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王朝的倒影---水浒传中宋朝事》
《水浒传》中武职的出现较多,集中在北宋军制和兵制上。
先看军制。
前文说过北宋实际管理全国军队的最高管军机构不是号称西府的“枢密院”,枢密院类似国防部角色。宋代最高管军机构是三衙。
北宋沿袭五代后周设侍卫亲军司、殿前司掌握禁军。
宋太祖赵匡胤以后周殿前都点检代周建立宋后,于建隆二年(961)罢废都点检、副都点检,以原次长官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为殿前司正副长官。其他还有都虞侯,都教头,各指挥,班直,司直。
殿前司仅指挥就有四百二十个,指挥只是一个管理五百人的下级军官,相当于现在的营长;司直,则是协助工作的军官。
殿前司所统是最亲近的扈从者,号诸班、直,如骑军有内殿直、外殿直、金枪班、东班、西班等,步军有御龙直等,除侍卫外兼有仪仗队的作用,还有专业的茶酒班和钧容直(军乐队)等。皇家侍卫各班的班直地位等同于指挥。
侍卫亲军司地位在殿前司之上,长官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等掌管禁军的大部分,建隆三年,石守信辞职后侍卫司长官常空缺而不任命,后期也只设长官中权位最低的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负责。
侍卫亲军司“自(景德二年,1005年王超罢职马步军都虞候)后,无复任者,而侍卫司马军、步军遂分为二,马、步都指挥使并殿前号三衙,而马、步二军始居殿前司之下焉”。
侍卫亲军司一分为二。殿前司、侍卫马军、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司合称“三衙”,为北宋最高管军机关(南宋不同),类似于明代的五军都督府,相当于司令部。
“三衙”长官都指挥使之下,各设副指挥使,都虞候,副都虞候各一员。
“三衙”与枢密使所掌之兵权不同:枢密使有发兵之权,而无统兵之重;三衙有统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形成宋代以“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帅)臣主兵柄,各有分守”的制度。
三衙不仅分管全国禁军,还分管首都开封的治安,殿前司管宫城(大内)内,马军司管旧城(里城)内,步军司管新城(外城)内。
再说下宋代兵制。
宋代的兵制非常复杂,有禁军、厢军、乡兵、蕃兵之分。禁军是主要军事力量。禁军为朝廷从厢军中选拔的精锐,作为“拱为京师,行征戍”之用,类似现在大部队,并非指中央军甚至禁卫军,而指从事军事训练作战的战斗部队,分布全国各地。
禁军原来是皇帝的卫兵。禁军的名称始于唐代,当时数量很少。五代的皇帝许多是节度使出身。当了皇帝后往往把他们原来统率的军队调到中央当禁军,作为亲兵使用。后梁朱温时,已经有“侍卫亲军”的名号。到了后汉,侍卫亲军的统帅——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就握有很大的权力。
后周柴荣为了加强中央的权力,除了保留侍卫亲军以外,又下令各地选募壮士到开封,由当时任殿前都虞候的赵匡胤挑选武艺高强的编为殿前诸班,也作为禁军,而且比侍卫亲军更见信用。
宋代在首都设殿前司,置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各一人。《宋史·职官志六》载:“掌殿前诸班直及步骑诸指挥之名籍,凡统制、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皆总其政令”。
五代后周时,本设有都点检、副都点检之官,位在都指挥之上,因为赵匡胤在后周时任过“都点检”,故即位之后不复置。此外又设环卫官,共十六卫(如左右卫、左右金吾卫等),各卫有上将军、大将军等官。
宋初旧制,军队编制为厢、军、指挥(营)、都四级,后演变为军、将、部、队四级。
禁军改分系将、不系将。系将禁军两套编制并存,而不系将禁兵、厢兵、弓手/土兵及部分乡兵(民兵)沿袭旧编制。按旧制,都一级副长官以上称“将校”,为军官,以下的军吏称“节级”。
