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Outlook”。原文首次发表于2020年11月14日。
◆满天飞的“全网低价”其实很棘手;口口声声说的“精挑细选”,其实是在卖“更多的钱”
◆热闹的直播背后,“人气”是买来的,“销量”是刷出来的,“粉丝”可能是假的。这些现场混乱已经成为一些直播参与者默认的潜规则
◆现场营销不应该是“锤子买卖”,重在口碑和质量,才能长远发展
◆无论技术如何迭代,渠道如何更新,现场营销仍然是一种营销行为,要坚持诚信经营的价值取向
正文/《在看》新闻周刊记者朱·韦杨绍功
“别睡!”“买!”主播开始倒数,助理喊着欢呼,屏幕前的消费者紧张得手指发抖,等着抢优惠券...2020年,“双十一”以风头迎接网络直播,带货主播秀神通,圈粉,网购节有了新的玩法。作为一种新的商业形式,商品直播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不容小觑。通过小直播室,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新消费的活力再次凸显。
记者调查还发现,一些直播的“低价”和“YEATION”都不低,甚至出现了销售造假、宣传夸张等诸多乱象。新的游戏玩法可能不会给商家和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好处,但可能会重叠更多的套路和消费陷阱。
接受采访的专家建议,直播有“规章制度”,要加强监管,凝聚力量,共同治理。一方面,电子商务、短视频等平台要加强自身的监控系统,及时发现并严肃处理流量欺诈和虚假销售。另一方面,消费者应理性对待直播中的销量和使用效果,在购买前仔细筛选和考虑,保留购买凭证,以保护自己未来的权利。
“低价”不低:质量棘手
除了“全网最低”、“跨店降价40%”等平台折扣外,主播之间每隔一段时间还有优惠抽奖,为消费者提供各种叠加折扣的名称,不断刷新价格底线。
“价格比专卖店低,礼物比官网多。看直播就能抢到优惠券,价格低到无成本。”关注某商品直播房的吴女士,在“双十一”前几天已经下单十多次了。
“警惕一些低价商品背后的套路。”某服装品牌电商业务部负责人表示,充分的市场竞争使得商品价格越来越透明,品牌商品降价幅度限制在空之间。
满天飞的“全网最低价”从何而来?
在东部的一个沿海村庄,拥有200多万粉丝的“网络名人”主播姜立通过直播销售海鲜。“价格差异主要是因为商品质量不同。比如不黄的扇贝几十块钱一斤,黄的一百多甚至几百斤。有的主播会粗制滥造,打出‘全网低’“他说主播会督促消费者在短时间内做出购买决定,消费者还没来得及对比商品的差异就争相购买,即使有,也因为缺乏专业知识而无法准确判断。
直播中看似不可能的超低价格也可能存在安全隐患。19.9元/公斤的一个网络名人发髻,一个主播卖了十几万份。但是1公斤面粉的成本会是4 ~ 5元,网上名人面包怎么赚钱?“用放了3年的老面粉,成本只有新面粉的1/3。1公斤包子的成本只比9元多一点,卖19.9元就翻了一倍。”一个主播说这个包子的反式脂肪酸含量接近国家食品安全红线“我不吃了。”
宽松的“YEATION”也为商品质量埋下了隐患。“我什么都试过了”“肯定比那个好”“看这个效果”...在直播室,主播们拍着胸脯保证。
“即使一些所谓的‘头’主播,看似正规的选拔过程也可能存在漏洞。”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头”主播拥有近千人的直播团队,团队中的业务助理负责产品的初选。大多数情况下,初选就是最终选择,容易滋生灰空。以一个持续时间5-10分钟的日常产品推荐为例。“头”主播公布的广告价格为3-5万元。企业要想成功上市,首先需要给业务助理等量的利益,要想得到最佳的曝光时间表,就需要增加成本。
有主播口口声声说自己是“精挑细选”的,其实是一个“钱多”的行当。主播说的不仅仅是“质量保证”和“性价比”,还有直播所依赖的信任基础。
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全国12315平台共收到与直播相关的投诉举报21900件,同比增长479.60%。其中,对直播带来的商品的投诉占近六成,相关诉求主要集中在珠宝、服装、鞋帽、家居用品等,最常被主播推荐。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别研究员赵占领表示,一些主播涉嫌在直播中夸大宣传和兜售假冒伪劣商品,涉及违约、消费者欺诈等问题。
