于明代。

纵然自己恪守古道,吴清并非一成不变者。“没了古代《焚香七要》里的各类规矩,当代香席应该更自由、更多样化。疲劳时,往炉上放一块香饼,一插电便有了香气,多方便、多放松呀!”

铜鎏金云纹冲天耳鬲式炉产于元代,搭配有红木雕如意云头纹底座。

话虽如此,吴清还是希望后生能多多传承取道自然、节奏和缓的传统香事,像宋人那般焚香自省、修身养德。“当代人用香多以结果为导向,追求香气本身,这是受到了西方影响;但古人用香,更强调修持目的,追寻‘一念清净,染污自落’。焚香默坐,最重要的便是那份闲心。”

吴清的弟子如璟搭配了一组精巧的香席。

点一盏茶

在那个诗意内敛、追求内在的时代,人们点茶、饮茶,实现着与自然的连接。而今,艺术家赵赵也仍然能趁着点茶,浸没在种着“本村植物”的舒服庭院里。

点击古画——宋,刘松年,《撵茶图 》,

查看当代版击拂点茶。

赵赵家的前院原本是水泥硬地,但住的时间越长,他越觉得水泥和自己相冲。去年正好有空闲,他把水泥全部砸掉,救出了被硬壳封住的土壤。高高低低的碎石子能保证土地的呼吸,后找来五百多棵瘦竹种在这里,掩映成林。

一套清中期的石桌和鼓墩在林间用作茶台。风炉、煮水用的侧把急须,巨轮珠紫砂壶和不多见的龙泉窑方形壶承,再加三只小口杯,组成了冲泡岩茶系的简要配置。

赵赵无茶不喝,家里也无处不能喝茶。在他后院的“穹究堂”茶室外,有张摆放在枣树下的小几。天气好时,这里是坐下点茶的地方。茶席上,一只洪塘窑的茶罐,一只茶筅,一只宋代建窑的茶盏可以完成从调膏、点注到击拂的步骤(将茶粉调成均匀膏状,继续注水,当茶筅快速搅动茶汤,茶面上会产生持久不散的浅色茶沫)。

赵赵说自己不喜欢”设计”的东西,因此家中只有老物件。

在追求内在的宋代,点茶并不会变成晦涩孤独的仪式。南宋人吴自牧在回忆钱塘风物的《梦粱录》里写道:“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那时它与所有“闲事”一起,帮助人们实现着与自然的连接。而当时间来到今天,赵赵也仍然能趁着点茶,浸没在种着“本村植物”的舒服庭院里。

茶席旁一直挂一个鸟笼,枣树下的圆缸中有鱼,院子里有白兔偶然出现。茶席不远处,有一个鹅卵石垒出的炭坑,平时赵赵和家人会把外面掉落的松果和干树枝捡回来,就在这里煮水。

2010年,赵赵来到福建的建窑,买到了自己的第一片乌金釉瓷片。那并不是一件完整器,但赵赵如获至宝。“他们说这是宋代的茶盏,我就惊讶宋代怎么会有这么铁胎,这么乌金釉,这么大的盏!”研究建窑十年,赵赵称建盏为“宋代高科技”。

置物架的上方摆放着汉代绿釉罐,下方是南宋龙泉斗笠盏和唐代铜长颈瓶。

建盏是因茶而生的器物,被时代审美的尖端关照,也承担着激发最好茶品的最好特征的责任。为了点茶的动作需要,它被设计得很大,胎体厚重,保温隔热性都好;为了运筅(击拂)的过程中,茶汤在茶盏里快速翻滚不洒溅,它被做成了现在的束口器型。

即便二楼的茶室铺着榻榻米,赵赵还是会在矮长的案几上饮茶。

“我从生活美学的角度审视代的茶道具,因此看一只盏美不美,要看它的动机,”赵赵说,“被人捧在手中的器物一定是美的,建窑就是这样,盏口稍微往外撇一点,往里收一点都不一样,太极致了。”

赵赵精神层面受到西方现代思维的影响,但是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他是一个传统得几乎不接受西方物质的人。他不断寻找老物件,填补家和工作室里的每一块空间。“我愿意跟那些老器物在一块,它们都太严密了,会让你紧。你怕把它碰碎,所以它们摆在那儿对你就是个提醒,这种感觉挺好的。”

赵赵的工作室内的“煎茶法”茶席。清早期小方桌宽度只有45cm左右,炭炉上放着煮茶的锡壶,旁边搭配的是清代锡罐和紫砂壶;茶台背后是一只明代香几,上面的白釉瓶是唐代器物。整组茶席的背景是赵赵的作品《星空》。

