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有规律的,但没有固定的规律。”这是任何一线教师都感受到的体验。课堂是主要的教学阵地,听课、评课是教师的日常工作之一。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既然课堂评价一定要有一个客观的标准,中外课堂都是必然的。
有幸参加了“重庆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能力创新培训”。讲师彼得·米姆西(Peter Mimsy)来自德国柏林,是一名职业教育专家,有17年担任中等职业学校校长的经验。在学习期间,我在德国柏林获得了一个既适用于柏林职业教育又适用于柏林普通教育的现行课堂评价标准《课堂教学观察与评价量表》。看豹子,作者想出了比较中德职业教育课堂评价标准的想法,于是他将我校的课堂评价量表与德国的量表进行了比较,希望从中有所收获。
通过对以上两种课堂评价标准量表的研究,笔者初步形成了以下粗浅的看法:
首先,量表都承认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语文量表似乎更注重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权重是“教”。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师素质,四大项占50分(总分的一半),教师素质单独列出,不计入德语量表。笔者认为这其实与其他项目有所重叠,归根结底是强调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教学效果占20分,认真学习也重在“教”,如“组织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学习结果与预设的教学目标一致”等。非老师不能操作主机。学生学习状况评分只有30分,在整个评价标准中明显偏低。
德语量表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权重在于“学”。教学过程中有10个小项目,除了“教学结构清晰明确,学习目标透明具体”讲的是教师的作用外,其余9个小项目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等。在教与学的行为/课堂氛围上,提出“学生公平公正”,平等多样的角度,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这是语文量表所没有的。
其次,量表都讲合作,但理解程度和角度有差异。
中国量表有“突出合作教学”和“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但对比后发现,德国量表讲的合作角度和内涵更丰富:“教师之间的合作”考察的是教师之间的合作,这在我们的量表中没有涉及;“体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中的生生合作,班里几十个同学之间的思维碰撞是很大的,但也在我们的尺度中被普遍采取;“充满责任感,积极参与,互相尊重,互相耐心”,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合作,但什么是课堂上的“互相尊重,互相耐心”?师生平等的观念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另一方面,语文量表仍然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成绩与预设的教学目标一致”的概念,这显然缺乏对学生平等的关注,因为好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生成的,而不是教师的片面预设。语文尺度中的“合作”对象模糊,角度单一,如何开展合作,如何解释不清,对课堂建设的理解不如前者。
其次,同样的课堂评价量表,不同的写作风格。
语文量表条块分割、细化,课堂标准、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学术术语多次出现,凸显课程理论的牵引。德语量表比较全面,内容简单,强调教学环节的考察,更注重课堂中的具体问题。中文量表评分精细,易于统计;但是德国的量表没有评分,只有五个相对一般的选项,不方便统计。
经过比较,作者强烈地感觉到,如果教师接手,把“教”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学”就会从属于“教”,学生的主体性就无从谈起。彼得经常强调教师的教学时间最多只占五分之一,否则会过多,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只有老师“讲”少了,学生“想”多了;老师做的少,学生动的多。老师表面上是“懒”,实质上这种“懒”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的本质是学生自我成长和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只是学生自我建构的激励者、推动者和帮助者。
如果说传统课堂是“地心说”,那么现代高效课堂应该是“日心说”。学生是“太阳”,课堂教师要围绕“太阳”转。德国的教室规模反映了更强的学生群体。老师上课看似“轻松”,其实备课更需要“努力”。
(作者:重庆市巫山县职业教育中心教务处)
1.《教学评估表 比较中德课堂评价量表看“教与学”的关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教学评估表 比较中德课堂评价量表看“教与学”的关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085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