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班固编撰第一部断代史以来,传统史书都是以中央王朝或某一政权为基础的,这也体现在地图绘制上。直到清末民初,杨守敬编纂出版的《历代地图》,只反映了中原王朝,没有包括边境地区的非汉族政权,虽然这些地区已经是清朝领土的一部分。本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多数中国历史学家都注意到并实际打破了旧的王朝制度,但如何建立新的制度却没有真正解决。

如何认识和确定历史上的中国及其疆域,是长期存在争议的问题之一。一种观点是把今天的中国领土当成历史上的中国领土。按照这种观点,今天中国的政权和民族的领土划分在历史上都是属于中国的,否则就不是中国。但最大的矛盾是,今天的中国领土比19世纪40年代以前的清朝减少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包括12000年前中原王朝行政管辖的地区。如果按照这个原理画地图,连清朝版图都画不出来。同样,历史上很多中原王朝的疆域都远远超出了今天的国界,必须限定在今天的国界之内,这些王朝的疆域是无法恢复的。这种观点也会引出一个奇怪的逻辑:汉唐时期中原王朝与朝鲜、越南的关系似乎都是“国际关系”,而忽略了这两个国家是当时中原王朝的官方行政区域这一历史事实。另一方面,在历史上,中国一些实际上独立于中原王朝的政治权力或自治地区,不得不被解释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好像中国的疆域自古以来就那么大,两三千年不变。

另一种观点认为历史上的中原王朝和传统史学家认可的区域政权在历史上被视为中国。为了证明今天中国的一些边疆地区在历史上是中国的一部分,我们只能寻找他们与中原王朝的“归属”关系,列为“历史证据”,无论是名义上的臣服,打着“朝贡”旗号的贸易,甚至是中原统治者或学者的一厢情愿的宣言。而且,为了突出“自古以来”,我们不得不求助于一些早已被证明不相信历史的“文献记载”。即便如此,也有找不到这种“证据”的地方,他们会觉得不合理,会生气。

这两种观点虽然侧重点和具体内容不同,但都没有摆脱中原王朝的影响,也不承认历史上中原以外的非汉政权的存在,以及其合理性和重要性,因此不符合中国历史的现实。

20世纪50年代末,当决定编纂一部反映包括边疆和非汉族政权在内的各族人民创造的中国历史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时,如何确定中国在历史上的范围成为不可回避的首要问题。如果写作品有一些选择和细节,画地图也没有什么歧义。

阿特拉斯最后确定的原则是:“十七世纪五十年代清朝统一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帝国主义入侵前的中国领土,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形成的范围。历史时期在这个范围内一直活跃的民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他们建立的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分。”还确定了:“某些政治权力在某些时期可能部分在此范围内,部分在此范围外,所以其政治中心要转移,中心要在范围内由中国政权处理,在范围外由周边国家处理。”(以《中国历史地图集》主编为例,见第一卷),这个范围以外的中原王朝疆域也保存完好。

按照这个原则,中国历史上各个民族建立的政权,无论是中原还是边疆,都得到了体现。不用说,即使在传统的“大一统”时期,中国也同时存在着各种政权,比如西汉的匈奴、东汉的鲜卑、唐朝的突厥、回鹘、吐蕃、渤海、南诏,明朝的伊犁、鞑靼、瓦吉。一些民族还没有确定他们的领土或政治区域,一些人还不能查阅。它们的位置和大致范围也在各个时期的总图中有所描绘,如西汉的鲜卑、五环、扶余、宿申、唐邑、法强,东汉的骑楼、卧居、高句丽,唐代的十味、葛罗禄、法强等。对于上述一级政权,其历史上稳定、有代表性或最大的领土也被选入地图。比如吐蕃以公元820年(唐元元十五年)为标准年,显示其疆域辽阔,北至天山,南至喜马拉雅山南麓,东至陇东和四川盆地西缘,西至帕米尔高原。同时也对中原王朝的疆域做了完整的描述,如西汉东至朝鲜半岛中部,南至越南南部的郡县;唐朝的管辖范围曾经向北到贝加尔湖,向西到咸海;元朝的凌北行省直达北冰洋,辽阳省东临鄂霍次克海。不受当今国界的限制。对于历史上曾经归属不明或不明确的区域,地图集没有采用边界图,而是用颜色表示,这要么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区域,要么是双方力量交叉的区域。在其他地区,虽然还没有建立地方政府(或者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地方政府),但都是由当地人自己管理,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属于中原或者其他政权。比如17世纪以前的台湾省,地图集也如实反映了。

细心的读者还会发现,地图册的每一卷、每一组都是以“时期”而不是朝代来划分的;所以“时期”之前的朝代名称只代表其起止时间,并不代表其疆域。只是为了适应读者的习惯,没有直接用AD年。

所以地图集在处理历史上中国的范围,以及这个范围内各种政治力量和民族的关系时,充分体现了各民族共同创造历史,为今天的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做出贡献的过程;它不仅显示了汉族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也确认了少数民族在拓展和巩固边疆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统一逐步扩大巩固、发展逐步深化、稳定逐步发展的基本趋势。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作品能如此圆满地解决这些问题。《图册》所确立的历史上的中国概念以及中原王朝、边疆政权、非汉族政权、地方政权和自治地区之间的关系原则,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民族史、中外关系史、中国历史行政区地理等都具有指导意义。