这两年,赵赵又开始画画了。他从来不起稿,在琢磨下一步怎么办时,一些线条或自己没预想过的东西就会出现。正如建窑茶盏是被宋代“挤出”的作品,赵赵发现,当自己浸泡在严密的老物件中,也会有很多东西被挤压出来。

插一束花

“插花功夫在插花之外。”中国传统插花研究学者徐文治认为,真实的史料、文人撰写的诗词、画家创作的意象,都可以成为创造瓶花的养分。

点击古画——,《听琴图》,

查看当代版瓶插技巧。

徐文治的瓶花艺术中心位于闹中取静的小楼3层,像一座曲径通幽的文人书房。随处可见瓶花挂在窗头、门梁,抑或摆在桌几角落,瓶花里的枝子应着自然的姿态,尽情地舒展、生长。

徐文治,中国传统插花研究学者,资深艺术媒体人、策展人、空间艺术规划师。出版有《瓶花之美》《瓶花六讲》《不知有花——山木野草的四时之态》等专著。

拜访徐文治时,他面对一堵字画墙,正端详着摆放在两幅悬挂卷轴间的青铜花器;他身旁有一大篮浸入水中的新鲜花材:大丽花、芍药、山茶,还有几只含苞待放的荷花搭在墙边的木质边桌上……随即,他拿起荷叶、荷花,剪掉其根部,在沸水中浸泡片刻,再迅速拿出来倒置,用注射器打入清水,最终插入瓶中,动作一气呵成。

不一会儿,青铜花器内插好三朵荷花与三片荷叶:位于显眼位置的那片大荷叶其实并不完美,边缘微微卷曲泛黄,正映射了自然荷塘中生有大小不一,甚至枯黄、破败的植物。

瓶花作品中的荷花、荷叶,形状上都有变化,色彩上有着过渡,视觉上互相衬托,才有了生动的气息。

“插花既体现了大自然的状态,又不完全模仿大自然的状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然而师从大自然的生机,表现出的却是艺术家的审美和趣味。”

徐文治选择荷花与青铜器相搭配,为我们回溯了南宋时期的风雅。然而南宋时期,随着大量青铜器从宫中流散出来,用上三代、在土里埋过的青铜器插花才普遍起来:因为花材能够在这样的花器里面存活很久,“开速谢迟”。

徐文治的瓶中芍药作品呼应着清代画家汤世澍花鸟画作品中的芍药。

“宋代插花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浪漫。作为插花文化的初始阶段,人们的关注重点是‘花怎么能插活,怎么能保存更久’,而不是‘要去插什么造型,创作什么风格’。”

宋代初年,插花成为一项非常普遍、繁盛的社会活动。鲜花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作物,对应着市民阶层不断提升的自由消费水平,以及对生活更高的追求。在南宋温革所著《分门琐碎录》中,详细记录了荷花、芍药、牡丹、菊花、蜀葵等多种极难存活的鲜花保养方法。比如,荷花要将根部倒过来灌上水,再用荷泥封上;蜀葵则用“百沸汤”浸透其根部,利于改善吸水通道。

徐文治“致敬”宋代画家李嵩的《花篮图》插的花篮作品,用各式各样的大丽花作为主花,辅以玉簪、绣球。花材凑簇相生,又都有自己的生长空间。

实践来源于人们对实用性的迫切需求,同时,漫长社会经验的积累也展现着时代的发展。在徐文治看来,插花文化中对花材的养育、保鲜不失为一个“时间的小切片”,给予我们回看历史的一种独特而又真实的角度。

木本的栒子枝经过弯折与炙烤,在瓶中形成自然舒展的形态,搭配杜鹃山茶,“长”在一起就像活的一样。

古代文人的惜花、爱花之心,在出于实用性考虑的基础之上,还是一种寄托自身忧思的代入感,将鲜花受到大自然的摧残,与人生的无常联系起来。“惜春只怕春归去,多插瓶花在处安。’‘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徐文治脱口而出史文卿、李煜的诗句。

“他们相信,花和草也有人的情感与格调。不让花草受风吹雨打,拿回家中保护起来,放在瓶中常驻颜色,这种爱惜的心态可以带来精神的愉悦,也从侧面反映了古代文人的思维与审美。”

徐文治创作瓶花作品使用各式花器,花篮是其中的一大类。有一则小逸事:据说,徐老师平均每天都会买回来一个新花器。

这种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中国传统审美,正是当代人学习插花应该追求的精髓。宋人用汝瓷将鲜花满插,是因为汝瓷恰是那个时代的花器;回到当下,人们不应该“师其形”却“忽略其意”。“多阅读诗词、史料,认真看成百上千张传统花鸟画的审美、构图,观察大自然中植物生长的气韵,再插够三百瓶,就自然领悟到了。”

