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经“未来论坛”授权转载的
国家是谁?是你,我和他。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问问自己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这是张启发的话,也代表了他那一代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人生信条。
张启发是谁?
张启发,1953年12月出生于湖北,198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获得遗传学博士学位。他是2018年未来科学奖——生命科学奖的获得者之一。以下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未来论坛青年主任王小群代表未来论坛和未来科学奖对张启发先生的采访。内容如下:
01
获胜的感觉
王小群:首先,我热烈祝贺你获得未来科学奖。我是未来论坛的年轻主任,中科院大脑与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我叫王小群。我受未来论坛委托采访你,听到你获奖的消息我很高兴。因为你可能不认识张先生,你女儿和我做同一领域的研究,我们都认识。
我知道你刚下飞机,稍后要参加一个研讨会,所以长话短说,简单采访一下。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你觉得获得未来科学奖怎么样?
张启发:刚才,田刚教授打电话给我,告诉我我获奖了。除此之外,我还和袁隆平、李嘉阳两位科学家分享过。当我被祝贺的时候,我仿佛听到了掌声,于是我感动了。
总之,是评价委员会、社会或科学界对我国近年来水稻研究的认可。因为中国的水稻研究近十年来进步很快。近十年来,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功能基因组学领域。这些人只能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如果问我们过得怎么样,谁比谁好很多,真的不好说。
02
分子育种导论
王小群: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从传统育种跨越到分子育种。其实你们三位老师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推动了整个领域的发展。因为未来科学奖的评审非常严格,充分征求国际专家的意见。你获奖的原因是育种和分子设计把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推向了高潮。你能告诉我一些关于分子育种的技术吗?
张启发: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水稻基因组研究。当时的科委,现在的科技部,开始推广水稻基因测序。由于起步早,中国在国际水稻基因测序中仍有一席之地。
1999年,水稻基因测序全面展开后,我和一些同事明确提出要做功能基因组研究,了解水稻基因组中所有基因的功能。这个想法得到了科技部的积极响应。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挤出一笔资金支持水稻功能基因组的研究。这项工作吸引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当然,现在看来这个目标太远大了,离今年还很远。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通过功能基因组计划聚集了一批人才,很多人参与了这项研究,取得了很多优秀的研究成果。这改变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的长期落后状况。什么情况?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没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这是中国从90年代到本世纪初经常说的一句话。水稻功能基因组计划启动后,这一前景迅速改变。在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我们逐一分析了功能基因,包括我们的产量基因、品质基因、抗病基因、抗虫基因等。,这是中国在世界上做过的最多最好的工作。做完这些工作,我们可以考虑什么对育种有帮助,下一步可以做什么,然后就有了基因组育种的概念。
什么是基因组育种?在过去,我们的育种完全依赖于经验,我们把眼睛带到田间去看,或者我们使用标记或个体标记来检测水稻的单个性状。现在我们有了基因组序列,有了这么多多功能基因,我们发展了基因组育种的概念,从此可以用基因组技术进行育种。有了技术之后,就涉及到怎么处理了。你在做什么?
从前我们吃不饱饭,就说第一个目标是产量,第二个目标是产量,第三个目标是产量。产量上来之后,人们既注重产量,又注重质量。但是在注重输出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追求高产出,采用的方法是高投入。以高投入换取高产出的结果是高污染和对环境的巨大破坏。这种方法持续了一段时间后,人们开始意识到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我们重新思考育种的方向。产量和质量很重要,但我们的环境可持续性也必须受到关注。我们提出了绿色超级稻的概念,即水稻少用农药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优质高产是基础。与此同时,中国使用了太多的农药和化肥,导致了严重的问题。化学品的使用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中国水资源也很紧缺,节水抗旱刻不容缓。于是我们开始了新的出发。
首先,我们要有技巧。虫子生病了怎么办?不能说不让农民打农药就不打。因此,我们的项目在研究水稻抗虫抗病基因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此外,还有氮、磷、钾等高效营养物质,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应该被水稻高效吸收。营养丰富,效率高,可以少施肥。然后就是节水抗旱。中国水资源有限,很多地方没有水就不能种水稻。为了种水稻,有的地方用泵抽地下水灌溉田地,这些地方的地下水位逐年降低。可以预计几年后只有少数地方能种水稻,这也是不可持续的。
我们希望生产一些对水的依赖性大大降低的水稻品种。这是我们16个字的青米目标。沿着这个方向,我们的研究逐渐取得了一些成果。与此同时,政府对这个项目的认识也越来越到位,不仅像过去一样强调高产、高产,还提出搞绿色品种。
因此,我国养殖业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技术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变化。
03
中国水稻研究对世界的影响
王小群:张老师,从我的角度来说,能不能总结一下,关键技术在不断调整?同时,在调整的过程中需要一个有远见的科学家。我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的水稻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对学术界和工业界也有重要影响。你能告诉我们一些关于它的事情吗?
