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民国地图高清相关介绍,马岛战争 英国和阿根廷在地图上看起来两国相隔很远,但事实上这两个国家在南极洲和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等近代领土主权争...
1905年俄国革命相关介绍,1905年,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正式成立了同盟会,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同年日俄为了各自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利益,日俄两国舰队在...
跟很多人预想中不同,《壹岐岛之魂》并不是小型续作或是DLC,这段壹岐岛的剧情会作为一个章节被加入原有的故事中。我们的主角境井仁会背着自己的武士刀去到一个新的岛屿跟蒙古人作战,并继续贯彻着自己的战鬼之道。
据悉,导剪版不仅新增了“壹岐岛”地区在内的大量新内容(新角色、剧情、地图、外观、迷你小游戏、技能、敌人和新的宠物)。PS5版专属功能会增加日语配音对应的嘴型同步,DS手柄特性支持、增强3D音效、高速加载、4K分辨率和60FPS帧率等。同时还有新的奖杯。而PS4版的玩家还可以将存档转移到PS5版中。
《对马岛之魂:导演剪辑版》在优化了许多原有的问题的同时,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就制作出一个可嵌入本体的新岛屿剧情,也从侧面反映了制作组确实在用心做事。只是在看过具体的价格之后,玩家们还是对此意见很大。
《对马岛之魂:导演剪辑版》售价:
《对马岛之魂:导演剪辑版》PS4版本 59.99美元
《对马岛之魂:导演剪辑版》PS5版本 69.99美元
拥有原版升级至导剪版售价:
PS4原版 →《对马岛之魂:导演剪辑版》 19.99美元
PS4原版 → PS5《对马岛之魂:导演剪辑版》 29.99美元
PS4导演剪辑版 → PS5《对马岛之魂:导演剪辑版》 9.99美元
以常规的DLC作为对比19.99美元(约合人民币129元)并不是大家无法接受的数字,PS5次时代版本的《对马岛之魂:导演剪辑版》售价69.99美元(约合人民币452元),也是去年厂商们达成的共识;问题出就出在9.99美元(约合人民币64元)的次时代升级补丁上。
之后,《对马岛之魂》又传出了许多好消息,比如:游戏将改编成电影,游戏开发人员成为对马岛观光大使等等,“对马岛之魂”俨然成为了索尼第一方工作室的全新成功IP。游戏在去年下半年还推出了合作模式DLC“奇谭(The Legends)”,博士体验之后发现不管是玩法还是内容量都是很丰富的!
不过可惜的是:《对马岛之魂》推出多人模式“奇谭”之后就没有什么新消息了。今年一月份,Sucker Punch发布了一则招聘启事,他们正在寻找“了解日本封建历史”的编剧以及玩过《对马岛之魂》的战斗设计师,外界普遍认为:Sucker Punch可能是在开发《对马岛之魂2》。
难道《对马岛之魂》没有新的游戏内容了吗?理论上一款3A游戏售出后,不管是免费或付费,都会在三到五年间不断推出新的DLC。博士个人认为:开发商应该还在倒腾《对马岛之魂》,毕竟一个新IP的打造不是一锤子买卖,后续优质的服务要跟上。而近日,一则爆料似乎和我的看法不谋而合!
海外游戏圈里知名的爆料者“Shpeshal_Nick”近日在个人账户上声称:《对马岛之魂》的新资料片即将在2021年年内发布,故事的背景舞台来到了对马岛与本岛中间的壹岐岛上。在《对马岛之魂》故事背景的元日战争中,蒙古军在踏平对马岛后就将目光转向了壹岐岛,壹岐岛上的守护代平景隆与一百多名武士也和蒙古人大战了一场!
