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9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国际关系学院、上海国际战略研究所联合举办“中国外交70年:经验与启示第三系列研讨会”。
复旦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教授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张映红就中欧关系70年的经验和启示作了主旨发言。现将两位发言人的观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丁春教授认为,在政治上,中欧双边关系已经从建设性伙伴关系发展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经贸领域,中国目前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盟对华投资流量持续增长,近年来中国对欧投资大幅增加。“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欧双边合作成为新的亮点。同时,欧盟是中国最大的技术来源;中欧合作领域涵盖政治、安全、国防、贸易投资、互联互通、金融、科研创新、新兴产业、社会文化合作等领域。
丁春教授认为,中欧关系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在政治领域,有时欧盟和一些成员国会在人权、南海、台湾省、涉藏、涉疆、网络安全等问题上攻击中国。同时,欧盟对中国与中东欧16+1合作有很多批评,也有冷战心态。另一方面,在经济领域,欧盟不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在处理与中国的经贸纠纷时不公平地滥用反侵略、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设立外商投资审核机制,阻碍中国在欧洲的投资,推行和实施“排华战略”;与此同时,欧盟抱怨准入限制、知识产权保护不足、政府采购、国有企业缺乏竞争中立性、强制技术转让等。
丁春教授认为,中欧关系的发展有以下经验和启示:第一,中欧合作的基础是互利共赢,双方不存在根本战略和地缘政治冲突;第二,中欧关系的发展与各自不同阶段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第三,经贸关系是中欧双边关系的基石和稳定器;第四,中欧(中欧、中欧成员国)和三层(中国和欧盟次区域)之间存在特殊的互动和联系结构;第五,中欧关系长期以来受到与美国、前苏联、俄罗斯等第三方关系的严重制约和影响;第六,双方冲突长期持续,但相互依存越来越近;第七,双边关系是竞争与合作并存。要求同存异,打得有度,打得不破。
未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与欧盟的合作:第一,中国要努力做好欧盟,这对于平衡美国对我的压力和战略遏制大有裨益;第二,要加强中欧合作,让事情变得平静而微妙;第三,拓展双边合作新增长点,坚持多边主义和基于规则的全球治理,积极推进全球化、气候变化和新技术革命;第四,在欧盟相对弱小,中国发展崛起的时候,主动做顶层设计,指导中欧关系,努力为我实现民族复兴创造条件;第五,处理好中欧、中欧及其成员国、中欧次区域合作三层关系。
张映红研究员从市场能源模型的角度考察了中国、美国和欧洲的三方关系。全球化3.0版从冷战结束到现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0年到2008年的市场增量阶段。增量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第一,在全球化过程中,市场增量是通过市场扩张实现的。第二,第三次技术革命催生了新的市场。第三,欧洲通过市场扩张和优化促进一体化,实现市场增值。第四,美国和欧洲将其大量传统制造业转移到新兴市场国家,通过市场升级实现市场增值,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繁荣。增量市场中,行为者追求增量部分,属于流量竞争,大家都能受益。游戏模式基本属于合作共赢。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充分参与了这个全球增量市场。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主要是基于合作和交流。
2008年以后,世界进入了全球化3.0版的第二阶段,处于市场股票阶段。在此期间,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逐渐消退。随着资本收益递减规律的出现,信息技术行业带来的红利基本耗尽。人工智能尚未实现产业化和商业化的突破,新的市场尚未形成。与此同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加入了全球市场,全球市场的扩张已经基本停止。欧洲一体化在扩张和深化方面并不是多余的,欧洲市场的增量过程已经基本停止。因此,整个全球市场都处于股票阶段。股市的博弈是零和博弈。市场行为者主要追求给定权重下的份额,份额竞争会导致零和博弈。中美贸易战,欧洲对“16+1合作”机制的批评,美欧引入贸易防御和投资审查机制,都是在这个股市背景下展开的。
毕业:孙海勇,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比较政治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
1.《中欧关系 中欧关系70年:经验与启示∣中国外交70年》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欧关系 中欧关系70年:经验与启示∣中国外交70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047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