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世宗柴英去世的时候,只有39岁。
他没有按照小儿子的任组安排,所以他不会想到自己会死得这么早。关键是,当时似乎无法创造这样的权力格局。(莎士比亚)。
不管怎么说,只要不能把军事力量关进笼子里,就有一个危机,那就是皇帝必须是帝国军事统帅的合格人选,否则帝国的军事权力放到谁的手上,皇权也有可能流失的。
这也就是柴世宗能稳坐皇位,而他儿子不能稳坐皇位的原因;这也是赵匡胤能稳坐皇位,而他儿子不能继承皇位的主要原因。
表面上看,是因为乱世之中国赖长君,实际上是因为皇权并没有巩固,所以实力不够的小皇帝,是无法牢牢控制皇权的。
当中原王朝处于欣欣向荣的扩张阶段时,大多数人人都希望一个年富力强的皇帝掌控局势,因为只有这类皇帝当家,才更容易把这种欣欣向荣的局面,继续向前推动一波。
而且加上从前换皇帝如换经理人的惯性,所以赵匡胤轻而易举的就夺取了帝国最高权力。后来赵光义绕过自己侄子上位,大约也是因为类似的原因。
而赵光义死的时候,天下大势已定,所以赵光义的儿子,终于绕过这个坎了。于是大家看到宋真宗稳稳坐在皇位上,都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欣慰。
因为一百多年过去了,天下换皇帝就如同换经理人一样;什么父死子继,好像就是狗屁!因为看来看去,也就是枪杆子里出政权。面对这种事实,卫道之士能不痛心疾首吗?
现在好了,天下终于回到了父死子继的正轨上,面对这种事实,让天下百姓,怎么能不放声歌唱呢?
书归正传。柴荣死的时候,中原王朝正处于欣欣向荣的扩张阶段,看到柴世宗的孤儿寡母高高在上,人们难免会用不信任的目光看着他们,因为你会带领我们走向新的辉煌吗?
从理论,这是有可能的啊。因为秦始皇上位的时候,只有13岁,秦国不是依然欣欣向荣吗?再往后看,顺治六岁当皇帝,大清帝国不是依然欣欣向荣向前发展吗?
问题是,基于残唐五代的惯性,大家似乎很难认可这一切。在这种背景下,赵匡胤玩了一套和郭威近于一个模子托出来的把戏。
都是据说契丹人大举侵犯,于是赵匡胤率军出征。走到半路,士兵突然把赵匡胤按倒在床上,把一块黄布披在了他身上,赵匡胤哭天抢地了好半天,却依然无法改变这生米煮成熟饭的事实。
赵匡胤率众回到帝国都城之后,都是一副贞洁烈女失身的样子:我可是反抗了半天啊,只是我力量实在不够啊!他们眼巴巴的看着文臣首脑,希望文臣首脑会原谅他们这种不贞的行为。
有顷,诸将拥范质等至,匡胤呜咽流涕曰:“吾受世宗厚恩,为六军所迫,一旦至此,惭负天地,将若之何?”
范质为代表的文职系统,看到赵匡胤那副装贞洁烈女的样子,本来想说几句撑门面的话,但是赵匡胤小弟已拔出刀大声高呼了,万岁、万岁、万万岁!希望大家跟我一块喊!面对此情此景,大家知道再废话,无非是弄个血溅五步罢了。于是就都纷纷表示,既然生米已成熟饭,那我们就开饭好了。
质等未及对,散指挥都虞候太原罗彦瑰按剑厉声曰:“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质等相顾不知所为,王溥降阶先拜,质不得已亦拜。
事实上,赵匡胤进京时,就有一个不知死活的所谓忠臣,还要出来逆天行事,直接就让赵匡胤的小弟灭了满门。
天平节度使、同平章事、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太原韩通,自内庭惶遽奔归,将率众备御。散员都指挥使洛阳王彦升遇通于路,跃马逐之,驰入其第,杀通及其妻子。
这个死于非命的忠臣,在后周时代,那可是与赵匡胤地位相当的大哥级人物。但是一时站错了队,直接就被清理出局了。
韩通与宋 比肩事周,而死于宋未受禅之顷,然不传于宋,则忠义之志何所托而存乎?