壹岐岛是日本长崎县岛屿,位于对马海峡中九州北方玄界滩,在“古事记”中,被称为伊伎岛,是日本国土诞生中最初的“大八岛”之一。岛上的故事与对马岛上的剧情是一脉相承的,作为DLC向玩家们阐述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所以“Shpeshal_Nick”的爆料让广大玩家深信不疑。
我们通常所说的“英国”其实只是一种通俗的说法,事实上这个国家的正式国名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是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四部分共同组成的。在1921年以前英国的正式国名叫做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正是因为爱尔兰的独立使如今英国的正式国名中多了一个“北”字。爱尔兰和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等英国的前殖民地其实可大不一样。
首先英国以前那些海外殖民地大多与英国本土相隔遥远,所以与本土之间的地缘联系从一开始就不是十分密切。爱尔兰岛与大不列颠岛近在咫尺,而且英国的势力很早就扩张到了爱尔兰岛。况且爱尔兰在历史上一度曾是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一部分:人家就是正儿八经的正式领土,这种地位可不是海外殖民地所能比的。时至今日爱尔兰东北部的北爱尔兰地区仍留在英国境内。
按说英国与爱尔兰的地缘文化联系是如此之强,可即使如此也没能阻挡爱尔兰最终脱离英国。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远在南大西洋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方面称福克兰群岛):这处由东福克兰岛、西福克兰岛和776个小岛组成的总面积12200平方公里的群岛距离英国足足有13000公里。英国放弃了近在咫尺的7万平方公里、近五百万人口的爱尔兰,然而却牢牢控制着远在天边的12200平方公里、三千多人口的马岛。
如何解释这种吊诡的现象呢?首先我们看看英国为什么会放弃爱尔兰。爱尔兰在漫长的古代历史岁月中始终处于氏族部落形态,从来也没能形成过统一的民族国家。这种四分五裂的政治格局引来了周边势力的觊觎之心:丹麦人、诺曼人、挪威人相继入侵爱尔兰。1155年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以“重建爱尔兰社会秩序”和“荣耀上帝”为由从教皇阿德利安四世那里取得爱尔兰的最高宗主权。
1171年亨利二世率领4万英格兰大军登陆爱尔兰。英格兰人在都柏林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大多数爱尔兰教士站到了亨利二世一边,主教会议也宣布效忠教皇并遵守罗马教会的宗教仪式。就这样通过军事与宗教的双重征服使爱尔兰被纳入到英国和罗马教会的治下。不过这时的英格兰只是取得对爱尔兰名义上的统治权:事实上他们只占据了都柏林附近一小块区域,岛上大部分领土还是处于爱尔兰当地人的控制下。
然而从这时起英格兰就坚持声称对整个爱尔兰拥有宗主权。1542年英王亨利八世成为爱尔兰国王,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英格兰和爱尔兰的合并,事实上双方依然是两个国家,只是共同拥戴一位君主。可与此同时英格兰人对爱尔兰展开了大规模的移民和殖民活动:英格兰开始采取“没收与殖民分头并进、双管齐下”的方针向爱尔兰内陆扩张,从而扩大了英格兰人对爱尔兰岛的统治基础。
1585年当时伊丽莎白女王政府制定了一个在芒斯特地区重建“东南英格兰世界”的计划:将这里的土地封赐给35名领主和大约2万名士兵,同时在当地推行英格兰式的农业耕作方式。至16世纪末约有12000名英格兰殖民者在这里定居下来。在1603年“九年战争”结束后完成英国第一次真正把爱尔兰全面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此后英国政府在爱尔兰所推行的土地政策和宗教改革激起了当地人汹涌的起义浪潮。
16世纪的英国宗教改革使英格兰人和爱尔兰人之间又出现了宗教方面的对立情结:尽管英格兰人和爱尔兰人所信奉的宗教都属于广义上的基督教,然而他们各自所信奉的教派却是截然不同的。英国在宗教改革以后试图在爱尔兰推行英国国教圣公会,而爱尔兰人则坚持自己从圣帕特里克时代传承下来的天主教信仰。英格兰人统治爱尔兰期间强行要求当地的天主教徒皈依英国国教。
