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漂村,崇明东端一个普通的静谧村落,原本村里不少人家以稻蟹混养为生。2009年下半年开始,村里突然热闹起来,岛外的游客多了,村民的致富渠道也更丰富,有人开起了民宿、农家乐,有人做起了崇明土特产生意,还有人决心去村外、岛外一闯,“世界那么大,要出去看看”。
变化的缘由,在于一座桥。2009年10月31日,全长25.5公里的上海长江隧桥通车,一端连通上海浦东,另一端连通的就是花漂村。地理上的连接也直接带来了信息、理念上的连接,崇明自此真正驶入了发展“快车道”。
崇明,因水而生,长期以来却也为水所困,三岛“孤悬”于上海其他区域之外。“架桥”,是崇明这几十年发展的核心主旨。回望崇明的发展历程,其实回答了三个问题:在什么地方架桥?架什么样的桥?未来这座桥将通向哪里?
沧海桑田,曾经的“后进生”崇明,如今早已选定生态发展之“桥”,坚定“换道前行”,成为上海发展、长三角发展乃至长江经济带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曾经的“灯火阑珊处”,如今正亮起强劲的发展之光。
黄志俊 摄
在什么地方架“桥”?
选择任何发展路径都不可能一试即准、一蹴而就,崇明和生态结缘的过程也不例外。就像长江隧桥,通到崇明后的落脚点其实有西部城桥镇、中部堡镇、东部陈家镇等选择,最终选定通到陈家镇,是基于多种因素的通盘考量。崇明的发展之“桥”选择“生态”二字作为落脚点,也经历了摸索、碰壁的曲折过程。
历史上,崇明经济基础一直比较薄弱。上世纪80年代,崇明吸收市区工业辐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葵花吊扇、远东冰箱等品牌名扬全国。不过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岛屿经济固有的劣势开始显现,崇明与周边地区的发展差距逐步拉大。崇明也曾尝试改善投资环境、尝试加大开发力度等,但收效甚微。
路在何方?发展之“桥”的“桥台”应架在哪里?是继续发展传统的工业经济,还是另辟蹊径?崇明选择了后者。
进入新世纪后,上海市、原崇明县两级党委、政府都意识到必须正视崇明发展传统经济的“先天不足”,要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协调起来。2001年5月,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将崇明岛建设成为生态岛”。至此,崇明在经历各种摸索后,终于开始转入探索生态发展之路。
2016年崇明撤县设区,更是架起了崇明发展的“桥面”——“县改区”彻底激活了崇明,让资源配置更平衡、规划整体性更突出、城市管理更顺畅。崇明不只在地理上和上海其他区域连在了一起,也在行政建制、区域规划方面赶上了上海其他区域的步伐。从此,崇明的发展方式由以农村为主的县域发展向以城镇化为主的区域发展开始转变,真正从“孤岛”变为了“枢纽”。
“生态好是好,就是吃不饱”——选定生态发展的路径后,类似的观点在崇明干部群众中并未很快“绝迹”,凝聚思想共识成了重要问题。用崇明区领导的话来说,建设世界级生态岛不是弯道超车,而是换道前行,人人都要成为生态发展的“区长”“局长”“科长”,人人都是生态发展的主角。“我们不能凭旧有经验和常规思路开展工作,否则难以闯出一条新路。我们并没有失去发展机遇,而恰恰在发展大潮中发现了潜在的机遇。”
郑宪章 摄
架怎样的发展之“桥”?
