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岳麓书社的经典名著通俗图书馆《史记》的序言。
△“经典名著通俗图书馆”与“史记”
岳麓书社
《史记》的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司马迁,陕西韩城人,生于公元前145年,卒于公元前90年左右。他的生卒年与汉武帝大致相同。
到司马迁活着的时候,中国已经发展了3000多年。这一历史发展,首先经历了传说中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在这一阶段之初,黄帝先后击败炎帝和蚩尤,被群臣确立为天子,并逐渐建立起具有原始国家性质的政治机构和社会职能,从而开启了中国天下与全国和谐的文化传承,黄帝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经过这一阶段,夏、商、周统一王朝相继出现,延续了炎黄子孙的大势,和合一体的文化传承得到巩固和发展。特别是诸侯国周朝的礼乐制度,有效地强化了中央的威权,整个社会进入了一个繁荣安宁的新境界,这是孔子后来所推崇的。
而分封制的出现恰恰形成了历史进程中的第一次重大变革,导致西周之后的春秋战国时期立即爆发诸侯割据之乱和群雄混战。因此,它正在向南方传播中原文化,从而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繁荣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政治权力下移,竞争激烈,学院派的热情涌现,学术思想相互碰撞,在分裂的危机中有着无限的生命力。
也是在这个阶段,一个强大、坚定、自信的游牧民族从西方崛起,逐渐赢得了与东方六国的战斗。最后,凭借其深刻的社会变革获得的强大经济力量,支持暴力的战争手段,在数百年后再次统一了分裂的中国。一个全新的专制中央集权王朝的出现,形成了社会进步的新高峰。
但是好景不长。秦朝奢侈,勤劳。它不关心社会经济发展来安抚人民。结果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短短十五年,被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推翻,中国历史进入了秦楚之间的短暂阶段。
在秦楚的时候,形势变化很快。八年后,形成了历史进程中继统一后第二大变化,社会动荡强烈。然后是刘邦健,无土之王。自、文、景采取道家无为措施后,距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社会财富大幅增加,国力增强,中国社会进入繁荣阶段。汉武帝利用这一趋势,繁荣了制度,四面楚歌,独尊儒术,到达西域。专制集权在历史上空之前达到了强大的规模。
司马迁经历了当时的荣华富贵,觉得很激动。他决心用自己深刻的历史观察记录三千年的历史变迁,以此来歌颂当下的伟大成就。他的《史记》符合这一要求。司马迁是时代造就的,《史记》是历史发展到汉武时期的一大文化成就。
司马迁非常自豪,他出生在一个历史学家的家庭。《序》将李氏家族的远祖追溯到唐代,强调了浓厚的家族研究传统。司马迁从小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和培养下,为以后从事历史写作做准备。他十岁时学习古文。长大后听董仲舒的《公羊春秋》,孔安国的《尚书》。他的父亲主张黄老,他的《论六家要点》一书也对他的学术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外,小时候在家“农牧山河”,20岁以后开始游遍全国,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视察文物古迹,游览古代,然后在汉武帝身边工作的时候去当官旅游。司马迁的一生遍布全国,这为他后来的写作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司马迁继其父司马谈为太史陵,朝廷工作进展顺利。他的思想是真诚的、专注的,但他不知道李陵案的受害者朱利安因腐败被送进监狱,这对他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但他最终还是从这场灾难中走了出来,坚定了写历史的信念,人生的转折让他的思想更加现实,更加深刻。在这些条件的影响下,他终于完成了《史记》杰出而不朽的写作。
司马迁的《史记》创作秉承了时代的创造,发挥了巨大的创造性作用。从整本书的风格、所涉及的文章的构思、从多种来源提取的材料、文章的结构、叙事技巧、批评的艺术,到对书中每个历史人物的处理,都渗透着独特的设计。《史记》的主要学术成就如下。
首先,它创造了传记历史书的风格。《史记》有五体,该学科以事件之主的在位为线索,其事迹为全书纲;表以世界、年、月为体,叙事形式简洁中肯。纵横经纬是用来观察世界的发展趋势,而序言是捏其义,辅助学科是理清全书的轮廓;书籍记载国家大事,重视国家重要任务而忽视法典体系,也有辅助大纲的意义,是后世史书法典体系的渊源;家族以“陈宫与共同枢纽”为要义,记载印章,重视天下统一。内容与王侯、世主、重臣、国君不同,但固本弱化终的趋势明显;传记以“立功”为生命价值,强调其原则性风范、主观能动性和对国家进步的诸多贡献。学科、表、书、家、传五体,以人物活动为主,作为社会史的主体,相互呼应,紧密相连,形成巨大的承载能量,支撑起一座具有灿烂文化价值的写作大厦,这是一个惊人的奇迹。