地图集的编制始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完成,20世纪80年代修订并正式出版。虽然是学者集体进行的科研项目,但不能不涉及政治立场、国家政策、国际关系,尤其是边界(包括历史时期)、民族等敏感问题。我们没有任何秘密,只要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应有的荣誉和利益,就是一个很平常很正常的行为,历史学家也不例外。问题是应该怎么做?这种荣誉和兴趣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在这里,我不想讨论太复杂的历史理论,也不想就政治与历史的关系或历史如何为政治服务等论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只想简化或集中在最根本的一点:作者在编图集时,应该如何表现或表达对祖国、民族、人民的热爱和忠诚?

地图集内部试用版(1975年以中国地图学会名义出版)有几个典型的例子:

地图集的编制有一个“标准年龄”,即一定时期内一定政权的疆域必须选择不太长的特定年份或几年,地图上的内容以当年或当时的实际情况为准。但在一些内书的全图中,每个边疆地区所画的疆域或行政区域往往不是同一年代的。最常用的方法是将曾经被一个政权占领的东南和西北地区集中在一张地图上,尽管不是同时占领,并将从未存在过的“最繁荣的地区”拼凑在一起。

本来根据地图集对历史中国的定义,中原王朝与边疆政权的边界就是中国的内部边界,与行政边界没有区别。但在实际治疗中,中原王朝的范围往往被扩大。特别是在长城存在的时期,绝对避免与长城的边界重叠。比如西汉和明朝的北界应该划在长城以北,以长城为界的史书中的明确记载应该忽略。

图集中色彩设计的原则是:历史上中国的要用深色,周边国家要用浅色。在中国内部,同样的政权使用同样的颜色。对内,自秦朝以来,台湾省岛就被涂上了和大陆上占领福建的政权一样的颜色。然而,直到明朝,无论是总规划还是分规划都没有表明在台湾省岛上设立行政区。

与修订后的出版物相比,不难发现这三个例子的变化:1)每幅总图本身都是按照同一标准年编制的,以显示当年的实际情况。一个时期可以由一幅以上的总图反映,但同一幅图严格按照同一时代绘制。2)以长城为界的时期或区段实际上是划定的,中原王朝与边疆政权、汉政权与非汉政权的界限完全是以史实为依据的。3)台湾省岛一直使用与周边国家不同且与中国一致的较深颜色,但从秦朝到明朝都不是与大陆同色,直到清朝才与大陆同色。

这些变化看起来很有逻辑,不是很复杂;但实际上涉及到一系列问题。以台湾省岛为例,人们“自古以来”就习惯于强调它是中国的领土。他们习惯了阿特拉斯的内画,但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只是没有考虑好。「自古以来」应该算在什么时候,「中国」是什么概念?相反,我们害怕任何正确的修正或改变,以免违背“爱国主义”或导致“政治问题”。还记得过去十年“文化大革命”的人,深感忧虑,不敢越界。其实关于台湾省岛的史实已经很清楚了。一方面,台湾省与大陆的人员交流、经济文化交流起步很早。另一方面,台湾省一直是地方民族自治,直到明末大陆海贼才确立了自己的政权。直到17世纪后期,清朝才在台湾省岛西部设立台湾政府,然后逐步将行政区域扩展到全岛。台湾省当地的族群(我们称之为高山族)发展并统治着这个岛屿,这个族群在未来加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她的历史当然是中国的历史,这个岛在历史上当然是中国的一部分。而且在台湾省归属清朝之前,外国没有主权,曾经占领台湾省一部分的外国侵略者都被中国人民赶走了。只要如实反映这段历史,就可以证明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也显示了台湾省人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反之,如果一定要把汉族或中原的政权视为属于中国,岂不是把它视为中国的唯一代表?

《地图集》的实事求是精神也体现在如何处理一些学术界意见不一的问题上。比如秦时襄县的位置,争论了几十年,或者认为大致在今天的中国广西,或者今天的越南;主编谭其祥同意前者,秦在《广西图册》中被绘。有人误以为这样做是因为受到当时中越友好关系的影响,所以在越南挑起两国争端后,建议用另一种理论把襄县拉到越南。谭先生认为学术观点不应受现实因素的影响;既然广西的理论是合理的,没有新的证据推翻它,就不应该改变。

当然,阿特拉斯在反映历史真相方面也并非无懈可击。比如有些地段的界线的绘制方法不一定有确切的史料依据,把历代的集米州县划作该朝代的行政区域是不现实的,有些建筑与标准年份不符。但是,这些大多是编辑主观努力无法改变的。比如集美洲县就很复杂,有的真的和正式的行政区划没什么区别,有的只是名义上的归属。但是由于现有的史料,几乎不可能一一区分。此外,还有一些理论上的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大陆的一些小区域,由当地民族自治,有的只接受汉族政权的名称,有的没有名称。他们属于什么样的政权,与周边政权的关系如何等等。如果这些研究取得进展,地图集可以改进。

