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以市场闻名。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有7.5万个商业摊位,21万多名员工,26大类180万个单品。83个国家和地区在市场设立了进口商品展馆,“买全球货卖全球货”的格局初步形成。已经假设在义乌市场,每个摊位停3分钟,按照每天8小时轮班,需要一年多才能完成。《浙中新报》植根于商场义乌,坚持“谈生意”的理念,以“生意”、“人”、“情”为中心,力求在“谈生意”上有新的建树。
紧跟市场脉搏,做好商业报道
商人是义乌的“主人”,商业是义乌的“主人”。作为一家进驻义乌的浙中新报,只有通过报道义乌、中国、世界的“重大事件”,让“大师”了解市场,从中获得灵感,获得“利润”,才能让“大师”满意,才能让“大师”喜欢上浙中新报,才能让浙中新报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可以说,做好商业报道不仅是使命,也是《浙中新报》的立身之本。
为此,浙中新报不断大量报道商务,为义乌商人提供市场信息,掌握市场状况。先后设立了“义乌指数”、“走向市场”等专版。从解读义乌市场与世界的相关性入手,通过解读独具特色的“义乌指数”,报道义乌与世界接轨的事件,直接抨击小商品市场,推广新外贸政策等。,义乌商家可以了解行业现状和运营趋势,从而更有效地捕捉商机,调整策略。
为此,《浙中新报》不断大量报道“商业”,给义乌商人一个“明眼”——看清楚、看清楚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2017年春节过后,网上流传着一篇以“全球最大商品市场两年内关闭8000家”为主题的文章。利用曲解的数据和相关分析,本文认为义乌市场已经被大大削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轩然大波。针对这一诋毁义乌市场的不负责任的谣言,浙中新报审时度势,适时推出了“义乌市场变与不变”系列报道。“义乌商家:我要看新《客》文”“增加附加值,让创新煽动小商品”等报道,通过摆数据、讲事实,客观反映义乌市场近几年依靠进出口联动、品牌连锁拓展等举措,实现了义乌市场群体的经营主体总数、业务占用率、市场成交率的持续增长。与此同时,有报道显示,许多市场运营商成立了专业的R&D团队,并不断推出新产品。很多原本参与低端竞争的产品,已经成为引领相关行业潮流的佼佼者。特别是在通过“电商换市场”推动市场战略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商家从供应国内外网络运营商转向自己开网店,甚至朝着专业电商平台的研发迈出坚实的步伐。根据2016年全国跨境电商创业25个县名单,义乌排名第一。义乌市场7万多商户一直走在“互联网+”的前列。这一系列的报道,让义乌市场不好的谣言得以破除,让义乌的商家看到真相,看到希望,帮助义乌的商家立足义乌市场的稳定发展。这也充分体现了浙中新报作为扎根义乌的主流媒体的责任。
为此,《浙中新报》不断大量报道“商业”,给义乌商人“好策略”。2017年下半年,纺织品、纸制品、染料、钢材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原材料涨价严重挤压了小商品的利润空,让很多商家家庭苦不堪言。为此,浙中新报适时推出“破局——直击原材料涨价”系列报道。“熬过淡季,苦过旺季”,“洛阳纸“贵”,这一次与文学无关”,“有了硬件订单,商家就没有“金”可赚”,“有一种货,她已经备足了三室”,“想拿瓷器干活,还需要金刚钻”,“你怎么能不在“涨价潮”中“洗白”?这些报告提供了第一手市场趋势,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和寻找解决方案的想法。报告一经发布,市场反响热烈,不少经营者和市场管理者认为,这组报告有效地增加了市场经营者应对涨价困境的信心,为市场的良好运行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关注市场主体,做好商业“人”的报道
“人为的事情会发生”。商业“事”都是商人做的。只有报道活着的商人,“谈生意”才会有“题材”。义乌的“臣民”是神奇的商人。他们是“无中生有”、“化石为金”,每天都在写传奇。围绕小商品做出大文章的草根创业者,是书写这个发展传奇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所作所为,构成了《浙中新报》报道中引起人心的“一”,可以给当地商人和外商“捐款”、“互助”。自2009年起,浙中新报设立“草根商道”专栏,2017年设立专版,不遗余力关注义乌市场经营者,传递义乌市场的好声音。
《草根商道》栏目和专版中出现过的很多人,都是义乌市场的普通业户。其中不仅有充满激情、想到义乌创业梦想的国外建设者,还有创意的义乌“二代创业”、“二代创造”。讲述他们创造财富的故事,不仅是对他们创业精神的赞美和鼓励,也是义乌作为一个创造无数的城市的生动写照。《谁说汉服是戏服,敢称其为变潮戏服》一文讲述了来自云南的郑和表妹在义乌湟源服装市场开汉服店的故事。六年来,姐妹俩从义乌起家,在六个城市从一家店铺发展成为拥有连锁品牌的实体店,掀起了汉服的时尚潮流。文章《三个“90后”和团队《漫漫长路》讲述了三个“90后”创业的故事。他们把“黑技术”引入义乌,坚持不懈地开拓市场。看完报道,页面上出现了三个愿意吃苦,勇于奋斗的年轻人的形象。
