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明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昌城王朝,是唐宋以后的大繁荣国家。因为当时手工业发达,经济繁荣。
然而,它的繁盛持续没多久,明朝末年,国家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最后以国家灭亡,清军入关告终。而明朝为何走到这一步,那就离不开延续了两百余年的藩王制度,它是导致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明朝藩王制度的改变,"天下养朱"局势的形成
(明太祖朱元璋)
自明太祖朱元璋起义成功,建立了明朝之后,他唯恐自己也遭受前朝的遭遇,便总结前朝治乱兴衰的经验时,吸取教训。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宋元灭亡的原因,很大程度地取决于"主弱臣强",以致于朝廷在面临天下大乱之时没有宗室保护,从而导致灭亡。于是从洪武三年(即1370年)开始,他确立藩王制度,分封宗室。且朱元璋对藩王存有十分大的信任。
然而,在经过一次靖难之役后,藩王的权利改变重大。那时,"削藩行动"已经达到极致,藩王已经被惹怒了,导致本是朱元璋确立来护国的亲信,这时被推到了对立面,也是从这时开始,明朝的藩王制度发生了"改头换面"的变化,一直延用至明朝末期。
明朝的宗王室制度有别于汉晋,也不同于唐宋,可以说是"别树一帜"了。汉晋时,藩王宗室所在封地的土地和人口都归属于朝廷;唐宋时期,藩王宗室可谋得官职、带兵打仗,十分自由。
(建文帝朱允炆)
朱元璋册封藩王的初目的是为了起到拱卫朝廷的作用,所以当时亲王所拥有的权利是十分的大的,然而,建文帝和明成祖两代皇帝就对此有所担忧,唯恐亲王对他们有不当之举,于是有了削蕃之举,让藩王不得参与国家政务,不得带军打仗,更不得结交官员,于是就行有了《清史稿》中记载的情况,也就是说明朝的藩王,身居封地却不用有其土地,拥有爵位却如同虚设,不用治事也能用有俸禄,同时还不能参加"士农工商"四个行业为生。
(明成祖朱棣)
这一现象的形成,决定了明朝"天下养朱"这一局势的形成。所谓的"天下养朱",就是国家政府定期给藩王宗室提供粮食和银子,且他们不需要干任何事就能够有固定的津贴,这种现在一直贯穿明朝历史,时间越久,藩王宗室逐步扩大,政府的压力也愈加地大,直至最后无法支撑,于是整个大明朝被生生拖垮。
"天下养朱"现象的严重性
朝廷在对藩王宗室的待遇如何,这直接决定了"天下养朱"现象的严重性。
在洪武二十八年(也就是1395年),朱元璋考虑国政情况,将藩王宗室原有的俸禄和粮食降低许多,并且将其形成一个定制,之后一直根据此标准给藩王宗室发放津贴和粮食。而这一定制如下:
对于粮食的分配,是按年分配的。不同地位所得不同。亲王一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一千石,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依级逐渐降低,没层降低二百石,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则是逐级递减一百石;
对于公主及驸马每年有二千石,郡主及其丈夫,也称仪宾,每年便有八百石,而其下阶级的也是依照逐级递减二百石,到了县君、乡君及其仪宾就是逐级递减一百石。
由此看来,即使是地位最低的奉国中尉和乡君每年都会有二百石的俸禄。而二百石意味着什么呢?
由于历朝历代的粮价存在波动,无法准确评估,不过根据明朝各官员所分配的粮食进行对比变十分明了了。
明朝的正七品官员(相当于如今的县长,当时称知县)每年的俸禄是九十石,而一石有多少呢,依据《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记载,明朝一石的重量是如今一百八十斤的重量(只不过,不同文献中所给标准不一)。如此看来,朱元璋待自己皇亲国戚真的是十分的好,所给的待遇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如此分配俸禄,人数一多,明朝政府如何支撑得了。那明朝藩王数量如何呢?