赏一幅画

宋画的美在其洁净,在其纯粹,在其对自然的敬畏谦卑,更在其形式背后的那个“人”。他的性情、他的气质、他的修为,令这些画面蕴藏着昭昭日月、朗朗乾坤,不论简笔、繁笔都能气象万千。

点击古画——宋,赵孟坚,《水仙图》,

查看当代版水墨花卉。

老师姓夏,单名一个回字。跟夏回兜转“听枫园”时,日照当头、蝉鸣声声,冬去而夏回,恰是眼前的暑热风景。一块条石、两匹芭蕉忽而出现,让这个清代园林有了几分微弱的宋意。夏回的画室就在这听枫园中,老建筑不能动分毫筋骨,促狭的方寸里却有茶香、墨香养起的清气乾坤。

夏回在听枫园内。在每一个锁上工作室木门的傍晚,他在离开之前总习惯自己在园子中兜上一圈,采撷这古老园林中的吉光片羽。

画传统中国画,无人不追慕宋意。各人进入的法门不同,但不论从哪条路径走来,进了门就一定会往上追溯——到底还是宋。夏回也不例外,师承于吴冠南先生,他笔下的写意花鸟一路从元、明沿承下来,路走得雅正纯和。但每次面对宋画时,他还是会为那份对自然的敬畏,对心性的表达和对胸中气象的纯粹挥洒而折服鞠躬。

听枫园中一角,其内的草木呼吸和山石意气跟夏回笔下的作品多能对应。

人们仰慕宋雅,因为它山高水长。“宋代绘画的体系完备,有皇家的画院,有系统的画论,有职业的画家,也有大批文人、士大夫的介入,还有一个宋徽宗……这种雅文化不仅在书画,更渗透到生活,好似把整个社会的趣味都调动了起来。”

夏回作品《花卉图册》。他笔下这些如烟似缕的藤蔓、疏疏落落的花木,一草一叶都似从园林中来。

“在那个时间点,中国画这颗果子才真的长成了。”相较唐代花枝乱颤的开放性和五代十国支离破碎的动荡感,宋朝相对平和的环境和繁荣的经济状况,让整个社会对于所谓“美”有了一种反思的回归——文人文化的正脉就在此。宋代审美映照在夏回心中的图卷:更大气、更天然、更有自信。

斜阳照入深深院,半落在夏回工作室一角。

作为职业画家,夏回总能在宋人的花鸟、山水中见到那份对自然天宇的崇敬和谦卑。“他们是真有敬畏心的,这个态度非常突出。在思想上,宋代对于“中国”的概念真正凸显;从文艺上,宋代审美更加专注“汉文化”,“于是‘自我’变得非常重要——大的‘自我’和小的‘自我’叠加,形成了‘我们’。”

夏回作品《花卉图册》。

在宋代,中国绘画真正确立了“笔墨”这个概念,它也成为千年来欣赏与评判中国画的法眼。笔墨为什么有价值,“是因为它是一个个人的形迹,个人赋予了它一种精神性。笔墨出来的形,对应的是艺术家的心。艺术家的精神诉求不一样、个人气质不一样,他选择的工具就会不一样,下笔的位置、运笔的速度、用笔的动作……必然都不一样。”一个艺术家的修养、他对经典的态度、他的人生哲学也都融在这一笔当中,全然而出。

夏回作品,《金笺花卉》。

“譬如你看范宽,他的山水里一个是敬畏,另一个是有一种正气,他的笔墨总是带着一种很正面的信心。”所以在宋画面前,夏回总是被那种自然、干净和纯粹所打动,“那并不只是形式上的简洁,它也可能繁复,但总是特别干净,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忠于一事。”

范宽,《雪景寒林图》,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宋人笔下总有昭昭日月、朗朗乾坤,不论简笔、繁笔都是气象万千。“好的书画和器物一定都是通心的。如果你看一个东西,它只有形迹,没有那个‘人’、那颗‘心’在里头,那它一定是非常浅的东西。”

然而传承总是会变化,如今我们要想大规模地恢复宋代审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一个时代就这么过去了,我们的生活状态、科技水平都不一样了。”但作为一个个人的修为,“宋意”又无处不在,“所以现在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跟宋代的思想、气质发生关系,而不只是拿来一个形式。”

INTERACTION

话题互动

香、茶、花、画,

宋人的四般闲事哪项是你的最爱?

在今天又能如何解读、应用?

