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声武器全称叫次声波武器,实际上人类早在19世纪就感受到了它的威力。但真正研究它始于20世纪中叶。

1849年初,一艘大型的荷兰货船顶着风暴穿过马六甲海峡,全体船员竟不知何故全部悄然死去。后来调查表明,死者的心血管全部破裂了。医学家经过研究,终于找出了杀死船员的“凶手”——次声波。

次声波不仅看不见,摸不着,而且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试验表明,穿透海中潜艇艇体的次声,轻则使人头晕、恶心、耳鸣、心跳过速、四肢麻木、神经系统紊乱;重则造成心血管破裂,急骤死亡。荷兰货船上船员的死亡是由于货船在驶经海峡时,海上风暴与海浪的剧烈摩擦而产生了次声波。

1957 年,一群世界顶尖的自动化领域专家,聚集在法国马赛市一幢巨大的混凝土大楼里,进行秘密的军事研究。然而谁也没想到,一桩怪事悄然发生了。一天,所有研究人员几乎同时感到恶心,并不断有人呕吐。这一症状一直持续了好几个星期。百思不得其解的大厦管理人员,请来了法国最好的医生和环保专家。没想到,这些医生专家刚进驻现场,还没来得及为病人们做检查,自己就患上了同样的怪病。医学专家怀疑这幢大楼里有病菌,于是调来当时法国最先进的检测设备,结果一无所获。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后来人们发现,当时生产的空调马达发出了某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让人生了病。这是个什么样的东西竟能让人患病?科学家们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发现,当马达发出的声波频率小于20Hz时,由于这种声波和人体器官的振动频率相近,两者产生共振,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由于这种波的频率比声波还要低,因此被称为次声波。

次声波是频率为O.0001-20Hz的振荡波,这个频段通常是人耳听不到的,但却能接收。由于人体各部位都有细微而有节奏的脉动,这种脉动率一般为2-16Hz,如内脏为4-6Hz,头部为8-12Hz等。人体的这些固有频率正好在次声波的频率范围内,一旦大功率的次声波作用于人体,就会引起人体强烈的共振,从而造成极大的伤害。

其实,在19世纪的欧洲,就曾多次发生过士兵齐步过桥引发桥体共振,致使大桥倒塌的悲剧。坚固的大桥都可以毁于共振,何况血肉之躯呢!次声武器就是利于20Hz的次声波与人体发生共振,使共振的器官或部位发生位移或变形,造成人体损伤乃至死亡的一种武器。在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中广泛存在着次声波,比如前面提到的空调马达就能产生次声波。人们正是通过次声波引发的破坏现象,逐步认识它的神奇威力的。

按照感官刺激分类,次声武器可分为两种,即神经型和器官型。神经型次声武器的发射频率与人脑的阿尔法节律相近(约5Hz),能强烈剌激人的神经,使人晕眩头痛、精神沮丧或神经错乱。器官型次声武器的发射频率与人体内脏固有频率相当(4-8Hz),可使人出现恶心、呕吐、胃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从20世纪60年代起,世界各国开始竞相研究次声武器,而且成果显著。1968年2月,英国《观察家报》首先对法国在马赛附近的某研究所秘密研究“声枪”作了报道。1972年法国国家实验中心的加里亚斯教授制成一台强次声发生器,首次试验就使周围5千米以内的人员受到伤害,他们的胃、心脏等内脏器宫发生异常剧烈的振动,头脑发胀甚至神志不清。1979年苏联在秘密进行次声武器的原理性试验时,由于对其威力估计不足,又缺乏良好的防护,造成数名现场人员死亡。在这个有巨大潜在威力领域,美国更是不甘落后。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警方就开发了用于控制骚乱人群的次声武器,也称使人“僵化”或失去战斗力的次声枪。

20世纪90年代,一些科研机构在美军方资助下,专门研制小型化的高功率次声发生器,并进行了战场模拟试验。1995年底美国出兵干涉波黑内战时,就曾秘密对波黑塞军阵地进行过非致命的次声攻击。据称,几秒钟就使塞军阵地陷入一片混乱,有人昏倒,有人呕吐不止。1998年又报道了美国正在研制的非致命次声武器的试验情况: 这种武器为手持式次声枪,它可使人难以辨清方向、痛苦、恶心……

从目前研制的情况看,现有的次声武器要成为有效的实用型武器,还必须进一步提高次声波的强度,更好地解决定向聚焦和小型化问题。这就要突破两项关键技术,一是高功率次声发生器,另一个是次声波的聚焦发射。

次声武器具有隐蔽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距离远,穿透力强,不污染环境和破坏设施等特点,军事科学家已把它列为未来战争中新概念武器的重要成员。它将成为新世纪战场上的新宠利器。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将会给次声武器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新型次声武器必将使未来的海战场变得更加复杂、奇妙。

1.《次声波武器的诞生与发展》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次声波武器的诞生与发展》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22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