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内功心法的秘方很少形成文字,形成文字永远无法表达身心的感受和身心的独特体验。

而且非常保密,传内不传外。

并且真正的内功心法完全不靠孤本秘笈和一鳞半爪的道听途说,而是从内外兼修的实践中找突破口,

这些感觉和体验是内向性运用意识引起的内气催姿势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就是拳家们所说的内功心法。

内功为功夫之本。只有真正注重修炼内功的内家拳传习者,功夫才能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奋进,并由量变达到质变,即所谓的“变化气质”。

前人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因为武术在最高层次上是共通的,当一个武术家以自己的方式进入了“道”这个层次,为尚武精神创造出了新的表述,他便是在真正意义上推进了我们的传统武术。

下面谈一下太极拳内功心法的核心问题一调身、调心、调息功法。

这个问题之所以是练好太极拳内功心法的核心,首先是因为这三种功法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它是贯穿整个太极拳内功心法的主导功法,是三种功法合一、不可分离、共同提高、共同作用的练功功法。其次是体现在练功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有不同的境界和体悟,在不同阶段应先侧重什么和以哪种功法为主的问题。

下面我按三个阶段十层功夫的练功方法来阐述调身、调心、调息功法。

七言练功诀

身法要领要记清,三调功法务求精。

一步形体架势真,六合八法要上身。

放松求静是精髓,弹腿麻腰行功架。

米架永功背丝行,着熟懂劲架推求。

二步着重轻灵功,丹田内转带外形。

棚捋挤按随意行,敷盖对吞神意现。

腹式呼吸要自然,接运蓄发形追意。

三步七悟三分练,二气合一为神力。

丹田胎息忘有我,血脉相通为真气。

球动无根千只眼,六球一柱精细研。

上乘功法因人炼,不遇明师莫轻求。

一、调身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功法

很多练太极拳者,对太极拳的架势和形体不太注意,教拳者要求也不太严谨,只强调大松大柔。有的练拳者为了大松,而把拳架放大,形体变化了。有人戏称其为“练舞而不是练太极拳”。先宗师始创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太极拳,其拳架各异,风格不同,特点各有千秋,而拳理一致,都离不开太极拳内功心法,离不开古典拳论、法诀、法理和易、释、道、医、儒等的理论基础为指导。

误传:“太极拳不在架式,而在气势”,实际是先师爷郝月如先生在其《武式太极拳的走架打手》一文中提出:“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一字之差,理解就不同了,正如拳论中云:“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先师郝少如先生在教拳时常说:“拳架不正则气血不通,姿态不端则神不宁”,因此在教学上不求其快,而求其精,每授拳一个架势需要3至5天,直至真正合乎拳理规则要求。先师郝少如先生又指出:“平时练拳、练推手,要按规定办事,要一丝不苟,认真钻研,还要求平时刻刻注意,好好留神老师的举动和神气、技巧。”这样教学实则“事半功倍”,此种教学方式值得提倡和发扬光大。

调身之所以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是因为只有把身法要领按其规矩都能练上身,才能“劲整”,才能“八面支撑”。

先宗师郝月如先生对身法要领是这样论述的:

1.心以上为胸,胸不可挺,要往下松,两肩微向前合,谓之含胸。

2.两肩中间脊骨处,似有鼓起之意,两肩要灵活,不可低头。谓之拔背。

3.两膝着力,有内向之意,两条腿如一条腿,能分虚实,谓之裹裆。

4.两肋微敛,取下收前合之势,内中感觉松快,谓之护肫。

5.头颈正直,不低不昂,神贯于顶,提势全身,谓之提顶。

6.两股用力,臀部前送,小腹上翻之势,谓之吊裆。

7.以意将两肩松开,气向下沉,意中加一“静”字,谓之松肩。

8.以意运气,行于两肘,手腕能灵活,肘尖常有下垂之意,谓之沉肘。

9.有动之意,而未动,即预动之势,谓之腾挪。

10.身、手、腰、腿,相顺相随,一气呵成,向外发出,劲如放箭,迅若雷霆一往无敌,谓之闪战。

11.两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谓之尾闾正中。

12.能做到尾闾正中、含胸、拔背、松肩、吊裆,就以意送气,达于腹部,不使上浮,谓之气沉丹田。

13.两腿虚实必须分清。虚非完全无力,着地点要有腾挪之势,腾挪者即虚,与胸有相吸相系之意,否则便成偏沉。实非全然占煞,精神于实股,支柱全身,要有上提之意。如虚实不分,便成双重。