历代的疆域、行政区域、民族分布都在不断变化,很少有长期不变的。因此,文献记载只关注某个时代或时期的情况,很难反映整个变化过程。从《韩曙地理志》开始,大多数国家通用志或某一时期的专门志都有一个截止期,即以某一年或若干年的编制为准。但实际上,由于原始资料不全、作者判断不当等原因,这种截止期限往往并不严格,有时只是几个不同年份的混合。自汉代以来,杨守敬的《历代地图》各卷都是根据各史的地理志(或补志)绘制的,所以这个缺点也是存在的。

领土和行政区域的变化并没有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如果我们更多地关注不同朝代或政权之间的变化,我们对同一朝代或政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关注太少,甚至一些专家也不例外。说到秦郡,我们就坚持《史记》所载的36郡的初始制度。说到汉县,好像已经列入《汉地理》200年了。谈到唐朝的疆域,我们不仅会结合不同时代所管辖的最大面积,也绝不会提到它存在了多久。至于历史疆域、政治区域、民族、地名的使用,同一个地方用同一个名字,不同地方用同一个名字,前后混淆的情况比较常见。

正因为如此,地图集实行严格的分界点,每个画组确定标准年龄,规定“每个时期都要尽可能按照同一时代的政治边界和政治区建制来画,至少同一政权直接管辖的地区不允许不同年龄的建制”。特别是对总图中未按同年代拼接的错误进行修改修正后,严格按照历史上的某个年代恢复了总图和图集子图所示的情况和构造。就科学而言,地图集确实已经超越了以前类似的地图或地图集。由于现有的《地理志》或《补充志》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编辑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对每个行政区的编制单位进行了逐一的编制和修订。还尽可能解释了一些不符合标准年龄但无法收回的单位。例如《西汉冀州刺史计押二书》:据钱大昕《后郭考·南曲》...七郡在元朝第二年应该不属于广平国和乐祥国...六郡在元朝第二年应该不属于都城。但元初无法考其所属县,顾仍按《地理志》画之。

然而,这种方法产生了新的问题。历史上,疆域的扩张与收缩,行政区划的转换,行政公署的迁移,地名的变更,随时都在发生。每个地图组的范围从几十年到两三百年,只有一个时代的地图。所以如果不是当年的变动或者现有的单位和地名,是不可能在地图上找到的,必然会让很多读者失望。领土上的一些重要事件不太可能反映在地图上,因为它们发生在标准年龄之外。特别是上一个标准时代之后,下一个标准时代之前消失的变化,在地图上是找不到的。比如明永乐五年(1407年),越南的政治部现在辖十七州四十七州一百五十七县,宣德二年(1427年)废除。但由于此事介于上一个标年(1330年,元至舜)与下一个标年(1433年,明朝宣德八年)之间,故不能在图集中见到。

更大的矛盾是,由于历史原因,地图集一般只能选择取自官方《地理志》或《补充志》的年份作为标准年份。但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这几年并不一定具有代表性,更难以反映那一时期重大政治、经济、军事事件的影响。而且,“地理”往往包含一个朝代最繁华的疆域。选择这些年编制的版图,必然会给大多数读者一种错觉,以为自己永远强大而辽阔,不了解历史上也存在的另一面。以东汉为例,图集与续汉《郡志》的截止界限一致,以永和五年(140年)为标准年。从总体布局来看,东汉疆域与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疆域相近。但实际上,那年西北有战事,西河、尚军、朔方三郡迁入;次年,安定、北地二县又向内迁;位于东汉西域的长沙府也是间歇性的,远不如早期稳定。以唐朝为例,虽然总图已增至三张(总章为二年,669;开元二十九年,741;元和十五年(820),大致表现了唐朝疆域由盛转衰的变化;但分幅图基本上是以盛唐开元二十九年为基准,所以安史之乱后150年来的政治区划变化无法反映。

当然,用一张静态的平面地图是不可能完全反映出领地行政区域的动态发展变化的,只能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片段。但在坚持标准年龄原则的同时,还是可以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弥补静态的不足,减少编制的可能性与使用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一种方式是加一些总纲,比如西汉前期,东汉后期,元初(蒙古),清初。有的只需要画出变化最大的部分,不一定包括整个版图。二是补充一些插图,比如西汉初期的诸侯国,明初的交趾布使部。三是增加必要的取景组,比如恢复文革时期不合理删除的唐大中时期(847-859),东晋十六国、南朝宋七良、北朝东西魏、北齐北周、五代十国的详图。第四,增加解释行政区划取消、行政机构迁移、地名变更等情况的表格或说明。,并索引地图中没有的地名。在不影响绘图主体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绘图中添加一些内容。修订地图集时采用了上述方法中的一种或两种;第三项是由于未落实条件;第四项似乎不难做到;因此,阿特拉斯系统的进一步改进是可以预期的。

本文来源于《阅读》,1995年第5期。

我们一起阅读和赞美的罕见作品

1.《中国历史地图集 葛剑雄谈《中国历史地图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国历史地图集 葛剑雄谈《中国历史地图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580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