涌入爱尔兰的英格兰地主用种种手段霸占了爱尔兰的土地,到十八世纪初爱尔兰人自己拥有的土地只占爱尔全部土地的5%。 失去土地的爱尔兰人只能苦苦挣扎以求得温饱。1801年爱尔兰王国正式和大不列颠王国组成联合王国,至此英国完成了兼并爱尔兰的全过程。在此之前苏格兰已于1707年通过《联合法案》同英格兰组成联合王国。随着爱尔兰加入联合国王国后英伦三岛就实现了统一。
长期以来英格兰人在爱尔兰所推行的殖民奴役政策激起了爱尔兰人强烈的反抗心理。早在1641年爱尔兰当地的氏族领袖罗里·奥摩尔就趁英国爆发革命之际举行起义。1642年起义的浪潮席卷全岛:起义的爱尔兰人和天主教徒成立了自己“天主教联盟”。1649年英国内战结束后克伦威尔组织远征军经过三年征战镇压了爱尔兰起义,随后英国政府在爱尔兰展开了一场血腥的“爱尔兰大清洗”。
当时不到150万人口的爱尔兰就有50多万人死于这场清洗。经过这场清洗之后整个爱尔兰都沦为了英国的的奴隶。1652年英国驻爱尔兰军队的外科医生总结道:英国新教徒和教会占有全部土地的3/4;全部房屋的5/6;有城墙的城市和设防地点房屋的9/10;国外贸易的2/3......与此同时3/4左右的爱尔兰人过着畜生一样的极为恶劣的生活:住的是没有烟囱、门、楼梯和窗户的小屋。
克伦威尔大清洗时期不仅直接屠杀了超过50万爱尔兰人,还把起义失败的爱尔兰人及其家属当作奴隶出卖。这一时期约有10万名10至14岁以下的爱尔兰儿童被卖到印度、弗吉尼亚、新英格兰等地。在此之后把爱尔兰起义者作为奴隶出卖几乎成为英国当局的一贯政策。到了184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进一步加深了爱尔兰人与英格兰人之间的对立:这一年爱尔兰的主要粮食作物马铃薯出现真菌灾害。
然而作为地主的英国人却只关心谷物和牲畜的出口,与此同时大不列颠本土仍从美洲进口大量粮产,其中一部分甚至经过爱尔兰的港口转运,但饥饿的爱尔兰人却买不起这些粮食,最终酿成了一场持续五年的大饥荒。在这场灾难中一百余万爱尔兰人死于饥饿。爱尔兰人因此认为英国政府是在有意识地对爱尔兰民族进行种族清洗。与此同时一些爱尔兰人漂洋过海前往欧洲大陆和北美、澳大利亚等地。
爱尔兰移民很快就接触到北美独立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成功经验,受到启蒙主义思想熏陶的他们又将自己接触到的新思维传播回爱尔兰。在悲惨的现实处境和启蒙主义思想的双重影响下爱尔兰人的民族独立意识日渐高涨,越来越多的爱尔兰人投身民族独立运动。1848年爱尔兰爆发起义,但随即就被英国当局镇压。起义失败后参与起义的领导者有的被英国当局处死,有的逃到法国和美国继续展开反英斗争。
此后爱尔兰就不断发生各种起义。在这一过程中激进的新芬党逐渐成为了争取爱尔兰独立的先锋。北美殖民地的独立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对爱尔兰是一种鼓励:一则北美独立运动给爱尔兰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先例;另一方面爱尔兰人对外移民的主要方向其实就是北美,很多爱尔兰人和自己远渡重洋的北美爱尔兰裔亲戚依然有联系。当爱尔兰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之际大英帝国已不可逆转地走上下坡路。
19世纪70年代英国工业产值在全世界的占比被新兴的美、德两国相继超过。1914年英国又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18年一战结束时英国已损失了1/3的国民财富和300万青壮年劳动力,与此同时还欠下美国大量债务。为偿还这些债务英国开始征收苛捐杂税和滥发纸币。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白人自治领趁机要求英国政府给予更多的自治权限,印度则在圣雄甘地领导下展开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这时的爱尔兰人同样也没闲着:事实上早在一战尚未结束的1916年都柏林就爆发了反英的“复活节起义”,爱尔兰独立运动的领导人甚至试图同德国合作,这令英国政府惊恐不已。1919年1月21日拒绝在英国下议院任职的爱尔兰共和派议员在都柏林通过了国家独立宣言、组建了爱尔兰议会。爱尔兰议会随即以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的名义要求英军立即撤出爱尔兰。
受此鼓舞的爱尔兰民众通过城市游击战不断袭击英国政府官员、军人、警察,与此同时爱尔兰各地爆发了各种罢工运动。英国政府本想像以前一样镇压当地人的反抗,然而却发现在如此汹涌的反抗浪潮下根本没法把军需物资运到当地。爱尔兰人尽可能避免与英国正规部队正面对抗,而是以游击战的形式不断袭扰英国在爱尔兰的官员和军警。整个1919年爱尔兰发生了1700次针对英国政府的袭击事件。
