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对方出土的甲骨文是我国出土的最古老的文字形式,文字最初产生的目的是坦率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的人对遥远的商朝社会陌生,或关于商朝的很多物质实物被历史的洪水侵蚀破坏,但所谓的面目,从历史的角度也可以通过阅读来解释。
商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一个国家,由分散独立的部落到统一的国家的转变,背后也是早期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转型的最终完成,标志着男权社会的到来,带来的是社会分工中女性的身份的变化,同时也是社会生活中女性地位的降低,但源于母系社会中对女性的赞美与崇拜的遗留,商代社会对女性也依然保有一定的赞美与尊重。这种社会现象也最终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
商周时期
一、从甲骨文的姓可以看出女性在母系社会所具有的威望与主动权
我国很早就已经产生了姓和氏,那时的姓和氏具有不同的含义。姓,据顾炎武的《曰知录》:"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意思就是说姓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的母系氏族公社,起初是作为某一个母系氏族集团的共同标记,在这个特殊的母系氏族社会里,女性是社会的中心,拥有绝对的社会威信和比较崇高的地位。母亲更是孕育子女的核心,子女与母系的血缘纽带建立起亲密的社会关系,而男性则只是负责辅助女性传宗接代,以及充当社会的劳动力。这一个时期被称为知母不知父的时期,《庄子》中有记载: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每个以母系血统为纽带的氏族都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氏族的称呼,这就是姓,姓被同一个氏族的每个成员共享,氏则是姓衍生出来的一个分支。姓在甲骨文中的写法形态与现在大致相似,左边一个"生",右边一个"女",《白虎通义》中有记载:姓者,生也。即说明"姓"的含义就是标志一个人出生在氏族里,但为什么还加上了"女"字旁?原因是那时的女性地位高,造字上以女为尊。甲骨文记载的商人的姓中有不少是从女字旁的,如"姬、姜、姒,"等。并且这些都是高贵的姓氏。《左传》里也有记载:"因其所由生以赐姓。"也就是说由所生者赐予姓,也就是由母亲,母系社会看重生育的主体,女性的地位是很高的。
甲骨文
姓一开始是一个氏族的人共享的,但当氏族的规模不断扩大,同姓的人越来越多以后,同一氏族内部必然会分化出不同的支系,所以也就产生了氏。《说文解字注》中有记载:姓者,统于上也,氏者,别于下者也,也就是说,古代氏比姓更能反映一个人地位的高贵和重要。
商的遗址
二、社会结构的扩大促使氏的大范围出现,女性地位也随之变化
古代的姓是因为出生于那个氏族决定,是不会变的,也是很多人都具有的,姓所反映的也是原始社会贫富差距不明显,人们大聚居生活,一起劳作,当然劳作以采集、简单狩猎为主,财富共享,所生产的东西刚好够维持自己的基本的生存需求,而又剩不下什么用来积累储藏,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家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资料的增多,社会的财富也在积累,尤其是社会由采集社会过渡到农耕社会,繁重的农业生产是体力更强的男性成为了社会的主体力量,男性地位提高。
甲骨文
而人们生产的物资在满足基本的日常生活后,还有剩余,并且由于每家每户生产方式不一样,所能积累的物资就不一样,这也就是私人财富的出现,敌人财富的不均匀促使人们的家庭观念加深,因为如果通过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可以使家里的每个人过上更好的生活,那么就根本没有必要再过吃大锅饭的集体生活了,而在以劳动力为主要生产动力的农耕社会里,男性的多沙往往决定着家庭的贫富。
商周社会
氏是家族的标志,可以把姓理解为同一个村庄或者一定地区的人的标志,氏就是不同家族的人的标志,当社会在慢慢扩大,同一个姓的人越来越多,姓往往就不能在展现出它区别人们身份的作用,所以依据甲骨文记载的情况来看,古代姓的数量并不太多,并且从商周开始就慢慢不受重视,而随之被大范围使用的是氏。但氏并不是任何人都能拥有的,氏与宗族制度密切相关,分立家之,就可以命氏。但也相当于说,只有一个家族家大业大,开枝散叶,拥有许多后代,当然也拥有着大量的财富,才有命氏的必要,如果只是底层的游民,只有名没有氏。
姓和氏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姓从一出生就带着,是不能改变的,但氏却是可以改变的,以什么为氏,一般有这几种方法,比如当时的列国公族以"孙"系氏,出于公室,就叫公孙氏,出于王室,就叫王孙氏。也有以官职为氏的,也有以封地名为氏,更多的人以祖父的字为氏。
甲骨文