站在皇权的角度,这个人就是标准的忠臣。赵匡胤欺负柴世宗的孤儿寡母,大家都啥话也不敢说,就他站出来表示反对。这种人如果定性为反贼,那皇权的神圣性岂非更被剥得干干净净了。
所以赵匡胤称帝后,也对这个忠臣进行了表彰。对于杀这个忠臣的小弟,赵匡胤一副要砍要杀的样子,但是终究没有追究。
戊申,赠周韩通为中书令,以礼葬之。初,通与帝同掌宿卫,军政多决于通。通性刚而寡谋,言多忤物,人谓韩瞠眼。其子颇有志略,见帝得人望,劝通早为之所,通不听,卒及于难。帝怒王彦升专杀,以开国初,隐忍不及罪。
总的来说,此时讲究的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但是皇权的神圣也得适当维护。如果把那个忠臣捧得太高,赵匡胤上位算怎么回事呢?但是如果不表彰他,皇权的神圣性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赵匡胤这样上位,中央政府的大佬不服,当场就被格杀出局,而且还是被灭了满门;帝国都城之内自然没人敢说什么了。但是地方的军政大佬,却显然还是要表示一下反对的。
当时有两个地方大佬公开表示反对赵匡胤,他们是李重进、李筠。这两个人在后周时代,也是和赵匡胤地位相当的大佬。
李重进我前面介绍过了,他是郭威的外甥,手握兵权,而且年纪比柴世宗还要大,以至于郭威临死前,先得让他叩拜柴世宗,总而言之,君臣名份已定,你可千万不要有非份之想了。
在高平之战时,李重进紧跟柴世宗,大败北汉、契丹联军;于是地位再次得以上升。征淮南,李重进接连立大功,于是地位又接连上升。
师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改归德军节度兼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
世宗大悦,诏书褒谕,即以重进代谷为行营招讨使,赐袭衣、金带、玉鞍、名马……及克寿,录功加检校太傅兼侍中,又改天平军节度,仍为招讨使。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让李重进移镇青州,为了让李重进心安,于是赐李重进丹书铁券,但是李重进终于还是决定叛乱。
知之,遣六宅使陈思诲赍赐铁券,以安其心。
在郭威时代,李筠最牛的头衔大约是同平章事;在柴世宗时代,最牛的头衔大约是侍中。侍中这个头衔其实是非常牛的,因为郭威篡位前最牛的头衔,大约也就是侍中。柴世宗死后,李筠最牛的头衔大约是检校太尉,这种职务大约是军人最高的荣誉头衔了。
显德初,周祖亲郊,加同平章事。师还,加兼侍中……恭帝即位,加检校太尉。
赵匡胤上位后,派人通知李筠,周朝已禅让大宋了。李筠拒绝接受,在左右的劝说下,虽然勉强接受了,但是随后又突然拿出郭威的画像大哭不止。
筠即欲拒命,左右为陈历数,方僶俛下拜,貌犹不恭。及延使者升阶,置酒张乐,遽索周祖画像悬壁,涕泣不已。
最后,李筠还是决定造反。
总的来说,他们与赵匡胤相比最大的劣势,就是他们都坐镇地方,而赵匡胤坐镇中央;在中央集权越来越强大的背景下,他们的劣势那是非常明显。虽然李筠起兵时说,以我的影响力,以顺讨逆肯定应者如云,但是结果证明他想得太乐观了。
筠曰:"吾周朝宿将,与世宗义同昆弟,禁卫皆旧人,闻吾之来,必倒戈归我,况有儋珪枪、拨汗马,何忧天下哉?”
同样的行为,处于不同的角度看,性质就是不这样的。
处于新成立的大宋帝国角度看,他们这就叫不识天命,或是称之为造反作乱;但是处于后周帝国的角度,他们就是妥妥的忠臣,因为乱臣贼子赵匡胤篡位,人们都不敢反抗,只有韩通、李重进、李筠三个人勇敢的站出来反对,所以后世修史时,自然得着重表彰一下,因为过分贬低他们,这好像也不是个事。
这就好像,有一个帝国灭亡了,有一位大佬因为没有及时投降,所以后来混得非常失败,敌方的一个大佬就嘲笑他不识天命云云,你如果早早投降,哪会混得这样落魄呢?
那个大佬就反讽敌方的大佬说,在没有遇到您之前,我一直觉得您是个人物,但是有幸亲耳听到您的教诲,我只是觉得,闻名不如见面啊!
敌方大佬一听这话,当时就羞得是无地自容了,因为搬到桌面上,敌方大佬的逻辑,就叫有奶就是娘啊!
