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莺啼绿,水村山郭周棋风响。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当时间的脚步渐行渐远,岁月匆匆流过的瞬间,就像是秋风吹落的蝴蝶,有些穷尽一生,都在尘埃的萦绕下化作泥土,而有些则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留给世人昙花一现般的惊艳。
当课本里的国学大师,当记忆里的新中国功勋,渐渐地离开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民国终究也逃不过历史的命运,成为尘封在史料中的文献,一切也都成为了过去。
民国留给我们的除了弥漫的硝烟,除了饥寒交迫还剩下什么?其实,许多人都不知道,它还曾留给我们一个“黄金十年”,一段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经济发展。
一段略显突兀的岁月
但凡提到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我想大多数人脑海里总会蹦出“改革开放”这四个字,还有那位在南海边画了个圈的老人。正是这位老人和他画下的这个圈,让那个曾经忍饥挨饿的中国一飞冲天,惊艳世界。
其实,在全面抗日前夕的时候,民国也曾有过一段经济突飞猛进的时期,也就是在开头提到的“黄金十年”。
总的来说,很多人对这个名词几乎没什么印象,脑海里也没什么概念。不过这也不奇怪,因为这个词是在1951年,由一个叫魏德迈的美国人提出来的,也就是在老蒋和史迪威闹翻了以后,接任驻华美军指挥官的那个人。
魏德迈提出的“黄金十年”具体指的是1927-1937年,这10年的时间,如果对这段历史相对熟悉的话,很容易找到两个关键点。一个就是名义上统一了全中国的北伐战争,而另一个则是中国人要时刻提醒自己的日本侵华战争。
魏德迈提出的这一概念,在当时得到了不少留美或者留欧的华侨认可,同时不少的国人对此也表示赞同。
而从表面上来讲,在这十年里旧中国的经济确实得到了一定的成长,比如在1926年的上海,当时普通工人的工资大概是在10到15块钱左右,而到了1929年这一数字翻了一番。
除此之外,在当时的社会发展中,南京国民政府确实做了一系列相对促进社会发展的措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了清末以来,国内货币流通上的乱象,由当时的中央银行统一发行了纸币。
第二点就是现在不少人常常感慨的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当时的国民政府对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相继成立了不少新式的大学,并且给学生提供了相对优越的条件。
比如在一些国立高校中,学生的餐食补贴竟然超过了老师,而且还给予部分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生活补助。
而再一个就是营商环境开始发生变化,一些民营的公司出现在市场上,比如以荣氏为代表的面粉厂、棉花厂、纺织厂。然而此时的重工业几乎依旧是零,相对得到发展的是重工业。
十里洋场与饿殍遍野
如果你喜欢有关于民国的影视作品,稍微注意一下会发现,故事的情节基本上会停留在两个城市。一个就是以文化氛围为代表的北平,而另外一个则是描绘商海沉浮的上海,影视中描绘的那个十里洋场、夜夜笙歌的上海,也许并不是假的。
当时的上海确实是一个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地方。全国各地的商贾云集于此,过着奢靡浮华的生活,而支撑着他们的,就是看似并不错的经济发展情况。
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得以逐步得到改善,尤其是国民党作为表面的政府引导的中华民国,在国际上逐步得到了认可。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
不仅如此,国民党政府还开始逐步实施基础建设的计划,在国内规划了大量的铁路线,准备随时开工。从表面上来看,中国似乎真正进入到了一个黄金发展的阶段,各大城市开始出现经济复苏的景象。
然而,在大都市的繁华下隐藏着的却是乡下人的悲哀。
1927年到1931年,国内连年遭遇大的自然灾害,国内的粮食产量大幅度降低。大城市是一片繁华,然而在农村却出现了赤地千里,遍地饿殍的景象。
据不完全统计,那几年饿死的贫苦大众不下300万之多,而且在社会上还出现了一种更为诡异的现象。
就是在大灾之年,粮食的价格却一路走低,从26年的一石粮食12块钱左右,到了31年,一石粮食竟然不到3块钱。
在当时的上海,一石粮食折合下来,大约是现在的200斤左右。而一个工人的工资在30块钱左右。
这就意味着,一个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可以买两千斤粮食,而且这还是大灾之年,你不觉得这事很荒唐吗?
虚假的繁荣
在当时如此荒唐的事,并不止这一件,当时很多的工厂经常会出现,一夜醒来就倒闭的现象。本以为在一片繁荣之下轻工业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然而却出现就连家家户户都用得着的,火柴的工厂都出现了倒闭的情况,包括生产钉子的工厂。
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国民政府为了应对国内接连不断的战争而大量发行法币,造成社会出现一定的膨胀。
对于有钱有权的人来说,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敛财,而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除了增加生活负担以外毫无意义。
特别是在这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爆发了经济危机,进入了大萧条的历史阶段,越来越多的资本主义货物进入到中国的市场,而他们相对低的生产成本间接的降低了国内企业的利润,甚至到了成本价都要高于进口商品零售价的现象。
更加可恶的是,穷兵黩武的蒋介石,为了能够维持高昂的军费,不断的提高税负,造成企业入不敷出,要么是靠借贷度日,要么就是直接倒闭。
而赋税对于农民来说,就成了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当时国民政府收税只收现金,而不收粮食。老百姓为了筹措资金,只能选择抛售粮食。
更可恨的是,老蒋为了满足英美等国的需求,不断的加大对粮食的进口,造成粮食的价格一降再降。
其实当时的中国确实处于一个好的历史阶段,由于西方大萧条,只能选择对外输出,甚至没有任何的贸易壁垒,技术可以随便地转移,但老蒋为了个人的利益,却始终没有抓住这一机会。
这也导致在抗日时期,我们不仅装备差,而且物资也是严重不足。
1.《1931属不属于民国看这里!从1927年到1937年,民国的“十年黄金”时期,到底是怎样的景象?》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931属不属于民国看这里!从1927年到1937年,民国的“十年黄金”时期,到底是怎样的景象?》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88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