有了“生态发展”这座“桥台”,崇明要架设的,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发展之桥”?这些年的发展给出了答案:立足自然环境本底,让崇明的自然资源持续“增值”,给三岛的人、鸟、鱼等都要带来实实在在的“绿色红利”。
绿,是崇明的底色;林,是崇明这个“天然绿肺”中最有价值的财富。崇明全区拥有各类森林资源44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达26%,绿化林业建设走在上海市各区前列。如今,崇明生态廊道正在稳步建设,将公园、绿地、林地、河道等有机串联,崇明全岛正变成一座景致连贯的大公园。
树多了、地绿了、水清了,鸟儿、鱼儿也更优哉游哉。崇明东滩有个“国际机场”——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东北亚鹤类迁徙网络、东亚雁鸭类迁徙网络和东亚-澳大利西亚涉禽迁徙网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水鸟的重要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近年来频现白鹤、小天鹅、中华秋沙鸭等“国宝”级鸟类的身影。东滩附近有一个“中华鲟之家”——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基地抢救中华鲟后还提供专门的栖息场所,让它们顺利完成各项生理调整,然后放流。近年来,中心已连续数十次开展中华鲟等珍稀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
与原生态自然岛屿不同,崇明是一个复杂的人居生态系统,崇明要建“世界级生态岛”,必须考虑到人的便利度和获得感,这也增加了建设难度。通过这些年的努力,越来越多崇明人已经享受到了“绿色红利”。
崇明庙镇合中村的乡间道路边,13幢英伦风情的乡村别墅很显眼,这些原先的普通乡村民宅经过改造,如今已是市民游客休闲放松的好去处。这里是崇明首家正式运营的开心农场——香朵,2017年6月正式开业,人们在此可感受“坐在稻田里喝咖啡”的意境。游客流连忘返的同时,农村的“沉睡资源”也被唤醒:土地、房屋被充分利用,百姓可出租房屋拿租金,还能在开心农场里打工领工资。
“崇明农产品不能‘坐着卡车’出去,而要‘坐着轿车’出去”,谈到农业附加值提升,崇明区领导曾说过这句非常形象的话。如今这已成为现实:去年9月,首批1万亩崇明“两无化”(不用化肥和化学农药)大米正式上市,每一粒米都颗粒饱满、香气浓郁。虽然售价不便宜,但这些“米中贵族”一上市就备受市民青睐。
黄志俊 摄
“桥”未来将通向哪里?
崇明的发展之“桥”,未来要通向哪里?“世界级生态岛”的建设目标到2035年将基本实现。“世界级”三个字,决定了崇明的“桥”不只要连接上海、连接长三角,更要连接全国、连接全世界。
今时不同往日。今天的崇明已从长江口的一座孤岛变成了一个城市之岛,已从上海的“后花园”变成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央公园”,已从上海的远郊变成了长江经济带和沿海大通道交汇的中枢。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是一场大合唱,而不是崇明自己、上海自己的“独角戏”,必须吸引更多世界级优秀选手、优秀团队到崇明干事创业、成就梦想。
今年4月,崇明举办了全球农业招商记者见面会,推出10万亩良田向全球优秀企业发出诚挚邀请,希望引进一批优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是崇明举办的第二次大型农业招商会,去年1月6日,崇明就推出了5万亩优质土地对外招商。
如今,“中以现代农业研究院”已在崇明成立,以色列AKOL、AWL、Aquamoaf等优质企业正在崇明发展农业项目;“中荷农业与食品研究院”也已落户崇明,将进一步深入开展崇明农业和食品产业的引智创新工作。
2021年5月,有中国花卉界“奥林匹克”之誉的中国花博会将在上海崇明举办,主题是“花开中国梦”。在崇明东平森林公园地区,一朵约55公顷的“牡丹花”正徐徐盛开。崇明区领导表示:“欢迎世界各国、国际组织、国内外优秀企业、花卉园艺大师参展,共同推动中外花卉事业加快发展,共同建设海上花岛。”
今天的崇明,早已不再是“孤岛”。去年底,一则消息让全体崇明人感到兴奋,继2009年上海长江隧桥开通后,崇明在地理上又将和上海市区产生第二道实质性连接——轨交崇明线工程获国家发改委批复。今年8月底,崇明和中国电信上海分公司等数家网络运营商签署协议,共同打造全球首个5G全覆盖的人居生态岛,最快年底可实现三岛5G信号全覆盖。
如今,崇明正在和外界产生更多连接,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政策互惠的加持下,崇明正跨过一道道发展阻碍、架设越来越多的发展之“桥”,由落后通往现代,由封闭通往开放,由三岛、上海通往全国、全世界。
徐平 摄
1.《上海长江隧桥 上海长江隧桥通车已10年,崇明的生态发展之“桥”正通向哪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上海长江隧桥 上海长江隧桥通车已10年,崇明的生态发展之“桥”正通向哪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82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