因为什么叫我早点投降,就不会混得这样惨了?我现在最没脸见人的事,不是我混得非常惨,而是我竟然还苟且的活着。我的国家灭亡了,我的主子死了,我竟然为了父母老婆孩子就苟且的活着,如果我有骨气,我一定领着全家自杀的。只有如此,我才能骄傲地面对古代先贤!
事实上,搬在桌面上,看到投降的臣子,你想嘲笑他,应该这样说,总而言之,你的主子死了,你的王朝灭亡了,你怎么还有脸活着?
所以有一个王朝灭亡了,有一位大佬被俘后,别人就劝他不要苟且的活着,您在我心中,一直都是偶像般的存在,所以希望您不要让我失望!当然了,这个大哥并没有让他的粉丝失望。
类似的情形还有一个闹剧般的存在,话说有一个王朝灭亡了,有一位大佬为了维持自己偶像地位,于是就决定自杀。面对他这种壮举,他的粉丝自然是掌声雷动,并且为此组织了大规模的庆祝活动。
但是在最后关头,这位大佬终于选择了苟且的活下去。于是粉丝们彻底失望。如果这位老兄当时选择了死亡,写在历史书上肯定会非常高大上;但是千古艰难唯一死,于是遂成为一个笑话。
当然了,想居高临下的嘲笑敌国投降的臣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王朝灭亡了,有一个大哥以胜利者自居,于是就嘲笑投降过来的臣子,总而言之,你们的国家灭亡了,你们的主子成了阶下囚,你们竟然一副此间乐不思蜀的样子,你们平常读的圣贤书都喂狗了?
敌国投降的臣子难免羞愧难当。问题是,有人就回嘲对方说,按您这种大言不惭的理论,您老兄好像也是三姓家奴啊。在这种乱世,帝国如同走马灯一样的乱转,你敢说自己生是某家人死是某家鬼?总而言之,大家彼此彼此,别和我们玩什么清高!
事实上,宋代的卫道之士吹捧韩通、李重进、李筠时,有人就说了,韩通、李重进、李筠其实也是三姓家奴。因为他们以前跟着大晋的石敬瑭混,后来跟着大汉的刘知远混,再后来跟着大周的郭威混,说他们是贞洁烈妇,这个好像有些滑稽啊。
面对人们这样无耻的抹黑五代的忠臣楷模,卫道之士就说了,彼以国士待之,臣子才以国士报之。大周皇帝以国士待韩通、李重进、李筠,他们才以国士报大周皇帝;这有什么不对的?你们怎么就喜欢拿他们曾为后晋、后汉效过力说事呢?
问题是,扯到彼以国士待之,臣子才以国士报之,本身就证明臣子背叛君主,并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因为这种道理扯来扯去,和有奶就是娘,也就隔着一层纸罢了。
史书站在赵匡胤的角度,一味贬低那些拒绝臣服赵匡胤的军政大佬,多少会变得不伦不类,因为用这种语调书写历史,一个人誓死忠于旧主子,不但会领着全家惨死,史书还会笑他不识天命,更会盖棺定论为乱臣贼子,这叫什么事呢?这还有天理没有了?!
所以在大宋帝国最初的意识形态里,李重进、李筠就是不识天命、造反作乱的乱臣贼子。否则,赵匡胤派军围剿他们算怎么回事?
但是随着大宋帝国的稳定,大宋帝国的意识形态又会为他们重新定位了。
这就好像在五代,说到冯道之类的人时,人们难免会用各种赞美的词语去写,但是到了后来,就会把他贬得什么都不是了。
大家说冯道有奶就是娘,问题是,在那种年代,指着站在朝堂上的大佬们看,哪个人不是这种人呢?
