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现代文青的始祖奶奶,张爱玲被定义为“上海女人”,广义上来说,她其实是“租界女儿”。
张爱玲并非从小就在上海出没,这位李鸿章的重外孙女两岁迁入天津,6年后奔赴黄浦江,结结实实地享受了早期民国的奢华和繁荣。
1923年到1931年,正是民国天津最好的“年华”。
▲童年时快乐的张爱玲
关于张爱玲在天津的家,一般认为当时属于法租界,如今这座“疑似张爱玲故居”一层是个小花店,建筑外观看上去还很规整,进得楼内,间或杂物堆积,墙面斑驳破旧,古意犹存,昔日张宅的繁盛风貌却了无踪迹——与张氏文风倒有几分相似。
站在“张宅”门口,斜对面就是1920年代叱咤中国北方的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的少帅府,估计当年的张小姐见过张学良和赵四出双入对,但在幼小的心灵里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根据大家都喜欢用的引用,张爱玲对人生的记忆是从天津开始,那一刻定位于一个戏园子。
锣鼓喧响,递茶水、点心的人穿进穿出,台上唱念做打的各路角色,踢蹬得满台尘土飞扬。3岁的张爱玲单独占一个座位,瞪大一双眼睛望着这纷纭滑稽的场景,母亲黄逸梵和朋友在旁边愉快地闲聊。
要知道,1920年代只有天津能如此繁华,北京天桥也做不到日夜演出,而哏儿都的三不管南市已经有几十家书馆、茶楼、戏院,每天京剧评剧梆子腔,评书相声快板声24小时不停。
那时相声门还是万人迷的“天下”,他每天在燕乐升平演出,还在三不管撂地,而他的搭档就是马三立大师的父亲马德禄。而万人迷的徒弟张寿臣更是相声门的集大成者,影响力一直延续到解放后,算是侯宝林马三立的前辈。
张爱玲估计看不到这些,作为李鸿章的曾外孙、张佩纶的孙女,张小姐在天津处于顶级生活圈。
比如张小姐记忆中的美食,鸭舌小萝卜汤和起士林。
汤里的鸭舌头清腴嫩滑,并因此传播了一种较有技术含量的鸭舌头吃法:咬住鸭舌根部的一只小扁骨头,往外一抽抽出来,像拔鞋拔子。
听起来是不是像《红楼梦》中“鸡肉茄鲞”的感觉?经后人研究,“鸭舌萝卜汤”并非天津本土菜系,或为张家来自南方的厨师所做。但对于张爱玲,却成为其留在回忆里、写在作品中著名的“天津味道”。
鸭舌吃不到,还好张小姐提到了起士林。
姨奶奶每天晚上带她到起士林去看跳舞。小小的她坐在桌子边,面前蛋糕上的白奶油高齐眉毛,她把那大块奶油全吃了。香甜的美味下行而去,精神的愉悦升腾起来,因姨奶奶不喜欢弟弟,她才得以独享美味,这毫无遮掩的欢喜是只有孩童才有的。
1920年代的起士林还没有搬到现在的浙江路路口,位于解放北路与哈尔滨道交口附近,拿手菜是黄油焖乳鸽、德式牛扒、罐焖牛肉、红菜汤;起士林本人更是做面包的高手。
▲老起士林餐厅
在上海我们家隔壁就是战时天津新搬来的起士林咖啡馆,每天黎明制面包,拉起嗅觉的警报,一股喷香的浩然之气破空而来,……只有它家有一种方角德国面包,外皮相当厚而脆,中心微湿,是普通面包中的极品,与美国加了防腐剂的软绵绵的枕头面包不可同日而语。
这种面包当时也供应津浦铁路线,可见也算是老少皆宜,后来在电影《师父》中,还用了起士林免费提供大列巴的桥段。
1920年代,天津在奢华享受这方面,算是北京、上海的“师父”。
回首1920年,那一年是有史以来罕见的春节最晚的一年,春节在2月20日。
天津的最高权力者是镇守使赵玉珂,天津本地人。
虽然他镇守天津一方,可他吃不上煎饼果子!因为至少得到1940年,煎饼果子才作为夜宵出现在天津街头。
他做过李鸿章卫队哨官,新中国成立后任天津市文史研究馆官员,和平区政协委员,经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是个有意思的军阀。
1920年,中国开通了第一条民间航线,起始地是北京-天津,联想到赵玉珂从天津卸任后成了民国航空署督办,感觉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实际上,1920年代,小汽车还是个稀罕玩意,也就只有政客土豪才能使用。富家太太小姐出行,也得依靠黄包车,而若是平民家庭,出行则主要依靠自行车,有轨电车也是天津的新事物。
张爱玲就是在这么一个蓬勃而畸形的城市度过了自己的幼年和部分童年,她可能见过军阀的少帅、逊位的溥仪,也可能只是在租界中悠悠荡荡,然后在少女叛逆期来临时,完美过渡到了上海这个“冒险家的乐园”,最终成为现代文青的“祖师奶奶”。
1920年代的天津,在其中有一部分作用吧。
1.《张爱玲遇到的天津,1920年代的哏儿都是民国上海的“师父”》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张爱玲遇到的天津,1920年代的哏儿都是民国上海的“师父”》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77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