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深圳龙岗法院披露了一起特殊案件。
2020年2月晚上9点,一位母亲怀疑女儿小杰偷了她28元钱,于是用塑料按摩板对女儿进行了数次殴打,导致女儿失血性休克死亡。庭审期间,死者小杰的父亲和祖父向法院出具了谅解书,给予小杰母亲谅解。最后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母亲十年有期徒刑。
无独有偶,11月2日,男孩在手机店偷了4部手机,价值5000元。
在外打工的父亲马上买了回家的车票。看到儿子,他拿起电饭煲的电线,抽了起来。
电源线打折,他拿着扫把杆继续抽,扫把杆弯了。
男孩不敢反抗,本能地躲开了。当你躲不开的时候,细线就被拉到你的脸上,在他脸上打了个洞!
这次殴打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
直到儿子口干舌燥,痛苦甚至震惊,父亲才意识到情况不对,赶紧送他去医院。
可惜营救失败,父亲被拘留。
眼看就要形成男儿了,没了,好的家也就散了。
虽然孩子做了错事,但评论区指责他父亲:
“偷手机证明缺乏教育。结果,它继续用最失败的方法教育孩子,导致孩子死亡和悲伤。”
“平时教书不容易。如果你真的做了偷窃的事,你会死的。”
连手机店老板都心疼:“我火了好几天了,两天没吃饭了。孩子能原谅,教育好,才不会被打死!”
是的,一个孩子犯了错应该受到惩罚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不能为他的罪行而死。
虽然这位父亲只是无意中犯了错,但他也提醒我们,如果孩子犯了错,他可以用小小的惩罚来惩罚他,但要注意分寸。
严惩教育。
重罚一时有效,后果终身遗憾。
老一辈教育孩子的时候,信奉棍子教育,经常说“不打孩子记不住”。
为了让孩子们“记性长”,他们会战斗到死,战斗到残酷的地方。众所周知,害怕的孩子得到的不是教训,而是恐惧和逃避。
宁夏永宁县一名6岁女童失踪。第二天警察发现了她的尸体。凶手是她12岁的哥哥。
原因既悲伤又愤怒:
女孩在和哥哥玩的时候,不小心从木架上摔了下来,头着地,当场昏迷。哥哥怕被父母惩罚,就用木架砸脑袋打死了他。
哥哥不怕姐姐受重伤,也不怕杀人的后果,只怕被父母惩罚!
多么荒谬的逻辑,却真的发生了。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说:“惩罚并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犯罪分子在犯罪时变得更加谨慎,更加巧妙地掩盖罪行,更加熟练而不被发现。”
对于经常被严惩的孩子来说,对错已经不重要了,生死也不重要了。如何隐瞒真相,避免被惩罚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现实中这种极端的例子很少,但孩子为了逃避惩罚而极力掩饰自己的罪过,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还记得《家有儿女》里的老鼠经常因为一件小事被爸爸打。他犯错误的第一件事是如何逃脱惩罚。
有一次考试不及格,他偷偷改成绩,老师发现了。
他担心父亲知道后会再打他,就离家出走了。他好几天不吃不喝了。被吓到真的很苦恼。
我们惩罚孩子是为了让孩子学好,但是太残酷的惩罚反而会适得其反,迫使孩子去冒险。
西方谚语说:文明的绅士是不能用野蛮的方法培养的。
同理,严厉的惩罚也不能培养出明辨是非、明辨是非、有责任有担当的好孩子。
惩罚越严厉,越适得其反。
我曾经相信严厉的惩罚,因为效果立竿见影。
儿子小时候有点出格,我就打了他一巴掌。
奶奶过来拉框架,我很生气:“不要保护我!不听话,就吃饭。”
被我打了一顿的儿子真的屈服了,我就向婆婆炫耀我的方法简单高效。
但是儿子上小学后,我发现我越来越难以制服他。每当他惹人家生气的时候,我就警告他:你再这样我就不客气了!
我儿子要么说“不客气!有什么大不了的!我要这样!”“你还能拿我怎么办”的表情让人更加恼火。
或者干脆主动承担责任:“不就是打一架吗?加油加油!”起来,让我战斗。
那么他犯的错误就根本不会改变。相反,我的惩罚让他心安理得的躺在错误本上没有悔改,让人觉得很头疼。
犯错误的孩子怎么会记性很长?