大宋开国前25年,中国历史上就改换过四次朝代。公元936年,大晋开国立号;947年大汉取代大晋开国立号;954年,大周取代大汉开国立号;960年大宋取代大周开国立号了。
在这种年月里,一个身处高位的人,谁敢说自己生是某朝人死是某朝鬼呢?更主要的是,你真是一心忠于旧主人,大宋帝国当时还会定性你为反革命呢。因为你说自己要一心忠于旧主人,本身就有一心要颠覆大宋帝国统治的嫌疑。
大宋取代大周,那是用了一种近于和平的方式实现。整个过程虽然也有流血事件,但是这种流血事件,放到五代,那还真不是个事。事实上,晚唐也好、五代也好,中央政府随便削个藩,哪回弄出的动静,也比这大的多。
赵匡胤死后,赵光义篡位时,更是用了完全和平的方式实现。总而言之,皇帝的儿子年龄小,皇帝的弟弟代替他们上位,这好像没有什么不对啊。
幸好赵匡胤时代的帝国二把手,那是皇帝的亲弟弟,如果帝国的二把手是皇帝的小弟,估计五代史直接就变成六代史了。
皇帝有儿子,却玩兄终弟及,这个说起来好像蛮像回事。实际上,这就叫扯淡。
想当年,周武王死了,周武王的弟弟可是周公。周武王的儿子呢,当时还是幼童,关键是,当时天下并不稳定。但是即使如此,也没有人敢宣扬什么国赖长君,所以应该让周公继位的歪理邪说。
当然了,如果皇权(王权)不够强大,什么国赖长君的歪理邪说,肯定会四处流行;甚至尧舜禹的禅让、商汤周武的革命理论,也会四处飘荡。卫道之士闻此,从来都是如同看到了洪水猛兽。
思想是为了现实利益服务的。道理是圆的,舌头是软的,面对什么现实博弈的结果,大家也可以把它讲得头头是道、或是讲得冠冕堂皇。
比如,父死子继,你说有道理没有?太有道理了,事实上,卫道之士,都在宣扬这种道理。
再比如,兄终弟及有道理没有?太有道理了,因为好赖是皇帝一家人啊。
无德让有德,无能让有能,所谓的禅让有道理没有?太有道理了,因为从前的圣人都是这样玩的啊。
革命理论有没有道理,自然有道理啊,商汤周武都是这样玩的啊。
所以,皇帝的儿子想顺利继承皇位,得拿出实力来,扯理论是没有价值的,因为理论从来都是为现实力量博弈服务的。
翻开当时那段历史,唐、晋、汉、周、宋是一脉相承的。
因为他们的权力都是在一个基本盘内传承的。这个基本盘变得越来越稳定,权力交接变得越来越容易、成本越来越低;而且地盘越来越大,于是天下就渐渐走向统一了。
这个基本盘不断发展的轨迹是非常清晰的。只是因为权力传承时,不是同姓之人,所以人们感觉它有些混乱罢了。
因为传统历史是建立在皇权政治的视角所写,所以它最关心的是帝国是哪家哪姓。
如果皇帝换了姓,明明是同一个基本盘,史书也会认为帝国灭亡了。如果皇帝是同姓,明明是两个毫不相干的基本盘,也会认为帝国得到了延续。最经典的就是西汉、东汉,除了皇帝都姓刘外,其间并没有任何传承的关系,但是人们总认为这两个王朝是一脉相承的。
而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大宋的皇帝都是异姓的人,而且都换了国号,虽然他们都是在一个基本盘上混,但是人们也认为这是一个朝代接一个朝代的交替着。
翻开五代历史,从唐庄宗李存勖上位后,如果篡位的人都姓李,是亲子也罢,是养子也罢,那这段历史看起来,肯定就比较简单了。
因为简单地梳理一下,就是李克用打出山西的基本盘;李存勖(唐一世)以山西为基地,统一北方五省。唐二世(李嗣源)、唐三世(石敬瑭)、唐四世(刘知远)、唐五世(郭威)不断巩固中央集权;到了唐六世(柴世宗)帝国开始全面扩张;唐七世(赵匡胤)、唐八世(赵光义)成功统一大江南北。
这段时间,整整一百年时间。
公元880年,黄巢杀入长安城;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随后开始统一天下的战争,兼并江南诸国,公元979年,宋太宗又出兵灭掉了北汉,同年兵败高梁河,这段历史终于尘埃落地了。
许多人觉得五代历史混乱,其实五代历史并不比其它历史混乱,仅仅是因为皇帝换得的太频繁、而且大多是异姓,所以人们就觉得它非常混乱了。
其实呢,翻开任何一个朝代的历史,仔细看时,也是非常混乱的。
最简单而言,翻开两汉历史,对普通历史爱好者而言,除了几个知名度非常高的皇帝,大多数皇帝,都是非常陌生的,围绕他们的权力之争,人们更常常是一片空白。
再简单而言,翻开大唐历史,对绝大多数历史爱好者而言,安史之乱后的一百五十年历史,其实就是一片空白的,因为除了能记住藩镇之乱的概念外,大多数历史爱好者,好像不能再知道更多了。
1.《【5代和宋朝】专题赵匡胤成功上位后,为何能终结五代十国乱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5代和宋朝】专题赵匡胤成功上位后,为何能终结五代十国乱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78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