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永明,新疆龟兹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写作
古秋寺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的第一站。也是中华文明对外开放的门户,是古代丝绸之路文明双向交流的重要枢纽。被誉为“中国佛教文化的摇篮”。佛教作为古丘奇地区的主流宗教,在这个地区已经流行了1000多年。
基齐尔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基齐尔乡,天山南麓,从岭以东,在巴米扬石窟和阿富汗敦煌石窟之间。现存石窟349处,壁画近万平方米,少量彩绘泥塑,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它展示了3至9世纪龟兹地区佛教艺术的卓越创造和高成就,是西域现存最早、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洞穴类型最全、影响最广的佛教洞穴寺庙遗存。它以其独特的洞穴形态和壁画风格,清晰地揭示了佛教东传西域的历史轨迹,以及在传播过程中形成的本土化过程,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晶。它从不同方面展示了这一时期龟兹佛教文化的产生、发展、繁荣和衰落,也为特定历史进程、文化传统、宗教艺术、民俗、音乐和舞蹈的发展演变提供了丰富的证据。尤其是壁画的独创性和多样性成为龟兹艺术的突出成就之一,具有突出的历史和审美普遍价值。它们对河西、陇右、中原、新疆以东的中亚地区的佛教石窟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世界上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基齐尔石窟西区外景
1961年3月,基齐尔石窟被国务院宣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基齐尔石窟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走廊路网”的重要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使得这座承载世界文明、在佛教传播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的千年古刹展现在世人面前。这里我们介绍一下基齐尔石窟的佛教思想、建筑、雕塑、绘画、乐舞、服饰和民俗。
8号洞主房间的前墙在飞
八号洞主室顶部的菱形故事画
佛教思想
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大力弘扬以摩羯座为中心的佛教,范围远至巴基斯坦和中亚。公元100年左右,佛教从印度传入龟兹地区,公元3-4世纪在龟兹地区非常流行,开窟建庙活动频繁。基齐尔石窟的遗迹是龟兹佛教的历史见证,展示了丝绸之路上的宗教交流导致的起源于印度的佛教洞穴寺庙在西域的传播。基齐尔石窟反映了小乘佛教的思想,说一切都有自己的“只有礼和佛的解释”。这个学派的基本教义是“现实三代”、“法体不变”。注意通过四生修行进入涅槃境界。此外,石窟壁画还反映了法藏部和大乘佛教的思想。
第38洞后隧道涅槃
大乘佛教的激荡是基齐尔石窟壁画的显著特征。基齐尔石窟的壁画充满了对佛陀的赞美和赞美,如向六位当代异端哲学家投降,表达了火与水交替的神灵形象。石窟里也能找到大乘佛教的痕迹,尤其是更神奇的千佛景象,证明了大乘思想在古代龟兹的传播。
14洞主室顶部,王大光明源于道心
石窟建筑
基齐尔石窟包括中央柱式石窟、大象石窟、方形石窟、僧舍石窟、壁龛、异形石窟和由上述洞穴类型组合而成的各种洞穴组合。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中柱洞和大象洞。
八号洞洞形中柱洞
中央型“龟兹洞”是基齐尔石窟造型上最大的特色和创新,代表了包括8号洞、17号洞和38号洞在内的60多个洞窟。这种洞穴是雕刻在石窟中心的方形柱子,象征着佛塔,主体前部有一个壁龛,内置一尊佛像。柱前主房空大,顶部为纵券式。大部分前室或前廊已经坍塌消失。柱子的另外三面在外墙和礼佛之间形成一条右手街。
这类石窟起源于印度以塔为中心的“智体石窟”。印度最早的塔寺石窟诞生于公元前2世纪,塔寺石窟的礼拜核心是宝塔。马蹄形宝塔寺洞内,洞后放置一座壶形宝塔。信徒们礼拜时需要穿过长长的通道,顺时针向右绕塔巡视。
一方面,龟兹人保留了原有的特点,即以佛塔为礼拜中心;另一方面,结合基齐尔当地砂岩的结构特点、中亚游牧民族的丧葬习俗和日益上升的拜佛地位,在中心柱上开设龛位,安放佛像,使其具有佛塔和拜佛的双重功能,使中心塔与洞顶相连,起到支撑作用;与此同时,区分了洞穴的前室和后室,形成了中央柱式石窟,又称“龟兹洞”。这类石窟向东传播,对河西地区敦煌石窟、中原地区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的早期石窟形制产生了显著影响。
大象洞也是祭祀用的洞穴。一般没有前腔,只有主腔、后腔和中柱。基齐尔大象洞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洞穴。以47窟为代表的六个石窟,都是用大型立佛建造的,都有10多米长,被称为“大象石窟”。这种挖大象洞、洞内塑佛的传统,对新疆东部石窟的挖掘影响很大,甚至可能影响到阿富汗等从岭以西地区。
雕像
石窟是佛教艺术的综合体,由石窟建筑、雕塑和壁画组成。基齐尔石窟雕塑主要以彩绘泥塑、木雕、石雕的形式表现佛、菩萨、天、人等佛教内容,并与石窟建筑、壁画相结合,营造出干净肃穆的宗教氛围。在艺术表现形式和风格上,以地方和中原艺术为基础,结合犍陀罗、笈多和萨珊波斯艺术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龟兹雕塑艺术风格,对我国河西地区和中原地区的佛教造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窑洞出土的泥塑彩绘佛头1