直到看了一本书,我才终于意识到,严厉的惩罚不仅可以教会孩子学好,还会让孩子越来越叛逆,越来越难以控制。
在《积极的纪律》一书中,简·尼尔森总结了孩子受到惩罚后的四种反击方式:
1怨恨:“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2复仇:“这次他们赢了,但我会带回来的。”
3叛逆:“我一定要去反对,证明我不用做他们想做的事。”
4撤退:一次偷偷摸摸的——“下次我绝对不让他们抓到”;b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长期受到严厉惩罚的孩子,他们的行为就是基于这些想法。
所以,他们犯错之后,也不会改变教导。所以,他们知道自己错了,还和父母对着干。所以等他们长大了翅膀硬了,父母再也找不到办法制服他们了!
严厉的惩罚从来都不是教育孩子学好的手段。
严惩不是目的,而是矫正。
孩子犯错后,如何在不伤害亲子关系的情况下达到教育目的?
主持人文都陶说,他父亲的管教方法很有艺术感:雷声大雨点小,他折腾半天就是为了制造一个局面,并没有给他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他也能意识到自己在父亲的态度上做错了什么。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提出了一个“一言不发”的操作:当一个孩子做错事时,你可以盯着他看一分钟。
盯着看1分钟,心理学上称之为“长眼睛”,本身就有警告和威胁的意思。
看这么长时间会让孩子心里不舒服,已经起到惩戒作用了。
而且有外人在场的情况下,长眼睛还是能维持孩子的面容。虽然他很难受,但知道父母已经尽力保护自己,会让他更容易接受。
法国教育家卢梭也提出了“自然后果惩罚法”:当孩子犯了错误,让他承担自己错误的直接后果。
“自然后果”,即与孩子行为有直接逻辑关系的后果。不是家长大吼大叫、打骂、惩罚作业等“人造成的后果”。
去年冬天,贵阳一个8岁的男孩因为太调皮,把自己的班卡弄坏了,学校要求他赔偿。妈妈说没钱,让他捡废品,换钱赔偿。
这形成了一个非常直观的逻辑链:
事实:损坏公物→赔偿→没钱。
后果:只能自己挣钱→捡废品换钱。
无奈,男孩冒着冬天的严寒,背着一个大编织袋,走上了捡垃圾的道路。
男孩的母亲说,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破坏学校的公物了,平时还教他充耳不闻。为了给他一个教训,我想出了这个方法。
这就是《自然后果处罚法》的适用,不打骂孩子,也避免孩子受到伤害,只让他承担自己错误的直接后果。
这段经历也让男孩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说再也不会犯错了。
《人民日报》还提出了10种惩罚孩子的科学方法:劝诫、惩罚坐着、帮助做家务、画画、惩罚站着、没收心爱的东西、读书写字、榨干豆子、禁止某些权力和要求...
孩子犯错,有那么多温柔的惩罚。
千万种伤害孩子的方式中选择。一千算,不是孩子受委屈的样子。
每个孩子都应该被世界温柔地对待。
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说:“孩子的成长是螺旋式的。只有不断尝试,不断犯错,他们才能知道如何前进。”
人非圣贤,能有什么作为?
每一个错误都是获得新知识的机会。每一次不好的经历,都是一次明辨是非的机会。
错误是成长的常态。成年人还是从错误中积累经验教训。为什么孩子不能从错误的经历中成长?
女儿最近得了喉炎,吃药快一周了。这一周她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自己动手吃药。
她仿照我的例子,把药品包装袋切开,把颗粒倒入喂药碗,倒入三勺水,然后搅拌均匀。
第一次这么做的时候,我很着急:她倒药的时候,外面撒的颗粒比倒进碗里的多。她倒水的时候把水洒在桌子上,搅拌的时候洒了点药汁,一次就浪费了一半的药。
我不想让她插手这件事,但每次她都坚持自己和药。
我只好耐心的教她:切的时候弹两下,让药沉到底,然后从上面切,对准小碗倒。舀水时要靠得近,搅拌时要慢。
现在吃药的第五天,她很少把药和水洒出来。
教育学者尹建莉说:“没有错误是徒劳的。即使犯了同样的错误,每次的收获也不一样。”
孩子的错误不可怕,但是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很可怕。
经过耐心教育的孩子,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及时改正。
愿我们的孩子不仅有犯错的信心,也有改正错误的氛围。生活中没有痛苦需要被严厉惩罚,只有快乐需要被世界温柔对待。
资料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
1.《女儿刑 母亲失手打死12岁女儿获刑十年:严惩,世上最令人绝望的教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女儿刑 母亲失手打死12岁女儿获刑十年:严惩,世上最令人绝望的教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865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