我们讲调身的身法:含胸、拔背、松肩、垂肘、提顶、吊裆、裹裆、护肫、气沉丹田、腾挪闪战等身法要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分不开的一个整体运动。

含胸,是在锁骨以下二三寸处,肋骨微合,胸往下沉,从锁骨到心不可弯曲(也就是“窝胸”)。

拔背即大椎骨要拔高,背要撑圆,但不能“躬背”,即含胸拔背两者同时进行,一个动另一个相应也要动。与此同时,松肩、沉肘作用于含胸拔背。使“内气”布于两膊,形于手指。

提顶吊裆,提顶要虚灵,它需要外形帮助,往上顶劲,不仰脸,不低头,要下颏微收,提顶并不在中间起吊裆作用,但要拎尾骨与小腹和顶劲中心成一条直线。

吊裆也要有外形的帮助,用尾尖前移一二寸,但意识要放远,吊裆需要两臂两膝帮忙,要相互联系,要相互配合不可分离,这就是裹裆。护肫与其联系更重要,更要严谨恰当,否则它会影响空松和支撑八面的功法。

护肫是两肋下边的软裆处不能扁掉,要使其圆满,要保护它,如果中间扁了,气就会受到阻碍,就不能使气沉到丹田。腾挪闪战也就是刚柔相结合,与松肩相结合,要“刚柔相济”,“似动非动”,这就是腾挪。闪战即是方向,实股是阴,阳可向任何一个方向延伸。

我们讲身法,可以一个一个地来讲,讲得越深、越透、越详细、越具体越好,但在行功时,身法不可缺一,它是一个整体,互为联系,互为配合,互为作用。

能够做好以上调身要领,功夫就能达到六七层,当然它要靠行功走架来诸条验证,诸条来完成。同时要与“调心”的一个“静”字互为帮助。先师郝少如先生指出:“拳可以不放在身上,动作全在静中产生,不静则不专心。”

二、调心是练好太极拳的灵魂

这里讲的“调心”不是人之“肉团”之心,而是说人的精神,人的思想,人的思维意识。需要做到无私无欲,达到复归于婴儿的赤子之心。做到心清静,性空明,方能包容众生,纳天地之正气,方能无嗜欲,无烦恼,与世无争。

1.调心就是调整人的心理状态、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调心主要是调整人的思想意识,去除私心杂念用新的思想意识(即大公无私心装世界之胸怀)去面对周围事态发展和周围之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地去“放松”和“求静”。

练太极拳能够达到“放松”离不开“求静”、即意守丹田,这两者是互为联系、互为作用的同步功法,你能静下来,就能放松,你能放松就能静下来,这两者是调心的“真谛”和“精髓”,是学者必须修炼的功法。

先师郝少如对思想意识有这样的论述:“打拳不能离开意识,以意领拳,拳才能不放在身上,从而最后达到忘形。”练功时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要和颜悦色,心平气和,去除杂念,达到放松的状态,要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2.调心要用桩功来辅助完成放松和入静,调心能够使全身放松,能够尽快入静,如何才能达到呢?实际达到这层功夫,应该是在第二阶段四至六层的功夫了,因为你在初级阶段不必去练桩功,只要把盘架子(形体),身法要领练上身(劲整),精神要饱满(气势)就可以了。但到第二阶段就有必要用桩功来辅助完成调心、调息的功法。

最好在第二阶段,有四至五层功夫时,练桩功。练桩功决不能练“枯桩”,枯桩容易“烧干锅”,练而无效,易出偏差,最好在明师的指导下进行练功,因为桩功不但要具备调身、调心的功法要领,而且也要按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注重调息地练功。这样有正确的练功方法,才能达到最高境界,登上上乘功夫。关于桩功,在另章详细阐述。