“草根经商之道”重在商人的经商之道。对于每一个去“草根创业之路”专栏或专版的创业者,记者都会重点探索自己的创业之路,供市场上其他创业者参考。义乌市兴宝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专业从事雨伞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她家生产的中国梦系列雨伞远销俄罗斯、法国、意大利、葡萄牙等国家和地区。公司每天更新产品,根据各国流行趋势设计产品。她的经营理念是“在变革中寻求创新和进步”。“恒鼎织带”负责人张爱芳多年来一直向客户承诺,每条织带的平均重量为2.1克,从未食言。和她一起工作过的顾客都信任她。她的经营理念就是两个字——诚信。阎正内衣公司的负责人刘正彦知道,“利用他人”是大多数顾客的通病。所以她从不暴露客户的“小伎俩”,因为她知道,大部分获得暂时优势的客户都会继续利用,离退单补货不远了。她的经营理念是“亏是福”。
截至2017年底,浙中新报“草根商道”专栏已发表报道400余篇。每一篇报道都是草根创业的正能量故事;每一篇报道都充满了义乌市场经营者的智慧。
浙江省新报因商而存,因商而辉煌。
加强市场服务,做好企业“爱”报告
商业“情感”报告中的“情感”是指人情、感情和温暖。近年来,浙中新报围绕义乌市场,搭建各种平台,以诚信服务促进融合,以深度融合促进发展,不仅提高了与用户的附着力,赢得了声誉,也为其进一步发展聚集了更多的用户,开辟了更广阔的空空间。
温暖来自善良。
来料加工是源自义乌小商品经济的特色产业。对于企业和业户来说,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节约大量生产成本;对于加工商来说,有一双大手,他们可以在家里找点事做,挣钱;对于社会来说,使用这个“无烟工厂”生产的产品可以减少大量的能源消耗。同时,来料加工业务有效促进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有效解决了这些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成为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有力助推器,形成了市场反哺农村建设、农村支持市场发展的局面。自2010年以来,浙中新报推出了一系列活动,如来料加工培训班、来料加工扶贫计划等。,不仅为市场经营者和来料加工经纪人搭建了信息交流平台,还帮助一些中小经纪人不断成长和发展。
在此基础上,2016年8月,浙江-中国新报联合义乌来料加工联合会,推出升级版大型公益扶贫活动——“来料加工,公益扶贫里程”。革命老区山东临沂是事件的第一站,12位义乌商家和市场经营者送来了1000多万元的加工费。
2017年4月26日,“来料加工,千里扶贫”活动进入河南省洛阳市,与洛阳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7-2020年,为洛阳贫困山区人民提供不低于26亿元人民币的来料加工,帮助他们实现家庭就业,帮助当地人民脱贫。在浙江鲍忠、义乌来料加工联合会的带动下,洛阳站的活动如火如荼:2017年5月18日,洛阳县市150余名来料加工经纪人及相关政府领导齐聚义乌,参加“义乌-洛阳来料加工+移动电子商务培训班”,系统学习来料加工接单技巧、注意事项、电子商务知识等。,提高承接来料加工的综合能力。5月20日,义乌洛阳对接会成功举行,现场达成意向订单5亿元。6月29日,河南省宜川县县长李俊、栾川县县长王明郎分别率队赴义乌考察来料加工行业,并出席了来料加工精密援助项目签约仪式。两地的县长向义乌商家抛出了很多投资政策,比如开通直达货运物流、补贴资金等。很多义乌商家承诺当场给两地发账单,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经过两次牵线搭桥会议,上述企业预计将发出数千万份来料加工订单,解决两地500-600名劳动者的就业问题。截至2017年底,义乌已经向洛阳县市下达了超过10亿元的加工订单。浙江新报在此次活动中的责任和担当得到了义乌市加工材料联合会和河南省各县市领导的高度评价,称其为参与精准扶贫的媒体样本。
温暖来自善意的提醒。
早在2007年,浙中新报就开设了“市场反欺诈在线”栏目,这是义乌市场商家防范外贸合同欺诈的主要阵地。不少市场商家通过本专栏挽回了经济损失,增强了防范欺诈意识,震惊了少数恶意欺诈公司。这几年来,浙中新报在市场上发布了200多份反诈骗举报,通过举报和与警方合作,为商户挽回了近亿元的经济损失。为此,《中国新闻出版报》仍在头版,以“义乌媒体制止数十起涉嫌诈骗案件,商家避免损失1亿多元”为题进行报道。
在此基础上,义乌警方以信息化为手段,以社会化为支撑,以专业化为保障,以市场为切入点,推出了义乌国际贸易经济案件综合服务预警平台。此后,浙中新报加强了与平台的信息交流,每周都开设专栏发布平台发布的“可疑外贸公司”,并与警方和市场运营者共同打造市场反欺诈“防火墙”。
商业“人”和商业“物”继续,浙中新报商业“情”报道继续,试图服务各地“人”,温暖大众。来源:媒体评论
1.《浙中新报 浙中新报:在“商”就要在“言商”上有新作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浙中新报 浙中新报:在“商”就要在“言商”上有新作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728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