张启发:大米中心在亚洲,尤其是东亚,中国是大米产量最大的国家。在中国发展之前,日本是水稻研究最好的国家,日本人细致的研究值得借鉴。
我今天刚从日本回来,昨天参加了一个关于水稻的会议,叫做第16届国际水稻功能基因组会议。这次会议是我们首先发起的。那是在2002年,我们在国内启动了一个水稻功能基因组的大项目,科技部第一次给了一大笔钱,单水稻项目就给了1.5亿,这是前所未有的,从来没有在一个农业项目中发生过。通过这个项目,我们想知道如何将我们的研究工作与世界上的一些好东西联系起来。
自从2002年水稻测序工作完成后,整个团队解散,解散后交流变少。因此,我们必须制定一个沟通机制。
当我们的功能基因组计划在2002年开始时,国际水稻会议在北京举行。在会上,我们提议明年召开一次国际水稻功能基因组会议,邀请全球水稻行业的专家参加。没想到大家都同意支持。2003年,经过韩斌先生的努力,我们在上海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之后美国又带着它举办了第二届,一下子变成了国际会议。现在每年都有一次国际交流会议,这次在日本,甚至已经安排好了接下来的四年。
经过十几年的交流,大家的兴趣没有减弱,反而增加了。通过这样的会议,我们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人们也认可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的进展。
到目前为止,这个会议已经在中国举行了两次,第一次在上海,第二次在武汉。在武汉举办的时候,已经是第十三届了,也就是十二年后又轮到中国了。这表明许多国家对水稻科学研究感兴趣,这些会议也增强了中国水稻研究的国际影响力。通过沟通,我们互相帮助,这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另外,你说的对行业的影响。我前几年说过,我个人认为是水稻功能基因组取得的进展。与世界上其他作物研究相比,我们现在的结果应该是最先进的。我们在知识和技术方面都是最先进的。
可以说,中国的水稻产业,尤其是养殖业,是可以得到充分支持的。然而,目前的问题仍然不能令人满意。什么叫不满意?主要问题是国内企业发展不好,没有企业能接手我们的研究成果。众所周知,世界上有好几家大型养殖企业,中国没有。没有这样的公司,就不可能让我们的技术充分发挥作用,实现我们的目标。
04
面对困难:做什么,喊什么
王小群:张先生,你从80年代开始研究水稻技术,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一定有很多困难。可以分享一下吗?我们都对你的经历很好奇。
张启发:有很多困难。怎么可能没有困难?1986年开始的时候,一切都很艰难。比如我从美国拿到博士,做博士后。我记得从美国回来前的最后一个月拿到了2040美元。回来当讲师,月薪才70块,吃饭对我来说是个问题(笑)。
但是,虽然很难,但是一定要想办法进步。比如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原名华中农业大学。刚开始的时候,学校什么都没有,实验室什么都没有,设备什么都没有,人也没有。你刚刚从现在的实验室里发现了一些东西,当时是没有的。
当时中国不仅有这些东西,也没钱,想弄点钱也没地方买。所有的科研仪器,包括配套的东西,既没有,也没有,所以我每次从国外回来,开始后很多年,都有几箱装着实验用的东西带回来。手提箱非常大,里面装满了试管、吸头、试剂等。还买了个PCR仪。说要出国买衣服,怎么可能,实验室还指望我把这些物资带回去“熬”?
当然,我们还是很幸运的。我们科学生涯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遇到一些机遇,遇到的每一个机遇都可以通过努力去把握,然后才能更上一层楼。现在也是这样。虽然条件有所改善,但与我们当年的问题相比,根本不是同一个问题。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大家不要抱怨这在周边没有对错。遇到问题要想办法解决,尽量改变和影响大环境和小环境。我总是听到人们抱怨国家应该做什么。我会问“国家”是谁?从某种意义上说,你我都是国家,你也是国家,我也是国家。我们要国家做点什么,我们要上诉,就是俗话说,该做什么就喊什么。
所以我们进入这个行业以来,做了很多大喊大叫的事情。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我们促进了水稻基因组研究、功能基因组研究和转基因研究。国家启动了这些项目,与我们的努力不无关系。所以,每个人都想做一件事,都需要资源,都要推,都要提建议。你在这里抱怨,国家听不到。你不能指望首相有一天会告诉你,你的生意很好。我这里有很多钱。做自己喜欢的事。会发生这种情况吗?那不可能。所以我们需要在国家层面把这些项目推进国家计划,为大家创造机会,我们也有机会,对吗?
未来的人也应该这样,因为国家再富裕,也要有分配机制吧?如果你觉得这个东西很重要,那就让别人认同这个东西很重要。如果进了国家计划,就有钱做了。困难很多,应该有很多办法克服。关键问题是每个人都要有一个合适的思维方式去努力。想要国家支持,就得给国家提意见和建议。所以过去我们写建议,提建议,做战略报告,做咨询报告,做了很多这些事情。这些东西对我个人来说可能没什么用。需要多长时间?但是做这些事情,对整个米业都是有好处的。不然这些人怎么聚在一起?
我们大米行业的氛围很好。几十年后,大家可以互相帮助。包括同时获奖的另外两位先生,袁老先生愿意帮助我们,李嘉阳先生也愿意帮助大家。我们都是好朋友,每个人都可以互相帮助。应该说我们为营造这样的氛围做出了贡献,希望这种氛围能够长期保持下去。
05
米师傅的个人生活
王小群:实际上,张先生,我很早就喜欢你了。作为一名大三学生,我对你的个人生活还是很感兴趣的。生活中的你是怎样的?你的爱好是什么?研究在你的生活中重要吗?
张启发:当然,比例很大。我55岁之前一天上三节课,早中晚三节课。因为我们住在学校,早上中午回来,下午晚上回来,吃完饭再回来。我们总是在55岁之前来到这里。后来年纪大了,身体开始吃不消,晚上就取消了这个班次。现在晚上锻炼身体,另外就是看书,学习一些中国和世界文化。
采访者介绍:王小群,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未来论坛青年主任。主要研究大脑皮层高级认知功能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结束
1.《活着干死了算 张启发:活着干死了算,老一辈无产阶级科学家 | 未来科学大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活着干死了算 张启发:活着干死了算,老一辈无产阶级科学家 | 未来科学大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032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