禁军人数在宋仁宗时期据说达到高峰,有八十二万六千人,分散在全国各地军州,平均每地驻扎数百至数千不等,首都东京开封府常驻六万二千人。
厢军、乡兵和蕃兵都是地方部队,一般不离开本地。厢军遍布各地,数量很大,但是不进行军事训练,没有什么战斗力,主要供地方上役使,实际上是一种役兵。类似现在武警部队,后来渐演变为脱离军事训练的杂役兵。
乡兵主要是河北、河东(山西)、陕西等地为防御辽和党项而设的;蕃兵从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中召募。这两种军队数量不多,力量分散。
宋代实行兵将分离制度,将领并不能直接管理基层兵士,所以宋代军队会雇选武师作为教官来负责操练军队。都教头就是负责管理这些教官的职务。
再看宋代武官。
宋初武选官以品级高低分为横班,东、西班及大、小使臣三等。
“横班”指内客省使至閤门副使等五、六品的武选官,由于在朝会时横排侍立,因而被称为“横班”或“横行”。也有正、副使之分。正使是内客省使、客省使、引进使、四方馆使、东上阁门使、西上阁门使;副使是客省副使,引进副使、东上阁门副使、西上阁门副使等,共十阶。朝参时位在东班前,列成横行。
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改正使为大夫,副使为郎,共十二阶。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又增置宣正大夫、宣正郎、履正大夫、履正郎、协忠大夫、协忠郎、翊卫大夫、翊卫郎、亲卫大夫、亲卫郎等十阶,通称为横班。正使为正五品到正六品官,副使为从七品官。
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南宋孝宗欲清阁门之选,置阁门舍人十员,以待武举之入官者,掌纠察殿廷礼仪失制,并兼侍立,若皇帝驾幸,作为随从,称为“阁职”,有如文官之馆职。此职先由中书省召试,然后任命。
东、西班,也称诸司使、副使,为七品武选官。皇城司等外殿的诸内侍机构中,皇城、御厨、翰林医官等二十使、副使,朝会时侍立在东边,称为东班,其中只有皇城使、副使为武选官。宫苑、内园、洛苑、供备库等二十使、副使,朝会时侍立于西边,称西班,则全是武选官。武选官改制后称武阶官,历史上也以之称原武选官。
淳熙间,又置看班祇候,由忠训郎以下、秉义郎以上充任;阁门祇候,须由胸怀韬略,善弓马,并在边境任过职者充任。宋宁宗时,特别重视此类官员的选任。《宋史·职官志六》说:“庆元初,申严阁门长官选择其属之令,非右科前名之士不预召试,盖以为右列清选云”。凡带阁门之职者,均称为“阁职”。
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诸司使、副使改用新名。《宋史·职官志九》载:“政和二年,乃诏易以新名,正使为大夫,副使为郎。”东西班官员都是正七品。其他武官都改称“大夫”或“郎”,唯有使臣依旧不改。南宋高宗时重定武阶,其中小使臣八阶,大使臣两阶。
武职充任最亲信的近侍为带御器械,这是因为五代时皇帝多在军中,故有此习惯。宋代沿袭,非极亲近之人,不令其在左右持带武器作侍卫。《宋史·职官志六》说:“宋初,选三班以上武干亲信者佩櫜、御剑,或以内臣为之,止名“御带”。咸平元年(公元998年)改为“带御器械”。
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定其人数不得超过6人。《职官志六》又载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枢密院奏言:“带御器械官当带插。”宋高宗说:“此官本以卫不虞,今乃佩数笴骹箭,不知何用。方承平时,至饰以珠玉,车驾每出,为观美而已。他日恢复,此等事当尽去之。”虽然绍兴二十九年曾再次诏增带御器械4员,实际上仅作为装饰而已。
武官除节度使及“正任”的承宣、观察、防御、团练使和刺史以外,都以武选官称定品级、俸禄高低及担任相应的官职。
武选官中低级的称为“使臣”,其中内殿承制、内殿崇班为正八品,称为大使臣。东·西头供奉官、左·右侍禁、左·右班殿直、三班奉职、三班借职等为从八至从九品,称为小使臣。殿侍为无品的最低武选官。供奉官、侍禁、殿直称为三班,因此,小使臣亦称三班使臣。大使臣以上武选官,除担任相应军职外,还可以担任(通常由文官担任)路级提点刑狱,以及知州、军、监等地方官。