“注水”数据:交通是狂欢
“不做直播也是这个销售,别人却在做。如果我们不这样做,我们就会被甩在后面。”在电子商务平台上销售童装的姚先生表示,尽管有成千上万的粉丝在直播室互动,但商品的成交量并没有显著增加。
随着“双十一”直播的普及,无数商家投入真金白银到直播室,但实际结果却给商家泼了一盆冷水。
直播一方面给“网络名人”主播带货,但大部分参演企业只挣钱。
“花大价钱请主播,流量是主播赚的。”某知名科技品牌供应商表示,已邀请“Top Stream”主播带货直播,当天销量是平时的100倍,但第二天恢复正常,店铺流量和关注人数并没有明显增加。
另一方面,如果你靠大喊大叫赚钱,损失的风险也会随之而来。
一些企业以特邀嘉宾、特邀总裁、老板亲临的名义,在直播室推出了“亏损价”和“跳价”,看似“人气”有所上升,实则面临亏损的风险。以某美容品牌为例,公司打出了“准备上市盈利”的口号,通过直播被提升为网络名人品牌。由于营销费用过高,包括R&D和管理等运营费用,该公司今年前三季度亏损超过10亿元。
商品的热闹直播背后,“人气”是买来的,“销量”是刷出来的,“粉丝”可能是假的。
“除了少数‘头’主播,其他主播的流量转化率都很低。有些直播看营业额高。过几天有大量退货,其实是刷卡。”某服装电商业务单位负责人表示,很多企业开始组建自己的直播团队,用货抢主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助理教授陈琳引用全球调查数据指出,三分之二的广告主遇到虚假营销、计费、买粉、夸大销量和影响力等问题。直播市场良莠不齐,数据“富水”,企业投资直播越来越谨慎。
实时交付规格应该跟上
为了应对直播的混乱局面,一系列“条例”相继出台,为直播行业的“野蛮成长”划上了红线,定下了底线。
不久前,中国广告协会颁布实施了《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这是我国首个网络视频营销活动专项自律标准,为“带货”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有了新的规定,有必要加强监督。相关专家建议,面对潜力无限的商品直播新形式及其日益明显的问题,相关监管部门应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监管,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增强监管有效性,打击虚假营销行为,增加侵权成本。同时,要畅通投诉渠道,及时掌握直播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苗头,依法依规严肃查处。
直播带来商品有序健康发展,也需要齐心协力,共同治理。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电子商务、短视频等平台应加强自身的监控系统。通过建立流量监控系统,他们可以实时监控主播的观看数据和流量数据,及时发现和处理流量欺诈和虚假销售,并将实施欺诈的主播列入黑名单。
业内人士建议,消费者在购物时,应谨慎对待主播在直播中公布的销量和使用效果,经过仔细筛选和考虑后选择购买,同时保留购物凭证,以保障日后的权益。
无论技术如何迭代,渠道如何更新,直播营销仍然是一种营销行为,应该坚持诚信经营的价值取向。“直播作为一种场景营销模式,来源于短视频和弹幕的互动文化。它的底层逻辑是交互。以商品为核心,以人为本是其核心竞争力。”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王瑞表示,只有为品牌、消费者、产业链乃至整个社会创造更多价值,直播才能进入更广阔的商业领域。
制片人:夏宇
1.《全网直播平台数据 直播间满天飞的“全网最低价”到底从哪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全网直播平台数据 直播间满天飞的“全网最低价”到底从哪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862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