文末留言聊聊。

以上内容来自《安邸AD》10月刊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摄影 | 雷坛坛、李松鼠、张伟豪

造型 | Judy、远方

撰文|陈三月、闫夏、王雪、陈思蒙

编辑 | Wenting、Jun、Judy、Sangyu

视觉设计 | Mok Mo

实习编辑 | 许瀚宇

蒋晟:为佛造像是一种自我修行

【独家专访】天目里幕后推手李琳和她的奇迹“苹果”

“被下班”的超模Elsa Hosk原来住这儿!

1.《吴清、赵赵、徐文治、夏回:谈千年香、茶、花、画的宋代美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吴清、赵赵、徐文治、夏回:谈千年香、茶、花、画的宋代美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61369.html

上一篇

【80年代宋朝】专题800年前的宋朝,比现代人过得都精致

下一篇

【2个宋朝】专题国庆游武汉二程书院,看宋朝两位理学大师是哪人,武汉还是洛阳?

5代和宋朝看这里!沈华:宋代玉器中的装饰玉器和带饰特点

5代和宋朝看这里!沈华:宋代玉器中的装饰玉器和带饰特点

5代和宋朝相关介绍,(连接时间:在图案和造型创新中学会识别宋代的玉器) 宋时期的社会风气利用玉器创造了玉佩,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装饰品种,包括首饰、装饰、许多装饰品、丝带等多种形式。 从目前发现的宋朝时期佩玉来看,玉器中专门...

【5代和宋朝】缺马、腐败和“强干弱枝”的军制导致宋朝军力羸弱,不敌北国铁骑

【5代和宋朝】缺马、腐败和“强干弱枝”的军制导致宋朝军力羸弱,不敌北国铁骑

5代和宋朝相关介绍,宋朝以软弱著称,被称为“药松”。事实上,宋朝的经济和科学技术非常强大。弱的原因是军事力量不强。宋朝总是被周围的蛮族蹂躏,直到灭亡国家。(莎士比亚)。 宋军之所以弱,又是因为骑兵太弱所致。唐朝鼎盛时,拥...

5代和宋朝,干货看这篇!汉朝分为西汉东汉,宋朝分为北宋南宋,为何唐朝不分为前唐后唐呢

5代和宋朝,干货看这篇!汉朝分为西汉东汉,宋朝分为北宋南宋,为何唐朝不分为前唐后唐呢

5代和宋朝相关介绍,汉朝、宋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三个重要地位的朝代,但这三个朝代的历史方向有一定的不同。汉朝之间割裂王莽树立的信条,分为西汉和东汉。 宋朝中间有个“靖康之变”,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军掳走,就分成南宋和北...

5代和宋朝专题之五代十国持续了多久?一共有多少个皇帝?

  • 5代和宋朝专题之五代十国持续了多久?一共有多少个皇帝?
  • 5代和宋朝专题之五代十国持续了多久?一共有多少个皇帝?
  • 5代和宋朝专题之五代十国持续了多久?一共有多少个皇帝?

【5代和宋朝】专题五代十国是哪五代,哪十国?

  • 【5代和宋朝】专题五代十国是哪五代,哪十国?
  • 【5代和宋朝】专题五代十国是哪五代,哪十国?
  • 【5代和宋朝】专题五代十国是哪五代,哪十国?

关于5代和宋朝我想说宋朝发明了那么多火器,为什么没有依靠装备代差扭转战争局面?

  • 关于5代和宋朝我想说宋朝发明了那么多火器,为什么没有依靠装备代差扭转战争局面?
  • 关于5代和宋朝我想说宋朝发明了那么多火器,为什么没有依靠装备代差扭转战争局面?
  • 关于5代和宋朝我想说宋朝发明了那么多火器,为什么没有依靠装备代差扭转战争局面?

5代和宋朝专题之被严重低估的宋朝,比雄汉盛唐伟大在哪儿?

  • 5代和宋朝专题之被严重低估的宋朝,比雄汉盛唐伟大在哪儿?
  • 5代和宋朝专题之被严重低估的宋朝,比雄汉盛唐伟大在哪儿?
  • 5代和宋朝专题之被严重低估的宋朝,比雄汉盛唐伟大在哪儿?

5代和宋朝,干货看这篇!五代十国持续了多久?一共有多少个皇帝?

  • 5代和宋朝,干货看这篇!五代十国持续了多久?一共有多少个皇帝?
  • 5代和宋朝,干货看这篇!五代十国持续了多久?一共有多少个皇帝?
  • 5代和宋朝,干货看这篇!五代十国持续了多久?一共有多少个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