宋代节度使、节度观察留后(北宋末改称承宣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及刺史,在宋初都是实际官职。不久,都不再担任与官称相应的具体职务。“节度、承宣、观察、团练、防御、刺史,则俱无职任,特以为武臣迁转之次序”。节度使是武官的最高职衔,“节度使粗人(军人)之极致”,此外还作为宗室、外戚及前宰相、执政的加衔。
除节度使(从二品)只有正任外,其他都有正任和遥郡的区别。所谓“正任”,并不是担任与其官称相应的实职,而是指武官已除去武选官称,并依据承宣等使和刺史的品级(四、五品)领取俸禄,并取得担任相应的中、高级武官实职“差遣”的资格。即所谓“除落阶官(武选官)为正任,未落阶官为遥郡”,实际上类同武选官。
遥郡,则是指横班,东、西班正使级武选官而带有承宣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和刺史的官称,但并没有享受相应品级的待遇,而仍以他们原先的武选官称的品级定俸禄和担任相应的武官实职。
此外,节度、团练等副使,后来只是非经特许,不得管事的从八品闲差,主要用于被贬的文武官员,如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神宗改制时也对上述武职进行了改革。
到宋徽宗政和年间对武选官又进行改革,将武选官改称武阶官。
以前从九品到从八品称“小使臣”(级别),正八品为“大使臣”,统称“三班使臣”;从七品为“诸司副使”、“横行副使”(横行又称横班),正七品为“诸司正使”。正六品到正五品为“横行正使”,正使的官阶为“大夫”,副使、使臣为“郎”。
政和年间改横班各正使改称通侍大夫至右武大夫,客省副使至西上閤门副使,改称中亮郎至右武郎;诸司(东、西班)正使改称武功大夫至武翼大夫,诸司副使及大、小使臣改称武功郎至承信郎,后又增设一些大夫、郎,官品自正五品至从九品,又设太尉(正二品)为武阶官之首,共53阶。
将昭宣使系列(主要由宦官担任,部分由武臣担任)中最高的延福宫使、景福殿使,列入横班的正规系列,置于内客省使之下、客省使之上。
因此宋代武职五品已是很高品级(三衙最高长官的马、步军都指挥使不过正五品)。
由于出现了部分郎官在部分大夫之上的现象,南宋初将所有大夫,调整到郎之上。节度使系列未改动,只是将“节度观察留后”改称承宣使,节度使系列仍作为武官升入“横班”以后升迁的官称。
宋代路一级最高常设统兵机构是部署(总管)司,长官称马步军(或兵马)都部署,后改称都总管。
雍熙三年(986),设高阳关都部署、定州都部署,随后又设雄州(今河北雄县)都部署、镇州都部署、并代都部署等,作为地区防御的重镇。宋太宗末年,设环(今甘肃环县)、庆等州都部署、延州路都部署等。初期都由武将任都部署,以后逐渐改由文官知州(府)兼任,武官则任副都部署。
庆历元年,分陕西为五路,八年分河北为四路,以及河东路,共置十个常设的部署司。长官都部署通常由文官知州、知府兼安抚使者兼任,武官担任副都部署,有时还兼任安抚副使。
钤辖司是各路普遍设置的常设统兵机构,仅次于部署司,与部署司职责相同而地位、职权较低,长官为兵马钤辖、都钤辖,是仅次于兵马都部署(总管)的统兵长官。路级钤辖也称“路分钤辖”,通常由各路首府知州(府)兼任,知州(府)已兼任都部署的路另设“路分钤辖”,寄禄官(阶官)官高资深的称为都钤辖,一般的只称钤辖。普通州(府)也有设钤辖的,由知州(府)兼任,后改称副钤辖。
都监(监押)则各路、州、府皆设,是具体管军的长官。路级称“路分都监”;府、州也设。宋初,文武臣都担任,后专以武官担任,有的县、镇、寨也设,寄禄官(阶官)高的称都监,低的称监押。南宋初,曾有部分州(府)由知州(府)兼任,以武官为副都监,不久即罢知州(府)兼任。路分都监(监押)基本上由武官担任,实际上只是掌管治安、消防的武官。
1.《关于986年宋朝皇帝我想说八十万禁军:宋代的军制与兵制》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986年宋朝皇帝我想说八十万禁军:宋代的军制与兵制》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78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