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这次高调叫卖,潘石屹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房地产新闻上了。
前几天SOHO中国开了一个楼盘促销会,回归主营业务。价值78亿元的写字楼被潘石屹搁置销售,涉及北京上海13个项目,几乎是SOHO中国的全部资产。
潘石屹曾是中国最知名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并以其爆炸性的SOHO产品在北京和上海出名。但从2002年开始,SOHO中国走上了一条与主流房企完全相反的路线,规模和利润逐年下滑,完全错过了行业第一阵营。
和潘石屹的出售一样,和潘石屹一起指出国家的“万通六君子”大多消失在房地产行业。比如冯仑退出万通发射卫星,王功权转向青浦旅游,王启富进入体育领域,刘军开始了“高投入农业”的老本行。只有易小笛还在坚持,只是日子比较难熬。
从地产圈求雨到逐渐退赛,比理论和思维更强的六君子错过了地产扩张的高峰期,迪散街。
有人评论说,房地产是靠努力生产出来的。依靠包装理念,偏离房地产开发主渠道的房企,效果并不好。
01
近日,房地产企业发布了10月份的销售数据。“金九银十”加上降价促销,大多数房企的销售情况普遍不错,但景瑞是个例外。
今年10月,景瑞实现合同销售额21.75亿元,同比下降32.07%;前10个月,合同销售额达到175.3亿元,仅占全年270亿元销售目标的64.93%。
按照这个计算,今年最后两个月,景瑞还需要完成94.7亿元的销售额才能实现年度目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难。
然而,与低迷的销售相比,景瑞的“定制地产”概念在业内引起了一些噪音。
对于这个新术语,景瑞定义如下:
“客户价值设计,即从客户的真实需求出发,提升以“客户洞察”和“卓越产品实力”为核心的价值设计能力,创造和输出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定制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和参与性。"
在景瑞控股联合董事长严昊看来,做大是追求企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但绝对不是唯一途径。
他的理由是今天中国城市化率只有10%,核心一二线城市城市化率已经超过70%。现有资产的管理和轻资产强运营的商业模式可能会加快。
经过“对行业三大痛点的深入思考”,严昊得出结论:房屋定制是企业发展的出路、价值和溢价。
自2015年以来,景瑞控股先后搭建了何复资本、优悦资产管理、子曰公寓、凯瑞办公室四大平台,进入了长租公寓、写字楼物业、金融等领域,并开始了以“轻资产、精细化、重运营”为方向的自称转型。
但在转型过程中,景瑞完美错过了这轮房地产牛市。
从行业来看,过去与景瑞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美的地产和凯撒,抓住了近几年规模扩张的机遇,顺利从第四梯队上升到第三梯队甚至第二梯队,而景瑞还在200亿左右徘徊。
2015年,美的地产、凯撒和景瑞的销售额分别为111亿元、93亿元和86.95亿元。截至2018年,美的地产和凯撒分别实现销售额790亿元和700.6亿元,而景瑞仅实现销售额252.36亿元。
从过去的表现来看,景瑞似乎正在如火如荼的“转型”,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迎来业绩的快速增长。
2016年至2018年,景瑞收入分别为150.51亿元、156.68亿元和112.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5.17%、4.10%和-28.08%。增长率逐年下降,2018年甚至下降了近30%。
今年上半年,景瑞控股实现收入21.86亿元,同比小幅增长1.03%。其中,占收入76.3%的物业销售实现收入16.68亿元,同比下降6.4%。
关于销售收入的下降,景瑞解释说:“项目开发预计在下半年交付,这导致开发物业交付的项目和交付的建筑面积减少”。然而,到目前为止,下半年,景瑞的销售数据并没有改善。
景瑞曾经说过,定制开发更受客户青睐,可以带来显著的销售溢价。然而,从利润指标来看,在大力推广“定制地产”后,景瑞的盈利能力不如以前。
2014年,景瑞的毛利率仍为18.29%。转型后毛利率在2015年和2016年分别下降到3.01%和4.05%,最近两年才回升到20%左右。2017年和2018年的毛利率分别为16.07%和22.61%。
