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来分析,董卓在28至29日“吞并二何”及“吕布杀丁原”这两件事。

“吞并二何”这件事很容易分析。何进部曲将领吴匡、张璋迁怒于何苗,联合董旻将其攻杀。

政变结束后,吴匡等人就要面对自己去留问题。首先,故主何进已死,何氏已经没有任何可以仰仗的实力;其次,舞阳君还活着,何苗也是皇帝刘辨舅舅,也是何太后的哥哥,吴、张二人为了自保,只能投入汝南袁氏的庇护,而董卓就是汝南袁氏认可的军权代理人。

袁隗为何不使吴匡等人投袁绍?依我看,第一,袁绍身为司隶校尉,非军职不便领兵;第二,董旻从中撮合也未可知;第三,论年龄资质,董卓在军中的威名比袁绍高,政变结束后,袁隗认为,从资历上董卓比袁绍更适合收编其他军队。

再来说“吕布杀丁原”,这件事非常著名。吕布为何要背叛丁原,投入董卓帐下?史书上说是“利诱”,具体什么“利”,没说。《三国演义》则绘神绘色说是董卓拿出“赤兔马和金银珠宝”把吕布“说服”的。

我们先来看看丁原的履历吧。丁原在史书上没有传记,只能从其他人的传记中将他的若干事迹摘录出来分析。

中平五年(188年)三月,并州刺史张懿被匈奴叛军所杀,丁原大概就是此时接任的。

十月,朝廷在平乐观举行阅兵仪式,征调外兵进京,丁原派了张杨、张辽两位下属率兵进京。张杨被蹇硕收为部下。

中平六年(189年)三月,董卓被任命为并州牧,丁原大概是此时卸任,担任官职不详,联系后来担任武猛都尉,怀疑这是并州的地方武职。

四月,灵帝驾崩。

五月,何进除掉蹇硕,张杨、张辽部归何进。

六月,何进派张杨、张辽去外地征兵。在何进的授意下,丁原率军在河内郡作乱,火烧孟津,并上书弹劾宦官。

七月,丁原进京,拜执金吾。

我们可以看到三路调动的外地军队:桥瑁屯兵成皋县,并无史料记载;董卓被何进拒绝进京;只有丁原得到何进信任,甚至能进京封官,担任雒阳城内要职,大概也是张杨、张辽这两位旧吏的关系使然。

八月,政变发生。史书上并未明确记载丁原有无参与战斗,以其职责推知,丁原大概只负责雒阳城内及皇宫之外的安全事务。

以二十八日董卓进京时,何氏兄弟已死;张杨尚在并州上党郡讨伐山贼;张辽有千余人,已至雒阳;“并州帮”只有丁原、张辽二人。

陈志《张杨传》:(张杨)因留上党,击山贼。

再看董卓,如果没有袁隗做后台,仅靠弟弟奉车都尉董旻,董卓并不比“并州帮”强多少。吕布又怎么会背负“杀主求荣”的恶名去投奔董卓呢?

就是因为有了太傅袁隗做董卓的后台,董卓一下子成了三公(司空),地位远胜于执金吾丁原。理所当然,董卓背后的实力比“并州帮”强,这才会让吕布有了背叛的动力。

另外董卓进京后就吞并了二何的部曲(吴匡等人),正是如此,吕布才看到,朝政已为汝南袁氏所掌控,背弃丁原,投奔董卓,才是加官进爵的捷径。


​二十九日,吕布杀掉丁原,率部曲投奔效忠董卓,官拜骑都尉。张辽也一并入伙。

约此时,董卓接替刘弘担任司空。自此,朝廷俨然就是袁隗、董卓、何太后三人有发言权了【按范书《灵帝纪》,司徒丁宫在七月就被免职,且太尉刘虞遥在幽州。】。

鲍信逃亡

在陈志和范书的《袁绍传》都提及鲍信劝袁绍除掉董卓这件事。

陈志《鲍勋传》裴注引《魏书》介绍:鲍信至兖州泰山郡征兵千余人,再返回雒阳,二十五日何进被害时,鲍信至成皋县(曾为桥瑁军驻地),二十八日,鲍信进雒阳城时,董卓也刚好抵达。

