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昨天有记者接到一位小学家长的举报,称自己是校长,为孩子心疼,为了哄一年级学生入校,不惜临时“改”校名。
今年这所小学的新生中,有一个孩子每天一走到校门就哭,不愿意进校门。学校门口值班的校长问孩子为什么拒绝入学。小家伙给的理由是:“这不是我的学校。你看,连名字都不一样。”他一边说,一边指着学校门口的名牌。
“你的学校叫什么?”校长问。
“是XXX幼儿园。”原来小家伙以为之前上的幼儿园是自己的“学校”,其他都是假的。
现场僵持的时候,校长想出了一个主意,做了小家伙的思想工作:“嗯,以后我们学校就叫XXX幼儿园。你可以在课本和作业的封面上写XXX幼儿园’,好吗?”
小家伙不哭了,点点头,然后进了学校。
随后,记者要求校长核实这是真的。他透露,在家长和一年级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小家伙最近的表现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不过话说回来,为什么小家伙一开学就不想上学,把小学误认为幼儿园?“原因很复杂。做好青联是主要问题之一。”校长分析。
暑假期间,很多家长忙于为学前班学生做准备,送孩子学习拼音、识字、英语等新技能,却忽略了最重要的必修课——老少通联。
在杭州主城区,记者随机调查了8所小学,包括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发现每所小学都有不适合的新生。老师的结论是,这些孩子不适合的表现主要分为三种:一是拒绝入学;二是上课哭;第三,我们不能遵守课堂秩序。
●哭着不进校门
文章开头的小男孩属于第一类。几乎每个学校都有拒绝入学的新生,少一两个,多四五个。
某公立小学校长透露:“每年都有孩子哭着不让妈妈去,不肯入学。今年我遇到了两个,一个女孩,一个男孩。”
虽然小女孩每天都在学校门口哭,但送她上学的奶奶走后,她可以平静下来去上课了。“今天早上,我又看到她在学校门口流泪,没让她走。我上前帮她分析,‘你再这样,以后我奶奶都不敢送了。’她觉得有道理,不哭了,被一个热心的同学带走了。"
男生的情况比较麻烦。前几天她哭着找妈妈,妈妈只能陪她学习,坐在教室外面的走廊里,连厕所都不敢上。后来学校邀请男生家长讨论,决定用“苛刻”的手段,不期待妈妈送,告诉孩子,再哭,把妈妈赶出家门,但是如果做的好,妈妈每天放学都会准时来接。没想到,现在真的治好了。
“其实说到底,家长没有提前让孩子做好上学的准备,开学就会爆发各种不适应,后果可能超出家长的想象。孩子适应能力不同,适应期有长有短。”校长说。
●上课明显抑郁
一些孩子已经悄悄地走进了校门,但新的问题已经出现。
一所私立小学的一年级班主任告诉记者:“有一个孩子,每天进学校都很好,但坐在教室里,明显情绪低落,经常哭。今天终于说服了,明天就这样了。已经两周了。”班主任和副校长都头疼。
他们找家长了解情况,得出结论,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都很好,都是班里的明星。但是我一上小学,就有很多优秀的朋友,孩子发现自己在很多方面都不如别人。比如跳绳的人不多就有心理落差,没人等话。如果老师能刻意照顾,当天夸几句,孩子的情绪就会比较稳定,否则就会爆发。
“但是班上这么多孩子,我们不能只夸一个人。那不是一个偏爱一个的人吗?”班主任认为,让孩子明白上幼儿园和上小学是完全不同的事情是势在必行的,家长也要给孩子适当的减压。
●不遵守课堂秩序
更常见的是这种情况——上课坐错,随意插嘴,打架;或者,今天作业丢了,明天语文书丢了,等等。不仅在每一所小学,在每一个一年级的班级。不过这种动作相对于前两种情况来说比较小,老师也会经常提醒你,但是完全纠正估计需要很长时间。
将青少年衔接课程列入课程
面对近年来新生越来越多的情况,杭州许多小学从今年开始直接将青少年衔接课程纳入课程。
杭州长清小学安排了两天的幼师联系班,一天是给家长的,如何做好幼师联系;前几天是大一集训。全校100多名老师来到一年级,带着300多名新生熟悉校园路线,指导他们整理书包课桌,上课如何举手,中午如何排队吃饭,下午如何排队上学,等等。
杭州娃哈哈小学、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胜利实验学校等多所学校开学第一周根本不上课,全部作为年轻人脉使用。让大一新生练习坐姿,认识新校区,通过打游戏结交新朋友。
开学第一天,杭州时代小学就安排六年级的学生和一年级的学生手拉手去了解校园。
在杭州滨河小学,通过双向选课,大一新生可以提前认识老师和同学,暑假给他们发一本表扬好习惯的手册,建议孩子养成规律作息、体育锻炼、家务、读书、交流的习惯。校长田艳芳表示,形成这些习惯比学习拼音和认字更重要。
父母在上小学前应该做什么
杭州市青兰小学一年级对100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知识、习惯、自理能力和儿童心理。
调查结果显示,父母最害怕孩子的识字问题,所以他们对此做好了最好的准备。但是其他重要的内容往往被家长忽视。
事实上,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比识别更多的单词更有助于孩子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根据几位小学校长的总结,上小学之前一般有三种家长:
1、急功近利。上小学之前报了很多培训班,占用了很多孩子的时间,让孩子提前进入一年级学习的状态,往往导致孩子不愿意听,上课缺乏学习兴趣。
2、让开发型。让孩子成长,导致孩子过于个体,过于主动,过于愿意。
3.温室栽培型。这种父母什么都做,而不是什么都做,最后孩子什么都不会做。
这些家长表现不一,但都不是人脉很好。那么,现阶段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杭州师范大学校长孙林奴认为,父母年轻时需要做四件事-
1.帮助孩子主动转变角色,告诉他们当小学生和上幼儿园有什么区别,而不是通过夸张的描述让孩子害怕学校和老师。
2.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时间观念,抵消孩子入学的陌生感,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有助于防止以后出现作业拖延等不良习惯。
3.和孩子一起准备必要的学校用品和日常用品。比如餐具。
4.告诉孩子一些上小学的基本信息,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比如写自己的名字,父母的名字,联系电话,知道每天往返学校的路线,家庭住址等。
杭州半山实验小学校长周晓婷表示,家长应该提前了解三个原因-
1、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体会什么对孩子最好。
2.习惯是孩子可持续发展的最大资本。
3.在所有的过程中,成功和失败都需要经历,才能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1.《把小学改名幼儿园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把小学改名幼儿园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042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