由于多种历史因素,龟兹石窟包括基齐尔石窟在内,现存的雕塑很少,主要是彩绘泥塑和少量木雕。比如彩绘泥塑、人脸雕像、木雕艺伎、木雕佛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考古学家先后在基齐尔石窟寺发现了一些残破的泥塑。在基齐尔石窟新一号洞右洞的外侧壁上,发现了一幅头部受损、躯干幸存的涅槃画像,并在196洞后屋的前龛中发现了一尊石蕊雕像。
77号洞后屋右过道的泥塑画菩萨头像
新洞1后屋前墙泥塑涅槃佛像
壁画艺术
基齐尔石窟作为中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大型佛教洞窟遗址,其壁画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路径基于两大因素:一是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第二,以包容的态度包容和融合外来文化。基齐尔石窟壁画受犍陀罗、扎图洛、古普塔佛教艺术和波斯文化的影响。同时,中原文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118洞主房是乐天人
龟兹提供商在8号洞右侧隧道的外墙上
在早期基齐尔壁画中,人物有明显的西方印记,尤其是犍陀罗佛教造像艺术的影响;公元5世纪人物造型风格与印度土罗艺术相似;6、7世纪壁画人体造型曲线即“三弯”的增强,显示了印度古普塔佛教艺术风格的影响;还有汉代以来中原地区流行的不同装饰图案,以及波斯萨珊王朝流行的接合珠装饰图案。这些外部影响客观上反映了以佛教艺术为载体,丝绸之路上的各种画风在龟兹地区交汇融合,创造了独特的龟兹艺术模式,极大地影响了新疆东部、河西、中原地区佛教艺术的发展。
金刚力士在175号洞穴的主房间
第17洞主房间顶部菱形本森的故事画
114洞主室顶部菱形本生灯故事画
在17号洞穴主房间的顶部,一只燃烧着的细胳膊在带路
27号洞穴主房间的前墙听到了自然和人类的法则
龟兹音乐舞蹈艺术
众多的乐舞意象构成了基齐尔石窟壁画的独特魅力,尤其是华丽的庙堂伎乐画,其中神站在天坛椽子之间,乐舞颂佛。壁画反映了丰富多样的乐器,汇集了来自印度、中亚、西亚、中原、龟兹的乐器。
基齐尔石窟壁画中出现的乐器系统包括弦乐器、空气乐器和打击乐器。弦乐器有弓、竖琴、五弦琵琶、曲琵琶、阮弦、曲阮弦、里拉。打击乐器有长鼓、窄鼓、腰鼓、发鼓、达拉鼓、钟、钹;有笛子,横吹,笛子,发卡,贝壳。寂静的石窟壁画奏响了丝绸之路音乐的壮丽篇章。壁画中也充满了精彩的舞蹈,这在因果报应故事、佛教故事、天坛中都经常见到。
在38洞主室的左侧墙上,天坛是用来表演艺伎的
77号洞左永路顶上的舞帛
基齐尔石窟中的舞蹈和乐器,如七酷、羌笛、横吹、琵琶等。,随着丝绸之路的艺术交流向东传播到中原,不仅一时流行,而且被纳入宫廷雅乐,成为正统音乐。中原和汉代的乐舞也随着佛教艺术回归西域,基齐尔石窟的乐舞形象得到了中原文献记载的东西方乐舞文化交流的印证,见证了乐舞艺术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和互动。
龟兹民俗与服饰
基齐尔石窟壁画中绘制了许多反映当时龟兹人生产生活的场景,如犁地、牛耕、制陶、驮驴驮骆驼,以及许多穿着龟兹服装的食客和普通劳动者的形象,使我们对古代龟兹社会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38号洞穴主房间的顶部,一只燃烧着的瘦胳膊在带路
龟兹供养者在189洞正房前墙
考古发现,龟兹早期居民已经开始用石制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在出土的石制品中,还发现了一个石纺车,这无疑揭示了龟兹纺织业的诞生。汉朝的时候,匈奴曾经很强大,曾经占领过龟兹。汉代与西域的关系一直是密切而友好的,龟兹“乐汉服制”就是证明。这一时期的龟兹服饰虽然受到中原汉族的影响,但始终以当地民族服饰形式为主。
171号洞穴后通道的右侧墙喜欢做一个干瘪的女人和她的家人
结束语
基齐尔石窟作为丝绸之路承载世界文明、多元文化融合和佛教传播的不可替代的历史范例,历经数千年。虽然它充满了苍桑和斑驳,但其跨民族和跨文化的包容性和兼收并蓄的多元化创作仍然值得成为造福人类文明和发展文化艺术的摇篮。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继承和发扬这一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伟大事业。
新书推荐
中国石窟艺术——基齐尔
定价:320.00元
出版日期:2019年1月
基齐尔石窟,又名基齐尔千佛洞或黑塞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基齐尔镇东南7公里的明五台山悬崖上。它是中国最早发掘的大型洞穴群,地理位置最西端。公元3世纪出土,公元8-9世纪逐渐停建,持续时间在世界各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基齐尔石窟有4个,官方编号的石窟有236个,保存了1万多平方米的壁画,是古代龟兹国的文化遗存。这本书收录了近200幅基齐尔石窟的精美图片。它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艺术背景让人驻足良久,让人深思。
关注我们
1.《克孜尔千佛洞 丝绸之路上的克孜尔石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克孜尔千佛洞 丝绸之路上的克孜尔石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668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