之所以说调心是练太极拳的灵魂,是因为调心的主要实质内容就是“求静”,全身各个部位,各个关节都要“放松”,达到“无形无象,全体透空,应物自然”。

三、调息是练太极拳达到上乘功法的精华

在《内功四经》中对调息是这样论述的:“气调而匀,劲松而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人呼出,勿使有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坐或立,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至底收。升有升路,肋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

恩师吴本萍先生对这段经典论述是这样解释的:“前四句者:用功之时,调息气如抽丝,鼻吸鼻呼。劲者,必先松用紧。唯其松之极,故能紧之至也。故以松用紧,非以紧使松也。次八句者:此调气之法也(逆呼吸法)提想真气上升至顶也。下者,升气后真气落下也;优者真气深藏于内,意想真气渐收渐小,坠于丹田。再六句者:谷道者。后阴也。自喉而入方能得气之真路以入肺、入心、入肝、入肾也。气虽入丹田,用意时必存想真气深至底之势方妙。最后四句者:此言真气升降之路也,升时两肋骨缝而升,开张,向上举之,自然得窍。降时自背脊俞口而人,透前心方得气之真路(俞口穴自脊骨上,下数第七节便是)。”

关于调息的论述,确实很难说清何为达到上乘功法最高境界的功法,一代宗师郝为真先生曾对修炼上乘功法这样论述:“以力声血,以血化精,以精化气,以气归神,此中不祗有甘苦可言,直有生死之险矣。学者可于力上求,无轻向气上觅,一入歧路,戕生堪虞。古人之不轻传人,匪吝也。不忍以爱人之术而杀人耳。无明师真诀,不可盲从冒险。学问之邃,予尚浅陋,未能窥其深,不敢赞一词也。”

练太极拳在调身、调心、调息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功夫达到四至六层功夫这期间,只是腹式呼吸,自然呼吸即可。但必须明其原理,人生下来后就有一呼一吸之呼吸法,即后天维持生命之呼吸。我们练功行气,就要改变其后天呼吸法,逐步回归胎息,即先天呼吸法。可以按其练功阶段和层次逐渐推进,决不可强求,要顺其自然。从自然的后天呼吸,逐渐深化到腹式呼吸、丹田呼吸,最后回归到胎息先天之呼吸。

(1)腹式呼吸: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以意导气,以腹部肌肉群舒张和收缩的呼吸法,我们在练拳时或两人推手时,由于活动量增大而感到气上浮,呼吸急促,有的拳师说:“你把气压下去。”实际是没有掌握好腹式呼吸的正确方法。

(2)丹田呼吸:在腹式呼吸法的基础上。深化到丹田呼吸,即以鼻呼吸,以意领气,使气沉丹田的呼吸方法。

(3)胎息呼吸:是在丹田呼吸法的基础上又深化到先天之呼吸,即胎息的方法。胎息要以意导气,“吸气绵绵呼气微微,虚极静笃,神凝气结,心俞定而息愈微”。这就是达到修炼内功心法的高层功夫。

要讲“调息”,必须要明白人体之脉络,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人身脉络主要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最主要的是督脉和任脉。督脉在身后为阳,统帅全身阳经;任脉在身前为阴,统帅全身阴经。按呼吸循环来看,是由百会、玄关、冲脉、任脉、带脉、会阴穴往上返尾间关、肾关、夹脊关、督脉、玉枕关、百会穴。

拳经云:

紧缩谷道内中提,

尾闾一起绉节骨。

玉枕难过目视鼎,

来到丹田存消息。

悉心搭通鹊桥路,

十二时中降下池。

锁住心猿拴意马,

要立丹田海底基。

一时快乐无穷尽,

返本还元心自知。

久练自成金刚体,

百病皆除如童子。

附:修炼太极拳必知的三十三条内功心法:

