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多年前,异速人每天吃什么?你在忙什么?有什么喜怒哀乐?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进行适当的想象,将你“穿越”到那个遥远的时代,恢复二流贵族小罗的一天。(莎士比亚,温斯顿,考古学,考古学,考古学,考古学,考古学)。
朝阳初升,雾气弥漫在洛河水面,水鸟擦着芦苇的穗子扑棱棱地飞远了。洛河北岸的都城渐渐喧嚣起来,缕缕炊烟从夯土版筑的屋子中飘出。
贵族小洛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看了一下太阳的方位,大叫一声:“不好,要迟到了!”仆人赶忙从一个底部有孔的圆形陶器中盛出小米饭,放入陶盆中。小洛席地而坐,伸手抓了两把蒸熟的小米饭塞入口中,没嚼两口就起身准备出门。
解读
二里头遗址位于今天洛河南岸、伊河北岸的夹河滩地区,3000多年前,这里的自然风貌和现在大不相同。当时的洛河位于城市南部,水源充足,草长莺飞,十分适合人类大规模定居。
二里头时期的粮食主要是粟、黍和稻,这几种作物都原产于中国,小米饭、黄米饭、大米饭满足了人们对碳水化合物的需求。小麦最早产于今天叙利亚、伊拉克、土耳其的“新月地带”,当时在我国中原地区虽有种植但不够广泛,所以面食不太可能成为主食。
此外,筷子普及是汉代末年的事情,桌椅的使用则要到唐代以后。因此,二里头人的就餐方式应该是席地而坐直接用手抓饭吃,贵族也不例外。
城中的街道已经热闹起来,小洛快步向铸铜作坊走去。这座宏伟的都城有着严谨的规划,祭祀区、宫殿区、作坊区由北向南一字排开。小洛居住的贵族聚居区位于宫殿周围,走到铸铜作坊不需要太久,可以说是在家门口上班。
解读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道路都是支撑起一座城市的“骨架”,不仅可以将城市串联起来,还能起到划分功能区的作用。
根据考古发现,二里头宫殿区东侧的道路宽10余米,最宽处20米,相当于今天的双向四车道,可见当时都城的繁盛。有学者推测,当时二里头这座都城里生活着3.1万人,也有学者推算为2万人。在同一时期,一般的聚落人口不会超过1000人,二里头的城市规模在整个东亚地区可谓首屈一指。
热浪扑面而来,空气中弥漫着木材燃烧的味道,耳畔传来众人干活时发出的嗨哟声,小洛来到夏王朝最重要的生产区——铸铜作坊。这里炉火冲天,里面放满了陶范、石范、矿石、铅片等物品,一件件国之重器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小洛开始了自己的工作。他要检验一批采自远方山区的铜矿石,判定是否可以用于冶炼、铸造。运送铜矿石的人不断向小洛汇报着情况,但小洛有些不耐烦,因为这个人的口音有些难懂。好在他经验丰富,忙活了半天,终于将送来的铜矿石检查完毕。
解读
二里头遗址的铸铜作坊面积有1万平方米,这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虽然西亚、中亚地区在更早阶段就掌握了青铜器铸造技术,但只能铸造简单的工具、兵器、装饰品等。
根据考古发现,二里头铸造青铜器所用的矿石应该来自今天山西省的中条山一带,绛县西吴壁遗址也发现了相关遗存。二里头遗址和中条山相距超过100公里,中间还隔着黄河,属于不同的地理单元,这反映出它早已突破了山河阻隔,将影响力扩张到更大范围。
地上太阳的影子越来越短,火上烤着肉,散发出油脂的香味,刚刚结束工作的小洛来到朋友家共进午餐。
“快尝尝这野味,这是我一早带人打来的野猪,味道应该不错。”朋友这样说道。小洛啃了一大口烤肉,连声赞叹:“确实不错!还是烧烤好吃,比白水煮肉有滋味多了。
陶鬲可以用于蒸煮食物
解读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动物骸骨鉴定表明,二里头人获取肉食资源主要依靠家畜,其中家猪一直占据重要地位,绵羊和黄牛的数量呈逐步上升趋势。这一传统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后来的帝王祭祀时,牛、羊、猪三牲全备称为“太牢”。