英国方面作为报复对正在看球的爱尔兰民众开枪,结果当场打死十几人、打伤几十人。爱尔兰人把这一事件称为“血腥星期天”。刚经历完一战的英国国力大不如前,尽管英国政府仍对爱尔兰独立运动进行了镇压,但很快陷入爱尔兰军民的游击战之中。1921年12月6日英国政府被迫签订《英爱条约》:爱尔兰南部26郡脱离英国的直接统治,成立爱尔兰自由邦。
爱尔兰就此成为和加拿大、澳大利亚一样享有高度自治权的自治领。不过英国在决定放手时还是使出了一招分而治之的策略。事实上分而治之是英国一以贯之的殖民策略:后来的印巴分治、巴以分治都是英国一手导演的。英国在从殖民地退出时一定会千方百计削弱其实力,从而得以尽可能保留自己在当地的利益。在爱尔兰问题上英国同样秉承的是这样一种原则。
英国入侵爱尔兰以后英国本土人民不断向爱尔兰移民。爱尔兰东北部在地缘上距离英国较近,气候环境也与英国颇为相似,所以这些从不列颠岛移居爱尔兰岛的人往往选择定居在爱尔兰北部。到1921年时爱尔兰东北部的6个郡土地大多已落入移民而来的英国人手中,在这6个郡移民而来的英国移民在数量上也远远超过了爱尔兰的土著凯尔特人,已皈依了英国国教的这6个郡也和信奉天主教的爱尔兰岛其他地区截然不同。
爱尔兰岛因此在英国与爱尔兰的条约中被分为两部分:南方26个郡主要生活的是信奉天主教的爱尔兰本土居民;东北部的6个郡主要生活的是信奉英国国教的英国移民。南部26郡成立爱尔兰自由邦,而东北部的6个郡则仍旧留在英国版图内,英国的正式国名由“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更名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这也为日后的北爱尔兰问题埋下了伏笔。
如果用我们中国人传统的“大一统”观念来理解英国政治,那么就只能得出隔岸观火雾里看花的结论。实际上在英国的传统文化之中从来就没有“大英”的认同: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北爱尔兰人都有各自的民族心理认同。如今在构成联合王国的四部分中英格兰由于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所以客观上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然而这不代表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等地只是英格兰的附庸。
事实上构成联合王国的四大主体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并不存在谁附属于谁的问题。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并不是加入了英格兰,而是作为平等主体与英格兰组成联合王国。秦始皇横扫六国后通过采取书同文车同轨等一系列措施才得以巩固大一统帝国,然而这样的情况在英国是不存在的:喜欢看足球赛的人可能都留意到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一直都是以单独身份参加世界杯足球赛的。
如果你到威尔士、苏格兰、北爱尔兰等地旅游千万不要称呼他们“ English”(英格兰人),也不要称呼他们为UK(联合王国)人或British(大英)人。因为他们只会认同自己是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北爱尔兰人。他们相当在意自己的民族独立性。即使是在作为主体民族的英格兰聚居区也只会以英格兰人自居,而不会以联合王国人或大英人自居,也就是就连英格兰人自己都没“大英”身份认同。
时至今日即使是与英格兰同样位于不列颠岛上的苏格兰也尚未被英格兰完全同化,相比之下与英格兰隔海相望的爱尔兰似乎由始至终就从来也没在心理上认可过英格兰的统治:爱尔兰人是凯尔特人的后裔;英格兰人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后裔。爱尔兰人信奉天主教;英格兰人信奉新教安立甘宗(英国国教)。历史上长期被英国统治使得大多数爱尔兰人都会说英语,不过爱尔兰人依然保留着本民族的爱尔兰语。
与英国近在咫尺的爱尔兰在种族、宗教、语言等各方面均与英国存在较大差异性,况且历史上英国在爱尔兰圈占土地、强迫改宗等行为早就使爱尔兰人对英国的统治深恶痛绝。可以说正是爱尔兰人持续不断的反抗和寻求独立的愿望最终使爱尔兰人得以摆脱英国的统治。如果说爱尔兰人的反抗是导致英国放弃爱尔兰的根本原因,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英国把万里之外的马岛死死攥在手中呢?
