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业务栏目:MCN业务涵盖红人签约、孵化、批量账户管理、专业创意技术支持和持续创意支持、通过社区运营选题/点评、内容制作运营、内容渠道发布、平台资源对接等。
通过内容制作和KOL运营实现多元化的商业实现。
私域电商研究中心获得了一位淘宝MCN机构经理接受公众微故事授权采访的内容,可以清晰了解直播电商的MCN机构是如何运营和赚钱的:
口头人:韩春都,职业:淘宝MCN机构经理
没有深入了解,大家都认为这个行业是黄金满满的,MCN应该是盈利的,但事实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我在一家主要从事淘宝直播的MCN机构工作了三年,我知道这对主播来说有多难。
大概三年时间,积累40万粉丝。前提是你要每天不间断直播,每次直播7-8小时不休息。
即使播出后,也要马上找到明天的货,所以普通人在李佳琪真的不可能赚这么多钱。
如果第二天不直播,粉丝就会流向其他主播,你就不敢休息了。
这三年最赚钱的不一定是主播带货,而是卖现场课程。
在一些平台上发布免费的直播课程,有兴趣的人来推广,然后就可以卖出价值3750元的整套课程。
你不知道这些人有多渴望一夜暴富,所以课程的收入占了我们收入的大头。
更重要的是,这已经成为吸引未来主播的方式之一。学生和老师在互动时会有一种天然的信任感。那些条件比较好的主播,很容易选择和公司签约。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主播?因为这个行业流动性太大。
杭州的电子商务氛围在全国范围内相当丰富。
在杭州的主播中,应届毕业生的比例在30%左右。但是大部分年轻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煎熬,最多能坚持一年,至少播两天就消失了。因此,在MCN的机构中,寻找主播是一个不变的命题。
直播行业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好。如果有大品牌直播,那一定是最好的。一般他们不需要我们担保,最头疼的就是那些小商家。
但是苍蝇的腿也是肉,市场不好,不能放弃。
我们的方法是把一个直播切成30个坑,每个坑收900元坑费+20%佣金,尽量把底层商家带进来。
比如一个坑的最终销量是400元,拿80元的提成,那么一个直播,加上提成+坑费,可以赚14400元。
然后以同样的方式孵化出100个业余直播房,3000坑*900元,270万盘,然后通过代理分发。每个代理的佣金是500元/坑,所以一晚上的纯坑费是120万,不包括在佣金里。
但是不要觉得热血赚钱。毕竟有那么多外行养。
每个业余爱好者以基本工资+20%佣金的形式支付费用。
一个能赚钱的主播,他的费用也会慢慢上涨,被消耗掉。比如团队需要助手、买家、彩妆、灯光……不都是成本吗?
MCN的发展历史、业务类型和市场规模
MCN链接平台、KOL和广告主等多方链接,主要通过大规模签约或孵化红人,帮助红人通过内容制作、包装推广、多平台运营实现商业实现。
对于平台而言,MCN提供丰富优质的内容,有助于平台更高效地构建内容生态系统。
就KOL而言,MCN以产业化的方式组织内容制作,可以在选题策划、剧本创作、拍摄剪辑等阶段提供专业支持。
与此同时,中小型国有企业有望从MCN机构提供的资源倾斜中受益。
对于广告主来说,MCN机构可以根据品牌方的需求,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人才匹配和分配,这已经成为品牌广告营销的关键环节。
2012-2014年是MCN产业的萌芽阶段。一些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出现在微博和微信等平台上,一些广告和营销公司转型为MCN。
2015-2016年,短视频PGC产业由资本推动,多账户矩阵孵化模式演进。企业家开始进行电子商务、支付等各种商业尝试。
2017-2018年进入爆发期,各大平台转型,推出“内容补贴”策略,吸引了包括直播公会在内的一大批热门组织对MCN进行转型。
2017年,MCN机构数量激增304%,达到1700家。
2019年以来,行业进入了一个进化期。一方面,原MCN在内容输出的基础上加强了商业输出模式,紧跟淘宝直播等热点,拓宽业务边界;另一方面,新MCN仍在崛起,而新平台正在崛起。
MCN业务以内容制作和运营为核心,衍生出多种格式,主要包括七大类:内容制作格式、运营格式、营销格式、电子商务格式、经纪格式、社区/知识支付格式、IP授权和版权格式。
其中,电商业态将电商元素整合在基本业态中推动销售转型,将传统的实现广告和IP的模式拓展到实现电商销售,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单一KOL商业实现的天花板,逐渐成为MCN青睐的实现模式。
2015年初,中国MCN市场只有8亿元。2016年发展迅速,同比增速300%。此后每年保持40-50亿元的绝对增长。
2018年后,行业增速放缓至50%左右,逐渐进入整合期。一些小机构开始被淘汰,大中型机构继续扩大组织规模,寻求规模效应。
2019年,中国MCN市场规模达到168亿元,MCN大中型机构比重继续上升。
与2016年和2019年相比,员工少于50人的MCN机构比例从42%下降到18%,员工超过300人的MCN机构比例从11%上升到31%。