第二,写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史记》之前,我国有一些关于历史事件的书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释本》、《楚汉春秋》,但有些甚至不能称之为完整意义上的史书,更谈不上形成通史。只有当《史记》能够分别、连续地记录从古代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初的历史事件时,中国才出现了第一部通史。这件事本身意义重大,奠定了中国通史传统的基础,其后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古文明中唯一一个历史记载悠久的国家,司马迁的《史记》功不可没。
《史记》记载的内容非常广泛和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水利、交通、民情、风俗等复杂的社会事务。它延伸到皇帝、君主、大臣、士大夫等所有社会阶层,直至农业、工业、商业和危险,还包括日本人、龟策、游侠等各种社会职业。总之,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其记录的视野中。
《史记》的记载以人为本,通过记忆人来表达国家世界的发展变化,宣传其中表现出的优秀民族精神和文化品格。它以其包罗万象的记载,也阐述了许多关于国家治理和社会变革的经验和活动规律,这也是人类智慧发展的综合展示。
第三,它体现了历史上的“记录”原则。首先,这说明《史记》作为史书,编年史一般是准确的。司马迁在写历史的时候,自己也提出了“考六国信”、“损主”、“不亲古文作家”的要求,即掌握材料的可靠性。司马迁写历史,依靠古籍、文献、档案,走访古代发问,亲自听闻材料,进行比较研究,判断事实真假,只有在做了以下笔记之后,《史记》才赢得了“信史”的美誉。在面对物质矛盾的不同意见时,司马迁采取了“疑是传疑”、“疑是缺”的态度,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以避免记录和讨论事物时的错误。
司马迁的历史书写被后人视为“好史之才”,因为他能“擅点事,辩而不盛况,质而不俗,笔锋直,物中有核,不美而不藏邪”。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有准确记录历史事件的素质,还要判断各方面的事务。我们必须以客观标准为依据,以当时公认的政治道德原则为准绳,经过慎重衡量后得出结论。我们不应该因为个人的情感爱好而违背历史发展的人类正义良心,歪曲捏造,护恶谄媚。同时也说明,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肩负着巨大的社会责任。这样,《史记》作为一面旗帜,确立了历史上“记录”中国史家历史的家风。
第四,作者提出了写史的写作目的,规定“在研究自然和人的时候,可以通过古今的变迁,做出一个家族的文字”,“查其成败的原因”。
研究天人关系,就是研究“天”与社会人员的关系。《史记》中的“天”有三层含义。一个是自然的“天空”,指的是太阳、月亮、星星、雷电、风雨等。《天官书》专门研究这方面的科学内容。司马迁是当时著名的天文学家,他亲自参与了太初历法的制定。第一,有人格的“天”。汉武帝时代,采用董仲舒的《公羊春秋》和阴阳五行学说,宣扬神权思想,强化皇权。但《史记》对这方面的一些说法表示怀疑,《伯夷传》直接说:“所谓天道是恶,不是恶!”第一,在人的主观意识之外,它实际上对社会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无形的推动作用。很大程度上是“理”和法。《史记》中有很多这方面的表述。比如魏的赞美说:“阿拉伯海使秦平海事业不成功。魏虽有阿衡辅佐,是否有利?”这个“天”指的是天下局势,可见司马迁的观点很高明。
理解古今之变,就是考察古今历史和事件的变化。首先,考察的方法是“审始与终”:即弄清它与其他事物的起源、脉络、关系,以及它的最终结局,也叫“始终合一”,这是研究一般变化的基础。其次,“见繁荣,观衰退”:当一个事物发展到顶峰时,要注意它内部可能出现的衰退迹象,从而对造成这种情况的各种趋势做出合理的解释。再次,它是“继承的、可变的”:当一个事物已经衰落并退出历史舞台时,要找出它衰落的原因,就要采取措施使事物发生变化,使之重新繁荣起来。它无疑是一种更加科学的历史观,一种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极主动的精神,有利于客观全面地揭示社会生活规律的正确原则。
