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的个人经历
王冰于1949年初加入华北艺大戏剧系(中央戏剧学院前身),在原北京艺术学院当过台词老师。后来又到基层工作。在大兴做文化馆馆员。他很爱创作,写过曲艺、杂文、小剧本、话剧剧本。王冰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北京青年艺术剧院(现已并入国家话剧院)的台柱子,他主演的舞台剧《保尔·柯察金》,话剧《费加罗的婚礼》《哈姆雷特》,曾演遍中国的大江南北。王冰的妻子是清华大学的医生,他们有两个女儿,一个在科学院搞科研工作;另一个是生意人。在两个女儿成人的时候,正值“文革”王冰挨批斗的时期,由于王冰本人一度对当演员心灰意冷,两个女儿都没有从事演员职业。 青艺天王1930年出生,2000年在《走向共和》中扮演李鸿章时,刚好70岁。演员王冰与剧中李鸿章同龄古稀之年,感悟李鸿章的心路历程,王冰的生活经历为他提供了非常好的表演体验。 王冰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北京青年艺术剧院的台柱子。剧院每年拍两三个舞台剧,王冰都是男主演,如50年代的舞台剧《保尔柯察金》,在全国巡演了400多场,演遍中国的大江南北;话剧《费加罗的婚礼》,王冰也演过一百多场。在《哈姆雷特》等多部莎士比亚的话剧中,王冰也是男主角,演过几百场。 1990年王冰退休以后,由于身体原因,便彻底退出了话剧的演出舞台。但王冰时不时地还会在影视剧中客串一个角色。如在电影《父子老爷车》中,王冰扮演一位经理;在电影《最后的贵族》中与卢燕演夫妇,扮演潘虹的父亲。在电视剧《武则天》中扮演武则天的重臣狄仁杰;在刘威主演的电视剧《唐明皇》中扮演唐代的名臣宋璟。拍摄电视剧《走向共和》之前,他刚刚在一部18集香港电视剧《蟋蟀四爷》中扮演一位清末初期的赌场老板四爷。 表演欲望2000年,王冰接到电视剧《走向共和》的剧本后,就深深地被剧本所感动了。王冰说:“虽然我年事已高,身体不太好,但是剧本中李鸿章这个人物写得太好了。十多年前,我演过舞台剧《一代风流》,在剧中,我扮演与袁世凯作斗争的主演蔡锷,那部戏的演出,已经对清末民初的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走向共和》一剧中,编剧以全新的视角,重新看待李鸿章的‘卖国'行为。我从内心深处升起一种塑造这一全新李鸿章的强烈欲望。”2001年9月,《走向共和》开拍前,王冰提前一个月进入剧组,看了很多关于李鸿章的书籍,包括《李鸿章的处世艺术》、《李鸿章的从政艺术》,系统地研读了编剧之一张建伟写的关于清末历史的5本书籍。在59集的戏中,李鸿章的戏都在前20集里。王冰说:“我在剧组中一住就是七个月,能够坚持下来,还应该感谢剧组对我的关照。由于我是全剧组年岁最大的一位演员,剧组对我非常照顾:派一个特别助理照顾我,还给我吃小灶。”自从演过《走向共和》这部戏后,王冰一直处于休整状态。王冰说:“没有我特别感兴趣的戏,我是不能拚老命拍戏的。言外之意就是说,这部戏是让王冰老人拚命拍摄的。王冰感叹:“在《走向共和》这部戏时,很多场戏,我都是从自己的感情存折里找到了表演根据。”在剧中,有一场这样的戏:甲午海战失败了,李鸿章被罢官,主战派大造舆论。一时间,李鸿章成了千人骂万人恨的卖国贼,李鸿章便躲在一个寺庙里修身养性,他也一度想过自杀。这 时候,慈禧特别派来一位宫女伺候李鸿章,给他唱戏,陪他玩儿,劝他别消沉。演这段戏时,王冰由于也有过相似的经历,非常能体会李鸿章苦闷的内心世界。让王冰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文革”时期,王冰被关进“牛棚”,接受审查的经历,却成了王冰塑造李鸿章被罢官后失落心情的生活沉淀。接拍背景说起接拍李鸿章这个角色的过程,王老师显得很愉快。“要说我接这个角色前后过程其实很普通,和一般演员的经历都差不多。当时有两部戏想找我,但我看了人物以后觉得不是特别满意。说句实在话,我今年71岁,也该是退的时候了,所以就不太想演。有一次张黎(《走向共和》导演)上我家,说要看我在《武则天》里狄仁杰的剧照。我就拿出来给他看,看完以后他就同我聊,接着就问我对李鸿章的看法怎么样。