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潭是个传说中的地方。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发基地在这里建立。今天,人们开始使用“原子城”作为已经完全解除的土地。
1964年10月16日晚,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传到青海湖附近的金银滩草原时,全世界都为之赞叹。但是那些多年致力于原子弹开发的人,连自己在哪里都不知道。现在,221厂七个分厂只剩下荒凉的破墙。
221厂从1958年成立到退役,一直处于保密状态,只有了解青海和中国核武器历史的人才知道它的确切位置。当时金银潭草原四面环山,从西宁出发只有一条路,一个入口,非常适合保密。
北京的一对情侣分头接受任务,到221厂上班,却没有告诉对方去了哪里。他们互相写信,要从北京某个地方绕一大圈才能递到对方手里,所以害相思病。在原子弹成功爆炸后的庆祝晚会上,他们惊喜地发现彼此:他们工作的地方只隔着一堵墙…
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诞生之前,所有模拟爆炸和冷态试验都是在射击场完成的。这几十次测试在隐藏体厚度近10厘米的钢板上留下了深深的弹痕。
一大群羊以优美的步态在射击场上慢慢移动。他们享受着金色的草原,验证着这片土地的安全。图中外壳为钢板的建筑是一个隐藏体。
在隐藏的尸体中,为了发展旅游业,当地旅游局用蜡像修复了221名工厂工人的工作场所。这是主控室之一,在六分厂进行试验时,核按钮就在这个小房间里。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成功爆炸。这逐渐升起的蘑菇云,是当时很多中国人的梦想!
这个消息也震惊了世界,因为当量2万TNT的原子弹采用了向心内爆技术,当时很多国家都没有掌握。这颗原子弹和后来中国的第一颗氢弹都是在金银滩上的221工厂设计制造的。
保密制度虽然只是一张纸,但却是221厂人心中必须遵守的纪律,久而久之已经形成习惯;手摇电脑是一个宝藏,几乎所有与两弹有关的数据都随它摇出来了;防毒面具是当时最好的核辐射防护工具,但是一般的作坊都没有配备……这些是今天在西海镇两弹博物馆收藏的珍贵文物。
回到20世纪50年代,在青海湖北岸的金银潭草原上,近千平方公里的草原戈壁突然被封闭。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陆续来到这里,形成了一个几乎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神秘家园”。
1958年,中国决定发展核武器,选择青海湖北岸的金银滩草原作为厂址。当时选址的原因是:一是四面环山,中间平坦,适合建厂;二是人口稀少,地域广,便于疏散;三是远程封闭,有利于保密。(当初叫“国有综合机械厂”;90年代初更名为“子兰839军”,隶属于国家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90年代中期改为221厂,另外为了保密,国务院批准成立青海矿区办公室,称为“青海矿区”。)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究、试验和生产基地——221基地就建立在这里。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沙漠深处成功爆炸。两年零八个月后,1967年6月17日凌晨,中国第一颗氢弹在沙漠深处成功爆炸。两声巨响依然让中国人骄傲。
1993年7月,基地通过环境治理,通过国家验收符合国家环保法规后,海北藏族自治州将州府迁到此地,将基地更名为“西海镇”。
1995年,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发基地已经完全退役。从此,这个隐秘的地方“化剑为犁”,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向世人敞开了它的真面目。
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中国退役“原子城”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7年4月28日,中国“原子城”地下指挥中心正式解密并对外开放。
这里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发源地。
这里是“在那个遥远的地方……”由“西歌王”王演唱,也是曾经把青春献给祖国国防的成千上万“基民”的故乡。现在,这个曾经秘密的地方已经化剑为犁,这个神秘的禁地已经打开了它紧闭的大门,一步一步揭开了它的神秘,向世界展示了它的真面目!