做一个家,意味着司马迁要对历史分析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这与当时的学人不同。司马谈《论六家要点》在学术上提出了“家”的概念,在汉初黄老政治成就的基础上充分肯定了道家思想。司马迁生活在武帝时代,这是儒家独有的。面对现实社会的诸多矛盾,他既不能完全认同道家,也不能整体臣服儒家。因此,他试图采取客观的态度,提出符合历史学家良心意识的历史和现实的发展。因此,他会有一种不同于排他性尊重和统一的独特观点,在理解上成为自己的家人。这说明司马迁对历史的书写把史学推向了独立发展的轨道,这是不同于各种学术流派的,他的成就也影响了史学的发展,导致了西汉后期刘向、刘欣父子对学术文献分类的判断。因此,司马迁在史书中提出的“以家为言”的主张,不仅在历史上,而且在整个中国学术发展史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之所以利用它的成败,是为了研究历史,探索社会变革过程中的规律,总结经验教训,提高人们的忧患意识。《史记》全书52.65万字,内容丰富,但说到底是一本“治国之道”的书,也就是说,如何大而治一代朝廷、治国之道,如何小而治一个社会、一个人。综上所述,有必要运用我们从调查中了解到的规律,使人们的行为在职业生涯中更加成功。《汉高祖英雄记序》直接指出:“活在现在的世界是学习过去的方式,所以看自己不总是一样的。皇帝有不同的仪式和不同的服务。如果成功是纪律的准则,他们能幸福吗?”这就具体界定了史书记述的目的,再结合《太史公序》中的“叙旧事,思来者”,说明司马迁精心撰写的《史记》具有非常明确的社会功能,成为中国史学的又一优秀传统。
第五,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史记》不仅是一部忠实的历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历代文人都有评论说西汉文人会写文章,但是司马迁是除了司马相如之外最好的一个。所以《史记》无论作为历史作品还是文学作品,在历史上都是相当有名的。毛泽东曾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称司马迁为“中国古代作家”。鲁迅把《史记》评价为“史家绝唱”,恰恰印证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贡献。
《史记》文体为散文,多为传记文学。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都继承了时代气息,气势恢宏。文章视野开阔,讨论洒脱,布局宏大,行文细致,阅读缜密。看来司马迁胸中有百万之兵,挡不住。
《史记》的重要特点是以写人的方式写历史,但也把这个历史中的人塑造成活生生的典型形象,从而树立了许多历史上英雄的丰碑。司马迁基于自己的悲愤情结,对一些英雄不幸、辉煌、不幸的人生结局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史记》作者除了笔触细腻、雕刻细致、设计巧妙、动作自由之外,还特别善于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表达他们丰富的情感,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展示社会习俗的各种面貌,从而看到他们辉煌的历史发展。
《史记》的叙事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虽然使用的材料来源不同,但都可以不经雕琢而铸为一体。叙事文字生动流畅,解说文字深刻犀利,文字如其人。仔细阅读,往往能让人感受到世界,获得一种穿透灵魂的人生体验。《史记》的叙事可以有效地展示其中所描述的历史时期人类的许多策略和最高文化成就。所以《史记》也是中国古代三千年智慧的集大成之作,对于启迪后人,推动民族思想进步有着重要的价值。
司马迁《史记》的这些伟大成就,使其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瑰宝,为中国史学和文学的不断进步和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史记》是司马谈和司马迁父子的私史。写完之后,只有副本被送到首都,而原件被自己的家人藏在名山。直到司马迁的孙子杨云,才开始向社会传播。《史记》在传播过程中少了10篇,现在还有后人补编的痕迹。
《史记》文本难读,在流传中也有人为其陆续作过笔记。南北朝时,宋诗人裴进写《史记集》,司马贞写《史记搜》,张守节写《史记正义》,最为著名,所谓“三记”。三本注本都是独立写的,一起镌刻在注本《史记》的底部,以供阅读。清代文学家于凉所著《史记·疑书》,被认为是继《三国志》之后的又一部著作,受到高度重视。日本人龙川晏子著有《史记注释考辨》,流传甚广。韩《史记注释》是最新的可供参考的著作。
