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叛逆的孩子,我们似乎默许了孩子的叛逆,因为我们都尝试过,指责、说教、求爱、疗伤等各种方式完全没有效果。
所以,我们只希望孩子有一天突然想通了,不再叛逆,不再厌学;或者说很多家长不愿意这么被动,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能很快变得足够优秀,有一天能带领孩子走出困境。
其实这一代的孩子不怕死不怕苦,怕自己愚蠢的父母永远看不到孩子内心的需求。
在一对一指导家长的过程中,我通常会提醒家长,从现在开始收回追孩子的目光,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特别是对于焦虑、担心的妈妈,我总是告诉她们如何快速、深刻地感知这些情绪,让她们接受,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忽视、压抑、抗拒。
当然,很多家长总希望掌握一些亲子沟通技巧,带领孩子走出叛逆和厌学的困境,这一点我可以理解和接受。
但是当我建议父母能够真正表达自己的需求,也就是诚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内心的声音,或者建议父母能够真正表达自己内心的欲望的时候。
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你的意思是我不关心孩子,我只是想表达我的想法。有什么用?”
我记得在电影《别问东问西》中,吴玲兰告诉她的老师梅贻琦她困惑的问题。
梅校长认为,吴玲兰不应该让自己处于忙碌和踏实的麻木状态,而忽视真相。
他说真正的真相是
所以,我希望你能暂时放下寻找这个问题答案的步骤,好好看电影,然后问问自己,你为什么对纪律这么执着?为什么要担心孩子的叛逆?
事实上,我们的父母大多生活在无知之中,尤其是70后,我们的父母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70后的很多家长在无意识中处理孩子的教育问题,总是被自己头脑中固有的意识和评价标准所左右。
我们可以,一句话,说:死得狠,就不说,死得弱,就不接受!
但是,我们在这种状态下和孩子相处,往往根本帮不上忙,反而适得其反!
作为一个70岁的老人,我一直认为作为一个家长,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核心就是守护和唤起自己的自由意志,让孩子成为自我觉醒的个体。
当你也这么想,深表赞同的时候,你会发现孩子的叛逆行为恰恰不符合你的标准。
如果你能记住庄子的告诫,你所困扰的问题自然会消失。你会发现,这些问题的根源无非是你不真实,而是你制造了问题。
我曾经读过张爱玲的一篇短文,很有启发性:
有一个年轻人在路上。他走在十字路口犹豫不决,因为一条路是阳光大道,但距离很长,另一条路是捷径,但在曲折中走很难。
一位老人碰巧在十字路口,告诉了他路况的实际情况。年轻人还是选择了捷径,老人大声警告,但年轻人就是不听,固执地走自己的路,任由老人在身后大喊大叫。
年轻人只相信自己,还得自己去尝试。如果老人是对的,年轻人比走大路花了很多心血和更多的时间。
这是年轻人的心态,他必须自己体会,就像自己成长一样。他还没来得及记在心里就已经经历过了。
年轻人的心理和对如何处理事情的看法与我们截然不同。这里不能一概而论谁对谁错,他们自己的背景决定了他们自己的想法和观念。
互相尊重,互相交流,畅所欲言,换位思考,应该是亲子沟通的基础。
面对叛逆的孩子,求同存异的原则会给对方留下足够的空避免伤害对方。
我想在这里讲一个小故事。
2004年9月,车臣武装人员冲进俄罗斯一所中学,绑架了1000多名家长和儿童。一名名叫瑟琳娜的妇女和她2岁的儿子和6岁的女儿也被绑架。
瑟琳娜要求车臣人员释放她和孩子们。车臣武装人员可以答应,但只能让她带一个孩子。该女子立即抱着2岁的儿子冲了出来,让女儿在身后大喊大叫。
车臣人员引爆火药,造成300多人死亡。瑟琳娜的女儿全身是血逃走了。她哭着扑到妈妈怀里,问:“妈妈,你为什么离开我?”“妈妈没办法,因为他弟弟小,他比你更需要妈妈。”
这就是为人母的心态。她总是看到自己的感受,从来没有真正看到自己的孩子。
虽然我们的孩子长大了,开始叛逆了,但他们仍然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理解。
想想面临应试教育压力的孩子。没有地方,也没有人。他们被允许耍花招和发脾气。
只有回国,只有回到父母身边,才有权利和机会放纵自己。让孩子们放松一下。如果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的宽容,世界上就没有让孩子放松的地方。
不管他多大,在父母面前,还是小时候,父母都要随时照顾他,因为孩子需要,孩子更需要我们的真爱。
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对孩子的爱,当我们要教育或者管教孩子的时候,你可以有需求,可以表达自己的需求。请不要向孩子们要。相反,它是在索取,因为索取会让孩子反感和对抗...
作为一个亲子沟通教练,我能给你的是
真实表达是通过自己的行动、情绪、感受、想法看到真相后,用陈述性语言向他人表达真相,直接面对自己,让自己成长,让他人成长的一种方式。
当我们看到自己长期的状态,也许有些父母有改变行为的想法,“管教”“教育”,其实是锻炼你的勇气,但很多人缺乏的是勇气。
其实,我们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我们,是我们长期听话懂事的成长经历逐渐形成的。
想要打破原有的固有模式,第一步就是跳出之前的“感觉”,打破“我想”的执念,重塑正确的生活模式。
比如阿云,一个小时候因为承受不了烦恼而努力的妈妈,被妈妈指责时觉得委屈甚至害怕,选择默默承受,不敢表达。她认为这会让她不开心。
渐渐地,她养成了隐忍、压抑、独立的性格。这种性格让她特别期待丈夫能理解她,感受她的需求,在成家之后能理解她。
但她又不想直接真实的表达出来,所以总是让老公猜。如果她老公猜错或者没猜错,她会投诉。她越是这样,越是想索取,越是索取,越是得不到。
结果她在家庭中的角色变成了迫害者,亲生丈夫回避,孩子却没有权力,没有选择,因为毕竟母子相连。
孩子进入青春期,内心的自我建构无法实现和谐有序的发展,孩子在母亲角色的配合下自然成为“受害者”。
只有阿云停止“苛求”,退出“迫害者”的角色,学会积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一点点打破旧模式。
本来觉得解决问题很尴尬,没用。在一次又一次坦诚地向老公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之后,老公越来越意识到真正的她,明白并懂得了如何去爱她。
原本以为要对孩子负责,时刻自律,处处教育的阿云,在一次又一次坦诚地向孩子表达了自己的焦虑和担心后,孩子越来越了解自己的真实自我,看到了妈妈的良苦用心。
真正的表达是一种看似简单却不简单的能力。它需要训练,它依赖于你对生活的感知和理解,需要你不断的练习来提高自己的水平。
当我们没有这样的能力时,我们需要找专业人士来手把手教你。就像现在,我在圈里指导家长,真的在教怎么一个字一个字的表达。
一般步骤如下:先陪父母看真相,然后让他们写下表情。我修改后,家长再排练一遍,觉得合格,再让家长正式表达。父母觉得我就跟教孩子说话一样,真的是用心良苦!
是因为真实的表达对人生的成长真的很重要!
加油,哇~如果你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什么,请关注我,顺手点一个赞,转发一个评论,谢谢你的慷慨!
1.《叛逆的孩子这样管 叛逆的孩子如何管教,你可以真实表达,但不能有要求》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叛逆的孩子这样管 叛逆的孩子如何管教,你可以真实表达,但不能有要求》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516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