然而,二里头人并没有完全放弃渔猎,遗址出土了由铜、骨制作的箭头,这些箭头既可以当作兵器也可以用于狩猎,大量野生动物骸骨的出土也印证了这一猜测。
二里头人的肉食烹制方式大致可以分为煮制、烧烤两种,煮制就是放在相应炊具中用水煮熟。相对来说,二里头人对烧烤可能更为偏爱,遗址出土了不少烧焦的兽骨。到了商周时期,吃肉的普遍方法变成了用鼎煮食,烧烤一度退出了华夏族群的餐桌。到了汉代,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烤肉重新出现在部分人的食谱里。
吃过午饭,小洛和朋友开始忙碌着整理仪容,下午他们要去参加一场重要活动。
当小洛和朋友来到祭祀的广场时,篝火已经点燃。没过多久,王缓缓向着祭坛走来,侍从们恭谨地端着金灿灿的鼎、爵等跟在王的后面。王将爵中的酒敬给神明,又奉献上各种各样的祭品,抬头向天低声祷告,小洛和众人一起匍匐在地。经过一系列复杂而神秘的仪式,祭祀活动终于结束了。
解读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天祭祖可以凝聚族群人心,也是社会组织复杂化的重要标志。在二里头遗址宫殿区的广场上,有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大坑,坑壁上是厚厚的红烧土,证明这里曾经频繁点燃过篝火,考古专家认为这里是夏朝人祭祀活动的中心区域。
虽然现在我们根据外观将那些礼器命名为青铜器,但这是铜锡合金、铜铅合金经过千年岁月后呈现的样子,它们原本应该是金黄色的。
此外,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粮食出现富余,为酿酒提供了物质条件,酒精的麻醉作用被古人认为可以通神。酒在中国古代祭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礼(禮)”字的本意就是以“醴(酒)”举行的仪式。有学者就把肇始于龙山时代、兴盛于夏商时代的礼制概括为“酒礼”。
回家路上,小洛看到一群人围在一起,磬声叮咚、埙声呜咽,还夹杂着啜泣的声音,一场葬礼正在进行。小洛走近一看,逝者已经躺在墓穴中,一个小小的铜铃放在他身旁。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逝者胸前的镶嵌绿松石铜牌上,显得格外光彩。小洛心中忽然生出别样的感慨:多少年后我也会这样躺在这里?千百年后还会不会有人记得我们?
解读
二里头时期的墓葬等级呈金字塔结构,最高等级墓葬的随葬品有铜、玉礼器;第二级别墓葬的随葬品有陶礼器,有时也会有小件铜、玉器;第三等级的墓葬有少量日用陶器,或者没有随葬品。还有一些非正常的埋葬,可能和祭祀有关。
目前,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乐器有铜铃、陶铃、石磬、漆鼓、陶鼓和陶埙,均出土于贵族墓葬中,数量较多,由此推测夏代已经有比较完备的乐器制度。铜铃多配有玉质、石质的铃舌,上残留有用于系挂铃舌的麻绳,外有纺织品包裹的痕迹。
3000多年后,考古工作者用手铲一层层揭开这座都城的神秘面纱,一件件铜鼎、镶嵌绿松石铜牌、陶盆、陶罐的出土,让我们隐约看到了古老王朝的那些人、那些事。
作者:潘立阁
1.《200字概括夏朝到现代社会,干货看这篇!穿越数千年时空,中国第一都二里头,夏朝贵族一天生活场景》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200字概括夏朝到现代社会,干货看这篇!穿越数千年时空,中国第一都二里头,夏朝贵族一天生活场景》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21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