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时代,很多人在朋友圈和微博里“拍照”、“爆照”,分享生活的点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今年“五四”青年节,人气朋友圈的“前世青春照”合成再次上映。然而,人们在热衷于上传照片的同时,却忽略了一个巨大的隐患:个人信息有可能被泄露,成为网络诈骗的精准目标。
问题
日常P图疑似收集用户信息
据记者了解,今年五四青年节,美图App推出了“我过去的青春照”迷你游戏,是民国时期的人像模板。凭借其怀旧的情怀、强烈的互动性和新颖有趣的设计,迅速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参与。根据每日P图向公众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活动结束,已生成超过1.16亿张“前世青春照”。
然而,这引起了人们对用户个人信息安全隐患的担忧和怀疑。“每天在提供这个产品的时候,P-Map都没有主动向用户展示其隐私条款。用户无法阅读和理解收集和使用用户个人信息的目的、方法和范围,在获取用户信息时没有寻求和获取用户。明确授权涉嫌违反《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二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九条。“河北省社科院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和法学所特约研究员刘墉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每日P图在要求用户上传图片的同时并未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充分告知用户相关隐私条款。
“每天P图收集用户的照片,也收集照片中的时间、地点等信息,可以快速定位用户,你家在哪,你公司在哪,五一假期去哪里玩等等。而且照片还可能携带手机信息,比如你使用的高端手机,可能用于大数据营销,也可能被犯罪分子用于诈骗。”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务部助理分析师贾露露认为,互联网公司收集和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应当以用户授权和同意为前提。“用户有权知道我们的照片中哪些信息是每天收集的。,收集的目的,以及使用的方式和范围。”
贾露露还指出,刚刚于5月1日生效的推荐性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已经规定,采集个人信息需要用户授权和同意,如果采集的信息是敏感的个人信息,则需要明示同意。但每天在P图中采集个人用户照片时,没有提示个人信息授权,明显违反了法律的相关规定。
关于向外界收集个人用户隐私的指责,每日P图官方回应称“每日P图不会使用或记录上传图片的时间、地点等个人信息,也不会存储用户上传的照片。”虽然每日P图明确表示用户个人信息未被收集,但值得注意的是,微信朋友圈的“星座人格测试”游戏因涉及窃取用户个人信息而被腾讯封杀。
风险
“阳光”其实是“晒”隐私
其实今年五四青年节期间,除了《我过去的青春照》之外,很多相关的P图软件和游戏都很流行。另外,每一个特别的节日,都会有一些第三方应用要求用户以各种“合适”的方式上传个人信息,比如性格测试、性格调查等。也有网友反映,一些流行的好友小程序,如“高考准考证”、“大学录取通知书”甚至“结婚证”,往往会要求用户上传自己的真实照片、姓名、出生日期等重要个人信息,以达到逼真的效果。
众所周知,虽然上传一张照片赢得了很多乐趣,但这些晒在朋友圈里的照片给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带来了隐患。最近淘宝等很多网购平台都暴露出私人照片交易的存在,用户可以从朋友圈等社交平台购买一套高清照片或视频,不用等5元到10元。
“这种上传照片,一开始可能是为了做一个精准营销,但如果被不良商家利用,也可能形成精准欺诈,带来不良后果。”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曲晓东警告说,比如你上传照片,生成穿越照片,你可能会认为你只上传了个人照片信息。但其实上传照片的载体是你的手机。当你使用这个的时候,它可以在后台读取你的信息,包括你手机上传的这个手机号的信息,然后是你手机中用户的信息,包括你的实时位置信息。
业内专家提醒,投票、人格测试等活动所需的授权大多是合法授权,而同意是指原本只对朋友开放的信息,会被链接背后的人或公司掌握,然后阅读手机中的通讯录和照片,公开进入你的手机。
根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监测数据,绝大多数新的网络诈骗都与个人信息泄露有关。欺诈者要么充分利用被盗受害者的个人信息实施网络欺诈,要么将受害者的个人信息作为网络欺诈的目标,个人信息的非法交易正是网络欺诈犯罪扩散的根本原因。
专家
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相对分散和落后
在业内人士看来,像日常p图这样的小游戏出现在微信生态圈并不少见。目前,许多互联网公司采用互动游戏和个性分析,通过H5页面、答案、调查、分组和一元购买来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但是,它们不会提示用户已经收集了个人信息以及未来数据使用的规则。如果收集的信息可以形成用户数据画像,指向可识别的对象,则可能构成非法信息收集。
“这种营销的初衷可能只是为了推广,而不是为了诈骗,关键是这类公司一般都是初创企业,没有数据安全意识和技术装备。一旦数据泄露被黑,后果会非常严重。可以用‘捕蝉,黄鸟在后’来形容,这个产业链太深了。”浙江垦丁律师事务所联合创始人律师马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普通用户只觉得好玩,不理解提供信息的后果。如果收集的信息能够形成用户数据的画像,指向可识别的对象,则可能构成非法信息收集。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个人信息保护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和棘手的问题。尤其是“社交日报”——微信朋友圈,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作为用户,在体验社交网络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也要警惕个人信息的安全。
“互联网上没有‘删除按钮’,用户需要提高防范意识。”上海市社会保障协会委员会副主任张巍 表示,在社交网络上获取个人信息的现象确实非常猖獗,许多人因为人性的弱点而受到欺骗。广大网民对这种危害了解较少,所以不太重视,防范意识相对较差。“我们研究黑客或黑制作人。这些人把现在的网民形容为‘肉鸡’,可以像大米一样收割。早在2015年,微信就发布了《微信公众平台关于禁止发布签核测试信息的公告》,以限制上述过度的个人信息收集行为。”张巍 说。
据法律专家介绍,事实上,在我国,2009年已经对个人信息销售进行了处罚,但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相对分散和落后。个人信息面临着保护不充分和保护过度的困境。一方面,个人信息的滥用和披露频繁发生,另一方面,企业在使用个人信息时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
■提醒
如何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与个人信息披露的严峻形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多数网民严重缺乏防范意识。360互联网安全中心2017年底发布的《中国网民网络安全意识研究报告》显示,6.9%的网民认为非常安全;49.1%的网民认为目前的网络环境相对安全;32.8%的网友认为一般是安全的。相反,只有2.0%的网友认为很危险;9.2%的网民认为目前的网络环境是危险的。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对目前的网络安全环境相对乐观。虽然在电脑或手机上安装一套安全软件可以有效抵御病毒和木马,但网络安全专家提醒网民要形成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网络安全技能,才能最有效地防范各种网络侵权行为。
网络安全专家表示,在大安全时代,网络犯罪和网络恐怖主义的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除了破解企业网络,个人用户也经常成为黑客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尤为重要。个人信息一旦被犯罪分子获得,就有可能被用来打击图书馆,从而破解用户的其他社交媒体和银行账户;那么很有可能会出现盗取信用卡、复制身份、敲诈勒索、恶意攻击等事件;甚至可以在非法市场买卖信息。这时候不仅用户的网络安全得不到保障,人身财产安全也很有可能受到威胁。
关于如何保护个人信息,网络安全专家给出了以下建议:
1.用户上网时要认真填写手机、银行账号、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最好在不同账户设置不同的高强度密码,并定期修改,确保信息安全;
2.尽量避免参与社交平台上的各种互动活动;
3.不连接WiFi安全性未知;
4.安装安全管理软件,全面保护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南方网络全媒体记者叶丹
1.《晒图片 警惕!朋友圈晒照片有可能是在“晒”隐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晒图片 警惕!朋友圈晒照片有可能是在“晒”隐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505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