英国方面认为1592年渴望号上的英国航海家戴维斯是第一个发现马岛的人。然而英国方面这种说法在国际上并无任何佐证,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有明确文字记录的第一位发现马岛的人是1600年的荷兰人威尔德。1764年法国航海家布干维尔率先在东福克兰岛建立居民点,次年英国人也开始在岛上定居,1770年占据南美大陆的西班牙殖民者驱逐了岛上的英国人并于1767年左右买下法国居民点的全部产权。
1771年英国以发动战争作为威胁恢复其西福克兰岛的前哨基地。这时的英国只控制着西福克兰岛,而东福克兰岛仍一直处于西班牙统治下。1774年英国因为经济原因撤出西福克兰岛,但并未公开声称放弃对西福克兰岛的主权要求。1816年7月9日西班牙殖民地阿根廷宣布独立,1820年阿根廷宣称继承了西班牙对福克兰群岛的主权。1833年初英国将岛上的阿根廷官员驱逐出岛。1841年英国委派一位文职副总督前往该岛。
截至1885年岛上一个约有1800人的英国社区已实现自给。1892年福克兰岛成为英国正式殖民地,而阿根廷方面则一贯反对英国占领该群岛。二战后英国的殖民体系开始全面坍塌,而马岛的主权归属问题转移到联合国。1964年联合国非殖民化委员会就马岛的归属问题进行了辩论:阿根廷以自己对原西属领土的继承权、马岛邻近南美、结束殖民地位的需要等为由宣称对该群岛拥有主权。
196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邀请英阿举行会谈以寻求一个和平解决纷争的办法。1966年到1968年期间英国在联合国2065号决议案要求英国和阿根廷和平解决福克兰群岛问题背景下和阿根廷政府展开了秘密谈判。1971年双方就福克兰群岛和大陆的贸易达成了协议。1972年阿根廷在该贸易协议的基础上在斯坦利建成了一座临时机场。看起来英国和阿根廷完全可能以谈判的方式就马岛的主权归属问题达成协议。
然而英国方面提出将马岛主权还给阿根廷,但马岛的行政权暂不归还。英国为自己的行为给出的理由是:尽管马岛在地理位置上更接近阿根廷,但岛上居民主要是英裔移民,如不给予岛上居民自治权就是变相在制造一个新的殖民地。说白了英国所能做出的最大让步就是在承认马岛主权属于阿根廷的同时仍要求保证自己在马岛的石油、渔业等方面的利益,而无法接受这种条件的阿根廷于1977年停止了与英国的谈判。
1979年英国由于经济不景气需要缩减政府预算,于是英国再次秘密就移交福克兰群岛而和阿根廷进行谈判。这种旷日持久的谈判一直持续到1982年2月还在进行,不过阿根廷国内已越来越厌倦这种日复一日毫无结果的谈判。1982年3月19日一群阿根廷当局雇佣的废五金商人强行登陆了位于马岛以东1390公里处的南乔治亚岛。这些人在南乔治亚岛建立了营地,还升起了阿根廷的国旗。
英国皇家海军的坚忍号破冰船被奉命去拆毁这个营地。坚忍号的武装程度仅有2挺20毫米厄利孔机炮,另外搭载着两架黄蜂式直升机,还带着一个排的陆战队。然而阿根廷海军已抢先放下100名士兵登陆,所以坚忍号最终只好无功而返。阿根廷海军司令霍黑·阿那亚制定了登陆马岛的“罗沙里欧作战”计划:3000人的两栖登陆部队凭借压倒性的优势兵力包围马岛上驻守的寥寥无几的皇家海军陆战队与当地警察。
占领成功后阿根廷两栖登陆部队应将岛上之战俘与居民驱逐出境。占领部队应于48小时内完成撤回原驻地的任务。在此之后马岛最高行政官将改为军事总督,同时岛上还将配署500名宪兵进行军事统治。尽管种种迹象已表明了阿根廷方面的意图,但英国联合情报委员会拉美组直到3月30日依然认为战争不会马上到来。1982年4月2日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命令阿根廷军队全面占领马岛。
由于英国方面在马岛的防守力量相当薄弱,所以阿根廷军队仅遭遇轻微抵抗后就占领了马岛全境。阿根廷方面从一开始就误判了英国在此事上的决心。二战以后英国方面早已放弃了绝大部分殖民地,那么为马岛这样的弹丸之地大动干戈的可能性在阿根廷方面看来似乎也并不大。即使英国方面当真不惜为了马岛大动干戈,那么阿根廷也自信可以凭借地利优势对其进行压制。
正当阿根廷政府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议会的授权下抽调海军总兵力的2/3组成远征军不远万里前来和阿根廷争夺马岛。已放弃绝大部分殖民地的英国为什么在这时却要不惜为马岛这样的弹丸之地而战呢?事实上在当时恐怕没任何人会想到英国要为这几个小岛决心打一场战争。当时绝大多数英国人甚至压根就不知道马岛在哪儿,更不用说为远在天边的几个弹丸小岛打一场战争。