陈志《鲍勋传》裴注引《魏书》:(鲍信)还到成皋而(何)进已遇害。信至京师,董卓亦始到。

鲍信认为董卓必为祸害,于是向袁绍提议将董卓除掉,而袁绍“畏”董卓,不敢动。鲍信见计不成,便返回泰山郡,继续招兵买马,队伍壮大到“徒众二万,骑七百,辎重五千余乘”。

结合前文分析的内容,从这里可以解读出来新的信息:

在二十八至二十九日,袁绍并不是真的“畏”董卓,而是朝政为叔父袁隗所掌控,袁绍不想破坏叔父的政治布局罢了。

至于鲍信为何没有选择如吴匡、张辽那样归附董卓,以求自保,而是选择离开,原因就是:

① 鲍信献计之时可能并未看清楚局势,作为何进幕僚以为袁绍仍然是盟友,等遭到袁绍拒绝之后,鲍信才发现董卓原来是汝南袁氏的同党;

② 此事如韩约献计给何进,何进不从,韩约也赶紧离开雒阳一样。鲍信若不走,日后走漏了风声,自己被出卖也未可知。

③ 鲍信离京后,执意反董,其心态应该是出自于“对袁隗的愤恨”及“对何进的报恩”。

我来脑补一下鲍信的心理活动:我们大将军府一大帮人为何进策划铲除宦官,这两个月来在内如履薄冰,在外风餐露宿。结果现在何进死了,我们这帮人没有得到封赏,却让汝南袁氏得了便宜,现在还把军权分给外来的董卓,我们不服!

鲍信的执意反董的念头可以从张杨、王匡的身上得到印证。

张杨被派到并州征兵得千余人,随后留在上党郡讨伐山贼,因此错过了政变。等他得知政变时何进被害,进而董卓入京后又杀丁原。张杨作为何进、丁原故吏,便兴兵作乱,攻打壶关不克,再转而攻略周围县城,招兵买马,发展军队有数千人。

王匡则是和鲍信一样,一走了之。而后又加入反董联军。

陈志《张杨传》:(何)进败,董卓作乱。(张)杨遂以所将攻上党太守于壶关,不下,略诸县,众至数千人。陈志《武帝纪》裴注引《英雄记》:会(何)进败,(王)匡还州里。

桥瑁在政变前后,史书上并无记载。我们可以通过鲍信途径“成皋县”这个细节,虽然我们没有史料可以确定此时桥瑁仍然在成皋县,但可以大胆推测一下:鲍信率军离开雒阳后,应该有和桥瑁串通过的,两人均返回兖州,策划并实施“反董”计划。

再有按《英雄记》(陈志《武帝纪》裴注引)中记载,桥瑁也有策划“反董”的事迹。他诈称朝廷三公【此时三公为:司徒杨彪、司空荀爽、太尉黄琬。】下发公文给各地州郡政府,陈说董卓的罪恶,说“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这件事也是发生在初平元年(190年)之前,此时袁绍还在勃海郡被冀州刺史韩馥派人监控。

曹操是于中平六年(189年)十二月,在兖州陈留郡己吾县起兵反董,曹操则可能是得到桥瑁的“伪书”而响应起兵的。

陈志《武帝纪》:冬十二月,(曹操)始起兵於己吾。

袁纪载荀彧说是曹操“首倡义兵”,只可能是勉励称赞之辞,并非历史真相。综合看来:

张杨才是第一个起兵,把“反董”付诸于行动的人;

鲍信和桥瑁则是“反董”事业的先驱,是他们两人造声势,才有了后来初平元年(190年),关东各地方政府起兵反董的事;

曹操是在中平六年(189年)就已起兵,他们都是第一批反董的人。

1.《三国丁原 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25)丁原之死与鲍信逃亡》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三国丁原 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25)丁原之死与鲍信逃亡》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50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