今年上半年,景瑞控股实现毛利5.7亿元,同比下降3.7%;毛利率25.93%,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归属于母亲的净利润为2.8亿元,同比仅增长3.85%。
对景瑞来说,当房地产行业陷入“弱增长”的怪圈时,它更被迫通过“定制地产”这个角落超车。
从融资成本上升来看,资本市场并不看好。自2019年以来,景瑞频繁发行高利率债券,以“借新还旧”,最高利率达到13%。
02
景瑞的战略路径与传统开发商追求标准化批量项目截然不同。
比如碧桂园,就是一个会达到终极标准化的房地产企业。
2010年以来,碧桂园在项目策划、产品设计、建筑工程、后期装修等一整套模式中进行了标准化的流程改造,不断缩短开发周期,加快周转速度,为业绩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碧桂园集团总设计师黄玉玲说:“你相信这么大的公司,材料仓库里只有30多块瓷砖,常用的也就四五种?”。
另一家巨头恒大也在征地、设计、招投标、配送、销售等环节采取了统一规范的管理运营模式,在规模化发展过程中确立了强大的竞争力。
许家印曾说:“我们认为,产品线越少,标准化程度越高,集中采购招标的现实意义越大,才能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
那么,如果定制地产是房企转型的康庄大道,为什么其他房企不纷纷效仿呢?
房地产本质上还是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产业化的本质是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基础是标准化,标准化是房企竞争的高级阶段。
从销售业绩来看,业绩优秀的知名房企都在实施标准化产品线:基于金茂、蓝光等标准化体系的黑马,销售排名都是三级跳跃;即使是绿城、星河湾这些高端的、追求差异化的,也有设计标准和评分标准;据统计,目前100强房地产企业95%以上都在做产品标准化,平均每个房地产企业3.7条产品线。
与传统的房地产开发不同,“一房一图”,定制就是“一房一图,甚至一房一图”,整个R&D,生产、供应链、交付都必然要面临所有的升级甚至改造。如此复杂,即使恒大和碧桂园也未必打得好,这对景瑞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虽然定制化战略在其他行业有很多成功人士,但在房地产行业,定制化房地产至今还是“无人区”,真正专注于定制化的房地产企业很少,没有真正成功的人。
结论
自2012年万科转型城市配套服务商以来,中国房地产行业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转型浪潮。
但作为房企转型的标杆,万科的转型至今几乎不成功。规模方面,主营业务房地产开发销售被拖累,万科失去第一;财务上,万科为了发展新业务,扩大了融资规模,提高了财务成本,从而减少了空利润。
今年3月,万科总裁兼CEO朱九生直言“没有大企业好转型”。于亮还表示,“基础盘”将是2019年最重要的词汇,要先稳固基础。
时间和实践证明,龙头房企转型依然艰难,小户型房企在市场洪流中的优势更加艰难。
毕竟房地产的核心竞争力是发展。只有发展到足够的规模,才能在征地融资中提供足够的安全边际,有足够的谈判筹码,被收购、兼并或倒闭的几乎都是中小房企。
一定的发展规模是基础,想要长寿长寿长寿,需要有足够的运营能力。无论房地产行业进入什么时代,“开发+运营”的能力永远是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近几年来,房地产龙头企业万科、中海、保利在保证主营房地产业务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相关多元化,写字楼运营和商业地产都在为未来十年做准备。
这就是“地产+”的逻辑,即在立足发展的同时,在发展之上做好运营。就像融创强调地产+和万科专注主业一样,在寻求多元化发展时,房企在自身实力的基础上进行升级,盲目的分流只会成为“断案”。
没有房间和矩阵
1.《万通六君子 “万通六君子”为何都偏离了地产主航道》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万通六君子 “万通六君子”为何都偏离了地产主航道》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606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