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州江陵是楚的故乡。建国以来,这里出土了很多珍贵的文化遗产。世界瞩目的越王剑、全国丝绸、楚、晋、汉漆器、竹简等文物的胜迹吸引了人们。
1983年至1984年间,荆州博物馆在名城江陵西门外1.5公里的一条古河南岸,名为张家山的三座汉墓里发掘出了一千六百多枚竹简,共四万余字,竹简文字均为毛笔墨书。
综观这三座汉墓形成和随葬品的风格特征以及简文内容,其相对年代当晚于云梦睡虎地秦简,但与江陵凤凰山汉墓简相去不远,即为西汉初期高帝至文帝(公元前204——前179年)间的墨迹。它既是古文献的宝库,又是两千年多年前极为珍贵的墨宝。
竹简字体为古隶,字迹清扫隽美。无疑它为中国书法史的研究增加了又一丰富、珍贵的资料。
张家山汉简在数量和内容上可谓江陵汉简之佼佼者。它在用笔,结体上最主要的是突出了“秀逸圆润”的特点。从“秦氵献 书”、律令”、“ 庐”、“脉书”、“引书”、“算数书”等六种简书(分别见图 )的形体、用笔、布白的特点看,知有三至四人执笔,其中“ 庐”、“脉书”简属于纤细与劲挺一路,表现粗犷,质朴。
无论是哪一种风格,都足见每一位汉代书者腕底之功,笔有骨力,字得天趣,他们的合作取得了并行不悖的和谐统一的完美效果。
张家山汉简在章法结体上真率质朴,其味无穷。其一,每字的势态不是左攲就是右斜,没有所谓“横七竖直”的匀整呆板面孔。
有的笔画波磔如春波荡漾,有的大竖大勾提神醒目,如“听”、“也”、“守”、“时”等字。其二,每一个字的结构,汉有按照四角方正、四平八稳的俗套,都是一反常态的。是左右结构的字,不是左长右短,就是左短右长,如“斩”、“孔”、“雅”;是上下结构的字,要么上密下疏,要么上宽下窄,如“举”、“兴”、“与”;属同一偏旁部首的字,一反雷同,如“泄”、“温”、“渡”等字的“三点水”,布置或上、或中、或下,又特别是有“门”部的字,如“关”,“阑”,造形奇险别致,大有“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意境和原始拙朴的感人魅力。
著名书画家孙其峰先生用汉隶书体将其姓“孙”自制了一枚圆形印,内含精邃,古韵新风,赏心悦目。擅于篆刻的人不妨试以简书入印,或能开新境界。
(文字转自 九天揽月,图片来源于彭浩主编的《张家山汉墓竹简》)
1.《张家山汉墓竹简》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张家山汉墓竹简》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05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