据史料记载,明朝实封的亲王有六十五位,至于追封的亲王,也就二十二位。且亲王地位并非稳健存在的,他们会面临着废除的问题,其中便有十五位亲王因无后代而被除封。如此看来,一直到明朝后期,明朝的亲王也就二十八个,根据他们所得俸禄,国家每年分配给他们的俸禄有二十多万石,虽数据庞大,但对于国家来说还是小菜一碟,这怎么能够压垮明朝的财政呢。
其实,压垮明朝的并非亲王,而是下面的亲王下面的郡王阶级之人,虽说他们的俸禄比亲王少许多,但这些人数共是亲王人数的四十多倍,这庞大的数量是导致明朝财政空虚的主要原因。
(明太祖实录)
据《明太祖实录》的记载,朱元璋时期,宗室人数还寥寥无几,仅五十八人左右。《明神宗实录》也有记载,到了万历二十三年(1595),明朝宗室的人口增加了很多,已经达到了十五万七千多人。而且,古代对于生育没有任何限制,所以人数只增不减,后期人数还是在大幅度地增加。
所以,给藩王宗室供粮的负担越来越大。根据《万历会计录》的记载,万历初年间,国家田赋总额不足两千多万石,但是要拨给藩王宗室的就占了一大部分,即大约八百多万石。而且《皇明经世文编》中也有记载二省所产的粮食还无法供给宗室的一半之多。,这里的"二省"指的山西和河南这两个产粮大省,这两个省所产的粮食的数量占着全国数量的很大一部分,然而还达不到宗室的一半。由此看来,从万历年间开始,明朝已经难以供得宗室俸禄了。这"天下养朱"的现象真的是十分的严峻了。
宗室的经济特权也是压倒明朝的"稻草"
除了有"无功也可授禄"的特权,一些爵位较高的藩王宗室还享有经济上的特权,简而言之,就是他们不需要像平常人一样缴纳赋税。
(庆历首辅张居正)
正是因此,他们有恃无恐,因而明目张胆地兼并土地,成为土地强豪,这不仅完成了农民流失、也因此国家税收很大程度地衰弱。对于这种现象,国家不得不进行改革,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进行土地清丈,同时还取消亲王的旁推之恩,规定镇国将军及其以下爵位不再进封等等,并且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此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治标不治本,张居正去世之后,便被众宗室人清算,这种改革措施大部分被废除,改革以失败告终。
后来,明朝的财政收入逐步减少,但宗室的俸禄非但不减反而增长了许多,国家财政入不敷出,承受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对此,国库逐渐空虚,政府也相处许多方法,那便是增加农民的税收,但农民哪能承担得起,所以这种行为实属压榨农民之举,对于一个国家无任何益处。而后,朝廷不得不停止给部分宗室俸禄,但由于宗室不能经商务工,也不能当官,带兵打仗和列土封疆也是不被允准,这导致宗室的人没有收入,甚至连饭都吃不上,最后导致底层苦不堪言。
于是到了崇祯年间,百姓难以忍受,从而爆发了,于是各种起义此起彼伏,再加上外部与女真战争不断,而对宗室俸禄的提供依旧不能断,导致朝廷无力抵抗,最后以灭亡告终。
(明末农民起义)
只是可怜崇祯皇帝勤俭节约,一条龙袍都得打补丁,尽心尽力地去增加财政收入。但是,藩王宗室没有一个人深处援助之手,反而是变本加厉,如同吸血虫般吸空国库。最后崇祯皇帝被逼无奈,只好增加民间税收,从而引起民愤,起义直直紧逼,这个国终究是守不住了。
结语:明朝灭亡,藩王成了罪魁祸首,众人眼中他们是使一个繁荣之国的财政逐渐降低的主要原因,很多人都谴责他们拖垮了明朝。
但是,很多人都忘了,藩王宗室受国家规定所限,他们不得带兵打仗,不得从商,也不得当官,他们只能接受国家安排,对于不能靠自己能力而存活的人只能接受政府的俸禄。正因为如此,宗室的人们注定一生不能有所追求,尽管有的心怀雄志和抱负也不得有所体现,他们只能碌碌无为,被皇室安排着。这只能说,当时明成祖和明建祖实施的"削蕃"行为实属荒谬,为削弱一方势力,试图凭一国之力去养着一群"毫无用处"的宗室之人,这是导致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参考资料:
《明太祖实录》
《明神宗实录》
《清史稿》
《万历会计录》
1.《1595年明朝皇帝专题之藩王之用半天下——爆炸式的“天下养朱"直接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595年明朝皇帝专题之藩王之用半天下——爆炸式的“天下养朱"直接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13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