从甲骨文中的姓到氏的转变,可以看出女子地位的变化,商周时期,男子称氏,而女子称姓,这一时期的社会已经完全由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了,男性成为社会的主角,他们称氏,是用以区别他们来自不同家族,或者由氏来看出他们担任的官职,他们社会地位的高低,而女子只称姓,因为姓虽然不受人们的重视,但它还可以别婚姻,《通志》中记载:"姓所以别婚姻,固有同姓、异姓、庶姓的区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甲骨文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姓、氏或者是名最大的作用,就是用以区分不同的社会个体,男子可以拥有姓、氏也有名,但女子通常对外只称姓,而相对了解一个人的基本形象来说,最模糊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商周时期的女性已经基本退出了社会活动,没有社会上的权力,回归家庭是她们的唯一选择,而婚姻则是她们最重要的事情,她们没有自我,只是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出嫁,所以她们没必要有氏,只有姓,是为了避免同姓通婚。
未出嫁时,一般在姓之前加上排行,比如伯仲叔季,如一个女性的名字:伯姬,说明她姓姬,在家排行老大,女子出嫁后,则在姓上加自己出自的国名,死后在姓加上丈夫或本人的谥号。女性在这种环境下是没有自我的,而女性群体也是没有话语权的。
商周男性
三、在女性地位转变后,从甲骨文上的赞美女性的文字看出社会对女性在道德和义务的要求
即使在社会转型时期,女性地位降低,但看甲骨文中的文字,许多用于赞美的文字,去研究其造字法,会发现其与女性或者女性的特征息息相关,这一方面来说是表达对女性,尤其是对女性生育能力的赞美,但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在借助赞美的语言,培养一种对女性的义务要求、道德规范和审美的约束。就"女"字来说,其在甲骨文中是一个象形字,形似屈膝交首的人,考古学家原来认为这种动作取自女性的日常生活,女性在家中,以收拾家务,哺育孩子,服侍父母,顺从并且照顾丈夫为主要责任,所以这个屈膝交手的动作是女性在父母、丈夫面前最常摆出的动作,是女性特征的代表,当然也代表了社会认为的女性以温顺服从为模范形象。但是女子的产生是很远久的事情,至少是在母系社会就有了,而那时的女性地位是不低的,所以女的意思最早不是表达女性地位的低,而是为了赞美母亲的辛苦劳作,"女"刻画的即是作为女性的母亲在不断忙碌劳累的场景。
"母"字是一个象形字,它的甲骨文形态,是女子的胸部加上两点,表示乳房,以突出女性特征,以及突出怀孕、哺乳期间乳房的增大,表现的是原始的生殖崇拜,同时也是对母亲的真切赞美。"好"字在甲骨文中的意思是指女子,《说文》中记载:"好,美也,从女子。"就是说好字原指美女,后来引申为美、善的寓义,甲骨文中的娥、姆、修等带有女字旁或者本义指女子的字,后来都引申为带有赞美和夸奖的含义,这体现了商周时期对女子的赞美。"妣"指已逝的女性长辈,商周社会已经进入父权社会,但一般右为父,左为妣。母亲在后辈中依然是受到尊重的。
商周房屋
但这种赞美也在不知不觉中给女性下了定义,以温和为美德,以生养为使命,以服务家庭为宗旨,女性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依然是没有自我的,她们不被社会期待去建功立业,像男性那样,她们最值得人们赞颂的就是她们的生育能力。
四、一些甲骨文中的女字旁的字反映女性所受的压迫
进入·私有制社会后,女性地位的变化是复杂的,一方面,她依然受到赞美,但这种赞美有时候更像一种物化的赞美,进入私有制社会,土地成为了最重要的财产,而具有生育功能的女性,即成为男性争相占有的重要财产,也成为男性掌管世界的时候的压制奴役的对象。甲骨文中有很多以女为偏旁的字,但这时候其所表达的意思不再是赞美,而是一种赤裸裸的压迫与贬低,这是女性地位变低的一大标志。比如"奴",甲骨文是一个跪坐着的,双手被反绑着的女像,这说明奴最初指的就是一些沦为俘虏的女性,再如"婢"字的甲骨文是用手掠夺女性,《说文》里记载:"婢,女之卑者也,从女,从卑。"意思就是说婢是指女性中地位低下的,没有当一个自由人的权利,沦为奴婢的女性,往往成为伺候人、供人买卖的物品。
甲骨文
再比如"妾",甲骨文的字形上面是古代刑刀,表示有罪,下面是女,妾是会意字,从辛从女,最初表示的意思就是有罪的女子,指女奴,妾的身份是很卑微的,虽然她好像被男主人喜欢,但她不受法律的保护和承认,可以被正宫责罚,甚至随意处死。再比如"妥"这个字,是会意字,从爪从女,意思就是对女性进行压迫和欺凌,致使女性失去独立、失去反抗的力量,最终成为男性的附庸。
结语:文字反映历史,文字见证着历史的变化,商周时期的女性的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也在不断的改变着,从一开始饱受赞扬尊崇,在社会上有威望,到后来退出社会社交,退回家里,以服务家庭、生儿育女为中心,女性一方面接受着来自社会赞美,另一方面也承受着这种赞美带来的物化,忍受着霸权对自己的压迫,而这一切,都被甲骨文真实地记录下来。
1.《【1.从商朝甲骨文演变】专题文字见证着历史,商朝出土的甲骨文记录社会变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从商朝甲骨文演变】专题文字见证着历史,商朝出土的甲骨文记录社会变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65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