一、练习任何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将身体分阴阳,分虚实,有开合,即有放大缩小。身体左边缩小,则右边放大;右边缩小,则左边放大;上身缩小,则下身放大;下身缩小,则上身放大;前面缩小,则后面放大;后面缩小,则前面放大。

二、任何手上动作开始前,应先放松两肋,后松肩、肘、腕。

三、“松沉”,并不是整个身子低下去,只是命门以下地方松沉下去,命门以上地方还是向上升。

四、在拳式练习中,重点不在拳架定式。式与式之间的过度动作的才是至重要。

五、当身体某处地方无法松开时,便不要再想该处地方,转为松开紧张处地方之上或之下的地方。

六、练拳时,要经常保持「三空」,即:手心空、胸空、脚心空。

七、「气敛入骨」乃是用意将双肩和背收向脊骨,并下沉至尾闾。

八、拳式练习时,身体要有起伏(或升降)。起伏是由于两跨松开,身体受地心吸力影响慢慢向下沉。当下沉到底时,身体会自动反弹向上升。此原则由始至终贯切到整套拳式。

九、我们经常说「松沉」。怎样才是沉?沉不是直往下跌,应像一样纸在空气中平放地往下飘荡。左边沉,右边升。然后,右边沉,左边升。这样一飘一荡掉到地上。

十、练气势要意想头、背、胸、臀四张皮。任何时候只可以扩张其中一张皮。

十一、做任何拳式动作都要有对待。例如:手向上动,则身向下沉(臀一张皮)。手向前伸,则身向后*(背皮)。手走左,则身走右;手走右,则身走左。手与身好像互相对拉,或是好像一个球向四方八面膨胀。

十二、任何一个拳式动作完成后,身法上须做到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胯扩膝,手上劳宫穴透开,意气到达手指。

十三、必须在一式的动作完成到位后,才可开始下一式的动作,不可抢先。

十四、任何一式动作都是由身体的「中线」开始,在「中线」 结束。

十五、如果手掌、手指能放松,手腕不僵、不丢、不折;则整个手掌和手指自然有胀满感觉,手指亦会自然张开。绝不可用拙力将手指并拢或撑开。手指尖要虚领顶劲,指根气沉丹田。

十六、两手如一手。背部好像有一条似有似无的虚线连着左右两手。当一手下沉,另一手就受牵引上升。一手向内收,另一手就受牵引向外展。

十七、当手一动,则应在意念上,该只手向四方八面张开。

十八、手向前推出时,肩胛骨的位置要放松。手回收时,肩井穴(锁骨)对下的位置要放松。

十九、手向前伸,不能出圈。所谓「圈」者,是在身前形成的一个看不见,但自已能感觉到的一个圆圈。如手出圈,只要对方黏着,稍作牵引,人便失重心,身体往前倾倒。

二十一、松肩、沉肘和松腕的其中一种做法是:首先,整条手放松,用意推开肩关节,想象了一条水管的阀门被打开,一股水慢慢从肩流落上臂。当上臂充满水后,肘受水的重量往下沉。继而打开肘关节,让水继续流去前臂。待前臂也充满了水后,打开腕关节,让水流去手掌,再打开虎口,让水最终流到指尖。

二十二、推手时,拟增加手上沉重量,不能光*用力向下压,而是虚领顶劲,领着身体向上升,则手上沉重量自然增加。如双手向左移,则身体须向右走。同样,如双手向右移,则身体须向左走。

二十三、在练架子或推手时,要松开上肢的每个关节,包括: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可意想手腕关节内侧、肘关节内侧和肩关节内侧都夹着一膨涨的小球,将每个关节推开。此外,若其中一只手或两手同时在胸前抱圆,则意想手弯和胸的中间位置有一圆球居中。此球可随自已的心意胀大和缩小,亦即开与合。再进一步,意想身体是一个球。当意想球胀大,不单是手向前,身亦向后,肘两侧和身体两侧也向两边胀开,甚至头顶和双脚也上下伸展。因为球胀大是向四方八面同时胀大。

