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南关,巍峨地屹立在中越边界线上,见证了多少历史的风风雨雨?

提起镇南关,国人所熟知的大多是中法战争和镇南关大捷。提起孙中山大家所熟知的大多是国父,是民国主要的缔造者。

孙中山与镇南关在1907年10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作为一个革命者,孙中山革命的底色与镇南关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因为镇南关起义是孙唯一一次亲自参加的起义。其他的最多是个筹款者,比如黄花岗起义,孙中山就是主要筹款人。甚至武昌起义时,孙中山远在美国,毫不知情,起义成功后,孙才万里迢迢从美国急匆匆赶来。虽然当上了临时大总统,可是没有突出的革命贡献,在以后与袁世凯的争夺中显得底气不足,也不得不把总统的位子拱手相让。

镇南关起义,本来是一次规模很小的起义,因为孙中山参加的缘故,在后来的史实叙述中无端地加入很多神奇的色彩,更多地演绎为传奇故事。无论是当时的清政府还是后来的国民党。

据国民党方面的记载。

孙中山先是任命越南洪门大佬黄明堂为镇南关都督,负责起义。黄明堂在中越边界组织了很多名乡勇,从悬崖爬上镇南关炮台,有如神兵天将,打了清军一个措手不及,清军如同丧家之犬,狼狈逃出。起义军英勇地拿下了三个炮台,缴获了多门大炮。

孙中山随后带领国际纵队赶到,其中有大名鼎鼎的黄兴和胡汉民。还有国际友人:孙中山的日本好友池亨吉,法国退伍炮兵上尉狄氏。

在这里不得不叹服孙中山强大的人格魅力,有如超级磁铁,吸引了诸多的国际友人来参加中国革命。

当然,如果论谁是被吸引来的最大铁块,那当属张静江了。

(图)镇南关雄姿

孙中山有一次从伦敦坐船去日本。与张静江在轮船上偶遇。其时,张静江是海外巨商,同时也是清政府在法国的驻外人员。基于这层关系,孙中山故意躲避张静江。

在轮船的甲板上,张径直的走过来,开门见山地对孙中山说,“你是不是孙文?”两人居然相见如故相见恨晚。张静江对孙中山的魅力、气势、理想,都因为这次偶然的邂逅而深深地折服。离别时,张静江对孙中山说,“我在海外经商多年,有一些积蓄,如果革命需要经费,可以给我发电报,A代表一万元,B代表两万元,以此类推。”

这一些孙中山也没太在意,因为萍水相逢,仅当张是谈兴正欢时的口快之言。后来在孙中山为起义实在凑不起来款项的时候,偶然想起这当事,试探性地给张静江发电报写了个C,果然很快三万块就到账了。

回来再说镇南关。据说孙中山带领国际纵队来到炮台后,亲临起义第一线,居然亲自发炮,还打死了六十多名清兵。孙为此还大发感慨:“反对清政府二十余年,此日始得亲发炮击清军耳!”

为此还得到了“孙大炮”的美誉!不过,大炮一词并不是什么赞美的词汇,在当时“大炮”的意思,大多是说话不靠谱满嘴跑火车。顾颉刚在其著作《袁氏当国》里面说,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的位子让与袁世凯后,袁世凯任命孙中山为交通总督查,专门修铁路。当时孙壮志凌云说要为中国修二十万里铁路(要知道今天中国的铁路总长也只有7万多公里),所以,事后袁世凯就送了孙中山一个外号叫大炮。

战争胶着的时候,清军陆荣廷部居然来了一封信,语气及其得低三下四,要投降孙中山。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孙居然没有答应。

战争继续,起义军500多人与清军陆荣廷部血战七昼夜,最后寡不敌众,先后从越南撤走。

清军方面描述的更为玄乎。

据清朝官方的档案记载,大意是说,边境大股匪徒来犯,人数大概四千人。各个腰里掖着炸弹,手里端着快枪。刚开始因为敌人太过凶猛,丢失了三个炮台。经过广西巡抚张鸣岐地周密计划,经过统领陆荣廷地充分动员,在动员会上,张鸣岐和陆荣廷先后表态:一定为大清朝鞠躬精粹死而后已。战士们群情激昂,也纷纷认为报效皇恩的机会来了。战事描绘的也相当详细,绘声绘色。说血战整整七昼夜,杀敌无数,缴获枪支若干,经过浴血奋战后,重新夺回了炮台云云。

(图)孙中山,黄兴亲冒大炮指挥激励将士图

真实情况如何呢?