不过这时的英国政府实际上除了开战之外也没更好出路:殖民体系的坍塌、经济地位的下降已使英国在国际上的威望大为削弱。如果英国放任阿根廷对马岛的占领,那么今后就更不会有人把英国放在眼中了。马岛战争实际上成为了英国这个没落中的老牌帝国挽救自己最后一点余威的战争。马岛战争的爆发其实在客观上为英国政府提供了一次挽救国家威望的良机。
英国如此大动干戈的行为已超出了阿根廷方面的预料。从一开始阿根廷就对英国会选择开战的可能性估计不足,所以阿根廷方面对战争并没进行充分的准备。直到英国海空军跨越大半个地球来到家门口时阿根廷人还感觉这场战争犹如凭空从天而降一般。阿根廷方面甚至没在马岛建一个可供战机起降的临时机场,因此当战争爆发后英军轻而易举就掌握了马岛海域的制海权与制空权。
看似是主权领土之争的马岛战争在阿根廷方面其实更多是为了转移国内视线、缓解国内经济政治危机的一次障眼法。在马岛战争前阿根廷和英国都处于衰败过程中:相比之下英国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阿根廷则直接由昔日的发达国家沦为了发展中国家。1908年的阿根廷是世界第七经济大国,人均收入与德国比肩。然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国家的高速发展掩盖着潜藏的问题。
大地主寡头垄断了广袤的土地,使阿根廷的财富集中现象比美国严重得多,也使其在单一出口的老路上越走越远。20世纪30年代席卷全球的经济大萧条波及了几乎所有世界主要大国。这意味着这些国家可以用来购买阿根廷的农牧产品的资金严重缩水,大家都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阿根廷的农牧产品出现严重滞销。1930年何塞·费利克斯·乌里武鲁在军事政变中推翻了对大萧条束手无策的伊里戈延。
从此以后阿根廷就不断周期性发生军事政变,在此后的十年中阿根廷一直由军政府执政。就在马岛战争爆发前的1981年阿根廷的通货膨胀率高达600%以上,与此同时阿根廷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达11.4%,制造业产量下降为22.9%,薪资增长却只有19.2%;国内得到越来越多支持者的工联决定发动长期性大罢工,执政的军政府受到人民的唾弃与憎恶。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内部都不团结的国家却指望通过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还谈什么人和呢?内部问题重重的国家妄图依靠战争手段缓解国内危机最终只能是内外皆输。现代战争绝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两军对垒,而是两国综合国力的全面较量。国际舆论影响、国内民众的支持、后勤补给、情报渗透等等都会影响到战争的胜负。
阿根廷和英国方面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武器装备上,事实上双方在组织管理上同样相去甚远:当皇家海军特遣舰队在开赴马岛途中完成编队、补给和训练的时候阿根廷军队甚至无法向马岛运送足够的补给维持岛上两万多阿军的正常作战。马岛战争期间双方除了正面战争的对抗之外还在外交上进行着一场博弈。双方都希望在国际上争取尽可能多的国家站在自己一边,然而在这场博弈中阿根廷就像正面战场上一样遭遇完败。
胶东在线6月30日电-烟台马洋岛总面积10平方公里。它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冬天不严寒,夏天不炎热。是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现在已经建成省级旅游度假区,但近年来马洋岛的...
胶东在线6月30日电-烟台马洋岛总面积10平方公里。它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冬天不严寒,夏天不炎热。是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现在已经建成省级旅游度假区,但近年来马洋岛的...
动物的交配目的与人类不同。就物种的生存繁衍而言,动物的交配目的根本就是为了繁衍后代。根据科学家的观察,在现有的物种中,有两种动物的交配时间是世界上最长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