二十四、肩、肘、腕顺序放松是「意」的训练。目的是使手上任何部位听从「意」的指挥。当手上功夫进步后,肩、肘、腕松的次序可任意组合。例如,腕、肘、肩。

二十五、想象身体如寺庙里的一口钟。两腿内侧为钟的内壁,尾闾为钟锤。钟锤永远只能在钟内壁的范围摆动。那就是说,尾闾在任何时候都不应与任何一腿重叠,否则便是双重。

二十六、无论是打拳还是推手,作弓步时,后脚不可用力向后向下蹬,而是要开胯、扩膝,放松胯根、膝盖和脚踝的关节。这样,后脚才不会僵硬,重量流至脚板、脚指而反弹。反弹力倒头传至脚跟再传至腿、腰……。这时脚跟会有上升的感觉,身体才能升沉转动灵活。

二十七、当做弓步时,身体的重量从小腹放到前实腿的大腿内侧处。想象前腿的跨和后腿的跨各有一气球。前腿的跨根的气球慢慢缩小,胯部随之慢慢放松、内收下沉;后腿跨部的气球慢慢扩大。

二十九、若身向左转,则右脚先动,继而左脚动;相反,若身向右转,则左脚先动,继而右脚动。但无论向左或向右转,都必须虚领顶劲,用意将一边身缩小,以脊椎为轴为主转动,带动整个身体转动。

三十、无论练拳还是推手,如要转动脊椎,必须在原位上转,不能在转的同时,向前后左右任何一方移动。

三十一、两脚虚实的转换在练架子时两脚虚实的变换,例如坐步变弓步或反之,不应只是简单地将实脚向前或向后撑,把身体推向前或推向后,使身体的重量,从地面直线地从一只脚一交给另一只脚。比较好的方法是,意想丹田像是一个水泵,而实脚的整条腿像贯满了水。

当两腿进行虚实转换时,丹田的水泵将实腿的水徐徐抽起抽走,然后徐徐贯入虚腿去。水的流动路线像一个倒转的英文”∩”字母。在这样的意想的**和注水的过程中,身体便自然向前或向后移动。所谓意想,不单纯是想,还要真的像感觉到水在一条腿从下而上,经过单田,然后从上而下流动。也就是说,我们要能「用意」来指挥水的流动路线。此外,除了要做到能够以「意」来指挥水的流动路线外,还要能控制水的流动速度。水的流动速度要均匀,不要有停顿。如假设实腿的水量是从9开始,然后 8,7,6….地减少,最后至0; 则注水的水量则是从0开始,然后1,2,3,4地增加至9。

用「意想」所感觉到水的流动路线和速度,起初是很模糊和缓慢的。有时,感觉甚至会中断。但随着多练习,意想的感觉和速度便可以加快和加强。最快比电光火石还要快。这样,才能达到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手快不如意先」的原则。进行「意想」时,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不想其它东西。此外,在上述的腿上虚实变换的过程中,必须要「虚灵顶劲」和做到「节节放松,节节贯串」。这样才能符合「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犹须贯串」的要求。

当我们按照上述的方法来转换两腿间的虚实时,若能做到全身放松,转换轻灵,在身体的重量全部从一腿转换到另一条腿一刹那,会感觉到有一个力从地面向上反弹到实脚。我们应从脚底、脚踝关节、膝关节、跨等节节向上放松,让这个反弹力随着我们的心意去到身体的任何部份,作为该身体部份的动力来源。例如虚脚的上步或手上的掤劲。

要注意,如果在地面反弹力的传递所经过的路线中,有不松开的地方,那么,地面反弹力的传递便在身体不松开的地方中止。因此,在练架子时,必须要全身松开,节节放松,节节贯串,一动接另一动,不许有停滞。

三十二、每次拳式练习,只可选择一个重点作为练习对像,例如:肩、肘、腕;两腿虚实转移等等。绝不可贪多,欲速不达。

三十三、所谓心法、重点,只是一个手段或是一件工具,帮助我们达到太极拳的要求。当我们做到某个重点,并且运用自如,便应忘记了该个重点,让该重点的要求自然而生。

1.《功夫功法怎么练》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功夫功法怎么练》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2119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