现存最早的《史记》版本是北宋版《史记》,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流传最广的旧本,现在最早的是南宋黄刻本,由商务印书馆影印收于《百家本二十四史》,已知已分标点出版。此外,还有明代嘉靖至万历间南北刻的《二十一史》、石矛吉谷亭刻的《十七史》、清乾隆四年(1739年)武英殿《二十四史》所附的考证。其中,1986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上海书店将《武应寺》版影印为《二十五史》(加清史稿)12册,颇受欢迎。现在最常见的《史记》版本是中华书局1959年9月出版的点本。它是一个时期内最精炼、最流行、最实用的版本,修订版于2014年8月出版。
岳麓书屋的《经典名著通俗图书馆》《史记》选取《史记》10篇名篇作为一本书,每篇文章前做简明的引导,引导读者阅读。在10篇文章中,《湘于吉记》表现了秦汉之际的变化,文章中对项羽的描写十分精彩,是《史记》中第一篇男性文本;《魏公子传》表现了魏公子始终不渝的孝敬和战国士大夫风范中的“客”的价值;《廉颇与蔺相如传》表现蔺相如勇敢地反抗秦国,最终回到赵国,廉颇认罪,做出了和合的爱国情怀;《淮阴侯传》显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高震死不了罪;《魏·吴起·安侯传》反映了汉武帝初年宫廷、朝廷、重要官员和社会之间的矛盾。《货殖传》展现了汉武帝时期社会发展的盛况和司马迁商品经济的光辉思想;《太史公序》展示了司马迁的家世、思想倾向和写作目的。这七篇文章在《史记》名篇中占有重要地位,会受到读者的极大赞赏,应予选录。
此外,与一般预期相反,本书还选取了另外三篇文章:虽然是《五帝传》记载的传奇时代,但其中心目的表明,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五帝倡导并初步实现了中国原始国家的建设,强烈体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德治思想和中华统一的和谐。整篇文章叙述了精准度和别出心裁,层次发展,并且富有跨越时间/[/k0/。《平准书》展示了汉代社会的发展和政策的变化,以及汉吴延续所带来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一系列以钱币为中心的变革。这篇文章是《史记》中的一篇佳作,既擅长论述叙,又擅长论述中,论述之震撼,可见司马迁书写历史的兴衰感。是典型的“判序结合”篇章,非常值得推荐。《孔子世家》展现了“至圣”的孔子坚定的信仰和不屈不挠的治国之道,以及简单而丰富的儒家发展史。全篇记叙,疏而多变,集一组书。它有自己的风格,优美的句子,深刻的诠释。“山停了,风景也停了。”《论语》的精华中充满了国学的精华,可以说这三篇文章各有特色,应该是读者所熟知的。
十篇名篇选自《史记》列传、书传、家传、列传,五体独缺表。但表的正面是列表的形式,不同于连续叙述,表与《史记》130篇名篇并列。序文在揭示《史记》历史发展的情况、特点和阶段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作为这门学科的一个关键环节,其评注文本细腻流畅,可以大声朗读。因此,将它们附在10篇名篇上,不仅体现了五种文选风格的完整性,而且有利于《史记》史评的流畅叙述。经过这样的处理,本书中的10篇名篇及其附录体现了传统性、古典性、时代性和完整性的原则,其意图需要由方嘉来评价。
关于如何阅读《史记》,有一个观点可以和读者分享。清朝的庾澄庆这样说:“书《史记》好,有其言必有其意者,有其言必有其意者;有理有据却有相反意图的人,有相反意图和真实意图的人;这里有词,但意义从另一个开始。如果词穷意尽,意犹未尽,那就复杂混乱了,但上帝的理智是混杂的。很难找到章节和句子来得到它们,除了单词和短语。”(《史记·自序》)所以要反复深入阅读,才能不断把握《史记》名篇所蕴含的无穷魅力,从而获得更多的教益。
杨延琪
2018年3月25日,李泽书店
△“经典名著通俗图书馆”与“史记”
岳麓书社
“大众古典名著图书馆”
《史记》
司马迁主编;杨延琪指南和注释翻译
固定价格:¥32.00
对于不可避免的经典,读史要从《史记》开始。
西汉司马迁写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传记通史。它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大约3000年的历史。它用12世纪、30个家族、70个故事记录了70个不同的人物、国家和民族,用八章记录了制度的演变,并设置了十张通史表,供后世使用。《史记》不仅是一部忠实的历史,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被鲁迅誉为“史家绝唱”。
本书精选《史记》十篇完整名篇:二传、一书、一家、六传、九附录年表,介绍、注释、翻译。选文体现了《史记》五种体例的完备性,使读者对全书体例有了整体把握,清除了阅读障碍,方便读者直接面对经典。
1.《史记 我们为什么要读《史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史记 我们为什么要读《史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862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