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锯拉大锯,奶奶在门前唱大戏……”“小老鼠上了灯台,却偷油吃不了……”充满亲情与期待的儿歌,承载民族文化的儿歌,儿歌的美好回忆突然涌上心头!

说起儿歌,我们并不陌生。据考,自尧舜以来,中国就有童谣,即《列子·仲尼》中记载的“不能使我蒸民。不知道,顺帝是”。这是中国古典文献中记载最早的一首童谣,通过儿童的口来唱出姚的道德管理。其中,《诗经·周松·司文》中有一句话叫“立我以蒸民,不打匪”。中国古代不叫儿歌,叫童谣,童谣,听话的歌,儿童语言。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童谣往往被视为舆论工具,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或宣扬迷信。因此,古代童谣往往带有浓厚的政治和迷信色彩。比如秦始皇时期,有《阿方阿吴芳黄》。又如王子今先生在《论汉代的童谣》一文中指出:“汉代的童谣承担了社会批判的功能,作为一种政治预言的形式,也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明代对儿歌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中国第一张儿歌专辑《弹儿歌》,由吕坤亲自收藏,共有46首民间童谣。到了清代,儿歌的收集和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出现了《天籁集》、《广天籁集》等儿歌选本。其中,《天籁集》的编辑郑称儿歌为“天地妙文”,可见人们对儿歌价值的认识有了一定的进步。20世纪初,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发展,儿童歌曲的收集和研究也迎来了新的高潮。特别是1900年,美国传教士艾萨克·泰勒·海德兰主要从中国收集了150首儿歌,出版了《中国母鹅韵》。书中每首儿歌的中文版和英文版并列,每首儿歌旁边都有一两张照片。这本书收录了很多至今仍广为人知的儿歌和童谣,如《大拇指哥、大拇指哥、钟鼓楼、护国寺、小妞妞、爱听戏》、《水牛,先出来,再出来……》。这本书反映了中国古代民间儿歌发展的繁荣,对老北京儿歌和民俗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儿歌”一词是五四运动后在中国正式使用的。1918年,在蔡元培等人的倡导下,北大创办了《歌谣周刊》。五四运动后,“儿歌”一词被广泛使用,并一直沿用至今。现代意义上的儿歌包括民间童谣和作家创作的儿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8年,在新民歌运动的推动下,古代儿歌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比如1962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古代儿歌信息》一书,这是我国第一次系统整理古代儿歌。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儿歌逐渐从民间文学发展成为儿童文学的重要风格之一。它们不仅容易学习、记忆、歌唱和玩耍,而且容易适应,成为婴幼儿最受欢迎和接受的文学形式。从多个角度审视儿歌,无论是传世的民间儿歌还是现当代作家创作的儿歌,都蕴含着知识、娱乐、教育、审美等多重价值,为儿童教育提供了生动有趣的养料。儿歌有很多特别的风格:在充满童趣的游戏歌曲中,我们体验游戏的精神:如《失落的手帕》、《拍手歌》、《黑猫警长》等;在谜语、倒装句、绕口令、数数歌曲等有趣的儿歌中,我们感受到儿歌的活泼好胜精神。儿歌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民俗风情,让我们陶冶情操,感受民族文化魅力的儿歌,如《墨梅墨香》、《数蛤蟆》、《大拇指》、《桃花》;善良、关心、同情、宽容、自立等美好美德和丰富情感的儿歌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如《米》、《成排坐着》、《手洗歌》、《我唱歌骑马》等。儿歌的语言简洁、生动、准确、简洁,体现了母语的精髓,闪耀着母语的精神,承载着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孩子最好的精神营养和安慰,是孩子感受和亲近母语的最早模式,是孩子学习生活、认识自然和社会、爱家庭、爱国家的最好方式。小儿歌丰富多彩,全世界都是。一首小小的儿歌,一首习之,可以传遍所有的孩子。习之作为一个孩子可以被终身认可。

总之,儿歌是孩子生命的“善良”。特别是在当今的娱乐时代,如波兹曼的《童年之死》一书,电视等新媒体对儿童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许多孩子比他们的父母更熟悉电脑。"因此,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儿歌的影响和滋养。事实上,儿歌教育越来越受到世界发达国家的重视。美国图书馆协会提出,父母从孩子出生开始就要坚持每天阅读、唱歌、背诵儿歌。英国BBC将频道分为CBEEBIES频道和CBBC儿童频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世界儿童歌曲日”的目的也是为了通过儿童歌曲为世界各地的儿童搭建一座交流和交流的友谊桥梁,娱乐和教育儿童,充分发展他们的身心能力和人格特征,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民族语言和祖国的热爱和尊重。

100多年前,何德兰在收集儿歌时曾经说过:中国儿歌真的是一片壮阔的海洋。儒生和文盲,皇帝,贵族,穷乞丐,城市孩子,农村孩子都熟悉儿歌,会唱儿歌。儿歌,大世界;儿歌,真性情。

1.《小儿歌大世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小儿歌大世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762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