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隔壁邻居,有个小姑娘,初三,女儿在一个班。
周末,她偶尔会按一楼的门铃和我女儿一起玩。每次我通过视频门禁让她上来。她从不出现。她宁愿在一楼的大厅里等。
然后,有一次,我问她为什么不在家玩。
她说:“爸爸说你不能去别人家。
她这么一说,我立马就知道她爸爸是怎么想的了,没给邻居做坏人的机会。
2、
就在几天前,我看到一份报告说:
在南京夫子庙景区,巡逻民警发现一名小女孩在路边哭泣。警察猜测小女孩可能迷路了,所以他们把她带回了警察局。
在警察局,警察周冰想问小女孩一些有用的信息来帮助她找到家人,所以她在小女孩旁边坐下来说:“你真可爱,你叫什么名字?”小可爱,你出来和谁玩?“可是小姑娘还是哭了,哄不动她。
小女孩一边哭一边说:“爸爸说你不能和陌生人说话,你不能告诉陌生人名字...爸爸还说,夸我漂亮的陌生人都是坏人!”
3、
我女儿基本属于那种家庭,社区里哪个孩子邀请她在家玩,然后他们就到处乱跑。
但是,对于女儿,我有时候要照顾她,划定她的范围,谁能去她家。坏人是要提防的,但不能预设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坏人。
我曾经有个邻居。男的是英国人,女的是中国人。他们的女儿,从3岁起,似乎就在社区里放养。经常一个人,在小区里跑来跑去,去儿童之家,或者带着孩子爬树。这对夫妇从未想过社区里的人会对她的女儿做任何事。所以,小姑娘真的很勇敢,很健康。
经常感慨,什么时候才能像他们一样开放,什么时候随便扔个孩子就能放下。
4、
我记得小时候——作为80后的农村孩子——我对同村的熟人毫不畏惧,我们从来不担心被同村的任何人犯罪,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我们每天在村子的每个角落游荡,跑到百年老屋的暗室里去感受对自己鬼故事的恐惧;满山跑,摘花摘野果。为生计奔波的父母既不能控制我们,也不需要控制我们。
我们属于自由活动的一代。
我们唯一害怕的就是陌生人,比如进入村庄的乞丐。
大人们威胁我们说,如果我们不听话,就会被乞丐带走。
大人们告诉我们,任何孩子被乞丐碰了一下,就跟着乞丐走了。
所以,在我们的想象中,乞丐才是真正有着恐怖气息的恶魔。结果我们一个人看到乞丐就吓得赶紧跑。
如果一个孩子在家,看见一个乞丐从很远的巷子里走来,赶紧锁门,然后躲在门后,透过门缝观察乞丐的一举一动。乞丐走到门口敲门的那一瞬间,他可以让心跳加速,甚至害怕乞丐破门而入。
长大后,我们知道这是成年人让我们远离乞丐的一种方式,以避免一些真正发生的事情。
5、
当80后为人父母时,我们发现自己不再害怕孩子,而是害怕自己。我们害怕陌生人和熟人。当我们释迦牟尼时,我们正带领我们的孩子在薄冰上行走。只要我们放手,我们的孩子可能会掉进冰洞——例如,孩子被绑架或性侵犯。
所以,我们要时刻关注孩子。我们去公园要看孩子,在小区玩要看孩子,防止陌生人和熟人。似乎这个世界上,除了他们保护孩子的有限亲人,那些陌生人或者熟人,孩子同学的父母或者孩子玩伴的父母,都是潜在的坏人。
不管这个世界对孩子来说有没有那么恐怖,我们自己也会变成一个恐怖的世界。我们把防万一的小概率事件变成了防万一的大概率事件。
在这背后,我们注意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微信朋友圈兴起之前,我们发现保护孩子最主要的就是留下来,不让孩子上路。路上车多,车辆眼睛不长。
但是既然大家的手机都成了新闻接收器,那么就有两个明显的倾向:
1.防止儿童被拐被盗(防止陌生人);
2.防止孩子被性侵(防止熟人)。
每天各种媒体都在转发儿童被拐被拐的消息,当然官方媒体也发布儿童被拐被拐被拐的消息。这种新闻轰炸式的传播让所有人都感到不安全。
每天,各种媒体都在转播小女孩遭受性虐待的消息,包括官方媒体发布的儿童遭受性虐待的消息。这种新闻轰炸式的传播让所有人都感到不安全。
特别是一些自媒体特别喜欢修饰和制造焦虑。
甚至有权威报道称,熟人在60%以上的儿童性虐待案件中犯罪。估计也是基于这样的认知,邻居不让女儿去邻居家。
如果按照常识的逻辑,也就是了解我们认识的亲朋好友的圈子,看看有多少孩子被拐、被偷、被性侵,而不是根据我们圈子以外的消息,我们会发现孩子被定罪的概率很小。
虽然大部分人都很清楚这个道理,但大部分人显然不敢放手。有句话说,对别人来说是万分之一,一旦发生在你身上,就是百分之百。
80、90后,没有办法积极防范这样的低概率事件,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孩子绑在腰带上——总是安全的吗?
虽然坏人很少,但是我们把所有不坏的人都当成潜在的坏人。可以吗?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约为6万人,受伤人数超过20万人,这意味着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和受伤人数约占全国人口的万分之二,有111.4万人因交通事故和危险驾驶被定罪,占我国14亿人口的万分之八。但所有人都不会因为我们自信车祸与自己无关而不开车。
大概,用统计概率能解决的,都不算什么。
然而,我们的父母大多因为针对孩子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犯罪行为而陷入焦虑甚至恐惧之中,但他们却无能为力,只能严密地保护自己的孩子,既不受陌生人的伤害,也不受熟人的伤害。
看来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对于孩子来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1.《小孩不坏 德律|坏人,还是不坏的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小孩不坏 德律|坏人,还是不坏的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090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