这时我其实已经猜到他大概是要找我演李鸿章。但当时我没有说我不想演了,反而还就同他聊起李鸿章来。为什么呢王冰玉?因为我对李鸿章有兴趣。作为一个演员,老的也好,年轻的也好,见到好的角色都还是想演的,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职业病吧。”“我是一个演员,演话剧出身,干了一辈子舞台剧,当中也演过几部影视剧。虽然说话剧、影视剧有区别、有不同,但艺术的追求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如果说人物塑造不成功,也就是把人物演死了,那这部作品肯定也就是失败的。所以我当时就放开和张黎聊,一方面表达我的看法,另一方面也了解一下他的看法是不是同我一样,是不是也是想塑造活生生的人。”角色理解“李鸿章这个人,有人讲是个卖国贼、大汉奸。这个一棒子打死的观点我不同意,至少它太片面。我们中国人有个习惯很不好,那就是成者王侯败者寇。只要你失败了,人家就都说你这也不行、那也不好。我认为,看一件事,或者看一个人,不能光看结果就完了,还得着动机、过程,这样看事情才全面。李鸿章的确很不成功,办洋务没见多大起效;办海军,甲午一战打得是全军覆没;挖空心思地办外交,可在那割地赔款条约上签字的基本上就没少过他。可以说是干什么都不好,这中间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当时的环境条件,一是李鸿章的个人原因。”“环境条件我不用说你也知道,往简单了说,当时的中国是什么都不行。在那种环境下,一个只读过经史子集的高高在上的翰林元帅都能干些什么?说句公道话,就凭他能够看到当时的中国迫切需要先进技术这一点,就已经很不错了。何况他还拼命地去做,就更加难能可贵。李鸿章这个人总结起来做的事不外乎两点,一是‘争’,一是‘和’。为了军费、办厂的经费、先进的技术和清朝的安危,他同翁同和,同慈禧争,同外国人争。但是,一旦他感觉争不过了,他就开始和,也就是妥协。为什么妥协呢,这里面也有不得已的成分在,当然也有他自身 的原因。所以我有时觉得他这人很有点‘忍辱负重’的意思在里边。”“当时我把这些看法一说,张黎就开始激动起来了,说我和他的看法、观点完全一致。说这话可能有些过,但当时我们都挺激动的,两人就越说越投机。后来就着剧本。我演戏到现在,很少有剧本拿到手里就一口气从头到尾读完的。可这次我就真的一口气读完了剧本。读完了以后我只有一句话,那就是:‘这个本子征服了我’。的确是这样。它是以一种全新的历史视角、新的观念来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而且相当真实,艺术的真实,所以非常吸引我。这样,我就接了这部戏。”“可是接了之后心里面又有点发虚。虽说对于演员来讲每一个角色都是挑战,但这次的要求和压力太大了。我个人认为:《走向共和》里面,慈禧、李鸿章、袁世凯这三个角色是最难把握的。这三个角色只要有一个走样,这部戏就砸了,真的!所以就有些担心。担心归担心,戏还是得演。要是没难度,大家都能演,还找你干吗?作为一个演员,我坚信一点:只要吃透了人物,没有演不好的。有人说我老了,我就想当年李鸿章不也是七十几岁吗,他能那么活我还不能那么演?” 表演艺术家王冰,于2012年5月19日5时30分,因突患肺部感染医治无效在京去世,享年82岁。2012年5月23日上午,在八宝山公墓举行了王冰遗体告别仪式,王冰的家人和生前所属单位的领导出席了仪式。国话院长周志强代表剧院参加了王冰的追悼会。王冰家属则向国话表示,葬礼一切从简,低调进行。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在上世纪50年代的演员队伍中,曾有“四大天王”之说,他们是王培、王瞳、王冰和王尚信。王冰一去世,当年的“四大天王”就全部辞世了。
1.《王冰玉,王冰的个人经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王冰玉,王冰的个人经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916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