据人大教授张鸣考证,中越边境是有很多炮台,因为是缓冲地带,所以压根没有驻军。因此也就不存在革命军攻打炮台之事。炮台的“攻打”很平常。花钱组织几十个乡勇,把绳子搭到炮台上,顺绳而上,也就占领了。至于说缴获了多门大炮,也是有的,因为大炮本来就是固定在炮台上的,清军也没法带走。

至于说孙中山放了一炮,紧接着法国上尉也放了一炮,杀敌六十余人就很不可信了。因为炮台是中国的炮台,炮口的方向都是朝着越南的。没有那个人把炮口对准自己的胸膛,除非他是个二傻子。

大炮都是19世纪80年代修建的,装置的时候,炮就比较落后,到镇南关起义时,三十年已经过去了,加之南方多雨水,炮也早就锈迹斑斑,基本不能用了。所以孙中山和法国上尉放炮云云也就成了革命党方面演绎出来的故事。

因为炮台没有清朝驻军,所以炮台被革命军占领后,清朝官方压根就不知道。要不是革命军把起义的旗帜打起来,估计更长时间都没人知道。

革命党人是在1907年10月26日占领炮台的,清政府是在28日得知的,所以在两三天里,清政府压根就不知道炮台被占领这档子事。

清政府是如何知道的呢?说来可笑。镇南关属于广西巡抚张鸣岐管辖,基于以上原因张鸣岐不知道有这么档子事。镇南关西北角有个县城叫龙州,龙州有个海关叫龙州海关,当时清政府的海关都承包给了洋人,是龙州海关的洋大人首先发现了炮台被革命党人占领,估计害怕革命党继而攻占自己管辖的海关,就电报告诉了军机处。军机处又用电报转告给了张鸣岐,绕了大半个中国,广西巡抚张鸣岐才知道炮台居然让革命军占了。

张鸣岐抓紧派统领陆荣廷前去平叛收回炮台。陆荣廷呢,出身相当的曲折,他本来是民间反清组织三点会的大统领,三点会是洪门或者大家所熟知的天地会的分支之一。不过当时反清复明大多只是口号而已,有奶就是娘,那边给好处多,谁给的钱多,就跟着谁干。因此陆荣廷在当时就是标准的黑社会出身,只不过素有侠义之心,人称“义盗”。后来陆荣廷被清朝招抚,摇身一变成了大清朝广西省的统领,手下有大队的人马,大多也是自己混黑社会的班底。

(图)陆荣廷(1859—1928年),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

所以就不难理解出现的喜剧性剧情了。陆荣廷听说起义的是孙中山,传说孙中山手中有大把的美元和大洋,因此陆要投降。这次陆部投降绝不是折服于孙中山磁铁般的个人魅力,也不是混社会的陆荣廷一时清醒,凌然的民族大义突发。

他有实实在在的切身考虑,那就是——要钱。要钱要的也很有艺术性,告诉孙中山可以分期付款。首付每人30元,反水后每人再给100元。陆荣廷部共有四千余人,光首付的头款就要12万元,要是付全款就要50多万元。

孙中山考虑再三。机会是个好机会,因为陆部据说是广西最能打的部队(黑社会出身吗)。陆荣廷要是投降反水了,整个广西拿下来的可能性极大。机会好是好,就是钱不够啊,50万那是一笔巨款啊,所以招降一事也只能流产了。也就出现了前面貌似不可思议的事情,孙中山没有答应陆部的投降,不是不想答应,实在是没钱答应。

好了,剩下的事情就是打了,清军其实也没派大量的地面部队来攻打炮台。而是调了大炮,对着炮台开始轰炸,连轰了好几天,炮台上啥动静也没有,派人爬上去查看,哪有革命党啊,连革命党的人毛都没找到一支。孙中山早就带人撤退了,所以双方基本都是零伤亡。

(图)镇南关起义指挥站的旧址

那为什么双方都极尽渲染之能事?辛亥革命成功,中华民国成立,之后的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都奉孙中山是开国元首,是国父,渲染之事也就不难理解。

清政府方面渲染得更加传奇和惨烈,原因也不难理解,在眼皮子底下让革命党人夺了炮台,居然不知道,电报拐了大半个中国,张鸣岐才晚觉晚晓,自然有极大的疏忽之罪,自然就卖力反扑,收复炮台。如果说轻而易举的收复了,如何表功?如何请赏?如何升官?

在这里,我们还是拿陆荣廷当例子,陆荣廷的命运何尝不是和1907年10月的镇南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陆荣廷本来就是黑社会出身,清政府在用他方面存在芥蒂,虽然手底下有四千余人,虽然也很能打,但只是个统领,很小的官职。镇南关收复了,孙中山的起义镇压了。一下子成了陆最雄厚的升官资本,很快清政府的表彰下来了,陆荣廷先是1907年高升左江镇总兵。1911年又高升为广西提督。武昌起义后,陆荣廷宣布广西独立,摇身一变成了广西都督。成了辛亥革命的大功臣!成了中华民国的开国元勋!

乖乖!

学堂专栏作家丨 张文平

1.《镇南关起义是一次事故还是一个故事 丨张文平说民国》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镇南关起义是一次事故还是一个故事 丨张文平说民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4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