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添加了小程序。请在今天的头条客户端查看。)
#123狂欢节#
来源喜马拉雅应用程序超级制作的精品课《马未都《国宝100》”
中国人“重死不重生”,在过去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丧葬文化一直盛不衰。
而在丧葬文化中,玉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支。
1968年,在河北满城汉墓——刘胜墓出土的金缕玉衣,真实地再现了汉代最高等级的丧葬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人到今天。
刘胜墓金缕玉衣的发现过程
1968年5月23日,北京军区的工程兵,在河北满城县县城西南山丘内,执行国防工事时发现了一座古墓。
后经专家多方考证,此墓是西汉年间刘胜的墓葬。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第九个儿子,汉武帝刘彻同父异母的兄弟,受封中山王,在位诸侯王42年。
考古队进入墓葬时发现,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夹苎红漆棺椁,已经完全糟朽塌陷。考古队员清理了棺木上的漆皮和朽灰以后,展露出来了越来越多的玉片。玉片大致是一个人形,根据专业考古经验判断,这是一件保存完好的“金缕玉衣”。
刘胜墓金缕玉衣为何物?
中国古人认为玉可通灵,以玉殓葬能够引领死者灵魂升天,保证尸体不朽。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葬玉的习俗,东周时期玉衣就出现了雏形,比如有缀玉的覆面和缀玉的衣服。
到了汉代,玉衣开始流行。玉衣又被称为“玉匣”,能够穿玉衣的必须是帝王和贵族。按照《后汉书·礼仪志下》中的记载,玉衣又可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和丝缕。皇帝的玉衣是金缕的;诸侯王、列侯用的是银缕;帝妃、皇后、长公主用的是铜缕。
在中山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发掘前,人们对史籍所载的汉代“玉匣葬服”的具体形象,知之甚少。刘胜墓金缕玉衣是我国考古历史上,年代最早又最为完整的一件。它为研究西汉的葬制、西汉的玉、石、金等工艺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刘胜墓金缕玉衣的详情
刘胜墓金缕玉衣全长约1.88米,包括脸盖、头罩、上衣前片、上衣后片、左袖筒、右袖筒、左手套、右手套、左裤腿、右裤腿、左鞋、右鞋等十二个部件组成,共用玉片2498块,差两片将近2500块。
其中最大的一块在脚底板上,最小的一块儿在手套的部位,指甲盖大小。为了穿戴方便,袖筒、裤腿、手套和鞋都设有开缝。玉衣的玉片表面琢磨得细腻光滑,呈现碧绿色。玉衣所用的玉料,应为玉质比较软、方便打磨、价格便宜的岫岩玉。
编缀玉衣所用的金丝长短粗细不一,一般长约4、5厘米,最细的直径仅为0.35毫米。最令人惊叹的是一种合股金线,用十二根极细的横断面不如头发丝的金丝拧成。玉衣所用的金丝重量约1100克,一公斤还多。
根据汉代的手工业的生产力,制作这样的一件金缕玉衣,需要花费一个老玉工匠至少十余年的时间。
刘胜墓金缕玉衣的价值
刘胜墓出土的这件金缕玉衣作为国宝,它单独传递的文化信息很少。它最大的价值是它的整体存在,尤其还有完整的出土报告,它才能产生巨大的文化价值。这种文化价值,跟中国人传统对玉的认知,发生直接的关系。
玉文化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只有中国人才对这种文化有感情,而且把它提高到极高的地位,所以金缕玉衣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这件金缕玉衣之后,陆续出现过很多玉衣,但论信息的完整性,都远不及刘胜墓的这件金缕玉衣。
河北满城汉墓刘胜金缕玉衣体现了丧葬文化的最高等级,你今天去河北博物院参观,一定会在最显著的位置上看到这件金缕玉衣。
刘胜身为王,而他的玉衣却使用了皇帝才用的金缕,这其中的原由,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关于主播:
马未都,收藏家、古董鉴赏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主讲系列节目《马未都说收藏》。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
《马未都《国宝100》》,有历史,有知识,更有情怀!国宝100,件件精彩,每期15分钟,波澜壮阔。让你以耳代眼,既享视觉盛宴,又大饱耳福,接受知识之中尽享其乐。
1.《刘胜金缕玉衣:两千多年前的“皇室顶奢高定”服装》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刘胜金缕玉衣:两千多年前的“皇室顶奢高定”服装》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2109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