2016年和2017年爆发后,资本融资趋于理性,行业融资规模明显下降。2019年,行业融资金额仅为35亿元。
根据Crowley对315家机构的调查结果,2018年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机构超过30%,而收入超过3亿元的机构只有2%左右,而韩等主管机构2019财年的收入只有10.93亿元,没有明显的行业龙头。
目前,大部分MCN的实现模式还比较单一,各牵头机构在巩固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合自身运营模式的多元化实现渠道。
大多数收入超过1亿英镑的跨国公司都建立了自己的KOL矩阵。因为开头KOL的创建是偶然的,所以腰尾KOL的孵化成为了各大MCN拓展业务规模的核心。
在MCN,收入超过1亿元的KOL账户总数通常超过100个,但总KOL通常只有一个位数。
主要原因是“人”具有典型的非标准化属性,而人头网红的孵化除了公司运营外,还需要独特的个人气质和机会,几乎没有可复制性。所以各大机构重点孵化腰尾在线名人。
以上市公司如涵为例,其在线名人孵化策略是:选择基础粉丝在2000-3000人的业余爱好者进行筛选,投入资源搭建一个平台,供KOL在签约后6-8个月内设人、制作内容、投放,推动KOL迅速成长为粉丝在30-50万的腰红男人。
之后通过广告和电子商务进行商业实现。在这种策略下,腰红人的孵化成功率很高,可以帮助公司不断扩大业务规模。
品牌与MCN合作的“大坑”
当然,由于MCN机构众多、格式复杂、电子商务直播等原因,MCN与品牌所有者的合作过程中存在一些“大坑”。接下来,做一个简单的清单:
第一种:用你的钱买你的货。
首先,MCN组织再次做了同样的事情,使用“美丽的”直播数据来吸引品牌所有者的注意力。然而,由于近年来层出不穷的虚假数据,许多品牌开始谨慎行事。
为了减少品牌所有者的担忧,MCN机构通常在合同中规定,直播可以实现XX%的下单率,但品牌所有者需要先支付不可撤销的保证金。
直播期间,MCN机构会利用大量僵尸账户疯狂下单,看到一路飙升的销量,品牌拥有者自然会欣喜地放弃坑费和销售提成。
但当坑费和佣金到达账号时,大量僵尸账号申请退单,僵尸粉丝支持的下单率全部转化为退单率。
当品牌所有者做出反应,想先找到他们的理论时,那些MCN组织已经逃走并改名了。
当然,很多业内人士表示,将合同收益率加到不超过XX%就可以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想法虽好,却容不下“路一尺高,魔一丈高”。
1.MCN机构在开账单时,只购买坑费+销售佣金内的单一价值。即使所有退货都是品牌要求全额赔偿,也有“押金不退”的保证。
2.MCN机构开出账单后,在保证最高退货率的情况下申请退货,剩余商品以低于正常渠道的价格转售,不仅抢走了品牌所有者的风头,还赚取了他们的坑费。
第二:薄利多销。
对于了解直播行业的人来说,一定知道李佳琪、罗永浩、魏亚等主播的坑费比天还高,普通小企业难以承受。然而,如今,直播逐渐成为主流,即使是最小的企业也想试试“以防万一”的水。
因此,为了迎合品牌所有者的心理,“低成本坑费”应运而生。
80万元的高价坑费你买不起,但是低价坑费你总能买得起,很容易引起小商家的注意。
只要准备几个几十万假粉丝的账号,就可以不愁赚坑费了。
因为知道“便宜难找好质量”的品牌,即使直播后反响平平,也不会抱怨,心甘情愿的出坑费。
不要小看几百块钱的坑费,因为在中国,真正负担得起几十万坑费的企业并不多,但是被几百块钱诱惑的小企业居多。
第三种:混双。
对于品牌所有者来说,如何快速销售没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
聪明的MCN机构会提出一个看似完美的方案——热门产品A和没有优势的产品B同台直播,美其名曰利用A的热度为B提供流量,并承诺如果产品B的销量没有达到一定值,就退还这部分佣金。
乍一看,卖了就能赚钱,卖不出去就不亏。
不过仔细分析一下,MCN即使B的产品一个都没卖出去也不会亏钱,因为只要赚到A的佣金,还是有销量极好的A支持的..
最后,目前,MCN仍有其局限性和“天花板”,主要表现在:
1.同行业的激烈竞争使得“头红跑路”现象频发,单个机构很难经营多个头kol。
2.KOL的非标准属性叠加在快速变化的互联网链接上,使得KOL孵化的可重复性较差。
3.优质内容的输出需要人和资源的匹配,人效比的提高存在瓶颈。
经过多年的运营,总行MCN机构在规范运营、流量分销渠道、内部管理体系、内容创作和网上名人资源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与此同时,一些机构积极部署上游供应链,这可能会对在线名人产生负面影响,马太效应有望出现在未来的行业中。
1.《直播平台怎么赚钱 一晚赚200多万,直播电商MCN是如何运作和赚钱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直播平台怎么赚钱 一晚赚200多万,直播电商MCN是如何运作和赚钱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320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