“原子城”基地占地11平方公里,水平很高,和省会西宁一样,治安法务部什么都有。虽然当时的生活条件简单艰苦,但它有18个工厂和4个生活区,建筑面积56.4万平方米。有学校、医院、邮局、文化宫、图书馆、电影院、公安法院、污水处理站,甚至还有澡堂、理发店。厂内还有38公里的铁路专用线和75公里的沥青混凝土标准道路。多达15 000名专家、技术人员、后勤支持和安全人员参与了核武器的开发。虽然地处偏远,但直属北京指挥。
基地分为甲区和乙区..A区是基地的政治、科研、生产、文化中心,距离青海省省会西宁市103公里。B区靠近海盐县,主要是生活区。A区有被视为“禁入”的办公楼、科研楼;建于1964年,占地5500平方米。当时被称为西北第一剧场;有一个“小”火车站,第一批原子弹零件就是在这里装运和登上的。基地覆盖下的牧场周围散布着7个分支机构,分别负责供电供热、核物理和放射化学研究、铀部件和无线电控制系统加工、引爆试验和核武器组装。
其实分散的工厂之间没有明显的标志,所以我记得的不一定正确。请帮我纠正清楚。
我去的时候,因为冬天没有游客,所以开放的景点也关闭了,只留下那些留下来看门的人。好说歹说,门卫会让我们进去的。其实这些散落在草原上的房屋都是零散的,不是集中的,大部分已经严重损坏。即便如此,这些建筑仍然告诉人们并不遥远的事情。
这里的建筑很有特色。三面夯土墙环绕的建筑很多,也有很多半埋的建筑。半埋式的房子很好理解,用于躲藏,保暖等等,但是这种三土墙围起来的房子到底是什么意思还真不清楚。
这是一座半埋式建筑。
房子很破旧,门窗都被拆了,至于支撑房子的框架。走进去就会看到那个时代的痕迹。
这应该是当时的核心分厂,建筑多,厂房大。
第五工厂位于221基地以西10公里处。原作为基地供水厂,最大设计供水量为20000 m3/天,1993年移交海北州使用。
这应该是当时的办公区,有食堂、宿舍、礼堂等建筑,但看不到原貌,在碎砖烂瓦中隐约可以猜到。
三分厂又称“221厂火车站”,是当时整个核基地的交通枢纽,与其他分厂之间由38公里的铁路专用线相连。核基地退役后,该厂关闭了一段时间,并于2005年再次投入使用。现在是青藏铁路的钢轨焊接基地,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个工厂是半掩体建筑,大部分建在地下。高耸的避雷针竖立在空废弃的厂房周围,原子弹最初就是在这里组装的,也就是核武器组装车间。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在罗布泊沙漠深处成功爆炸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里组装完毕。
第四分厂是热电厂,负责基地的热水供应、供暖和供电。这个分厂是221厂退役时唯一被海北州作为一个整体接受和利用的工厂。上海和苏联60年代制造的2台1.2万千瓦火电机组,目前仍在运行,负责西海镇的“三供”任务。
路过一个分厂,那是核零件加工的地方,无线电控制系统和特殊材料都是开发生产的。作为一个负责核部件加工、无线电控制系统和特殊材料的生产基地,“一分厂”的警惕性也是“密不透风”。大部分生产车间都在地下,实际上是一个地下工厂,有着错综复杂的秘密通道。现在这些地下作坊都不对外开放。
原子城纪念馆,又称青海原子城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馆,是原子城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位于青海省海盐县城西海镇。
在纪念馆前的广场上,有一个最醒目的标志——主题雕塑“巨”。它矗立在入口的东侧,以鲜明的主题形象展现原子城的历史。这本书《居》既有核聚变的现实主义,又有凝聚全中国人民力量,谱写壮丽诗篇的意义。螺旋式上升的形象象征着中国人民的凝聚力、毅力和毅力。“巨”号所用的耐候钢来自模拟核武器研究基地特有的半掩体建筑的外部防护材料。
可能我去的时间不对。我在这里找到了一个人,但没有找到可以看的东西。我最后留在了外面。可惜了。
“原子城”地下指挥中心,曾经是我国“原子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基于通信保障和保障的地下掩体,距离地面9.3米,全部采用纯钢筋混凝土。工程隐蔽性强,保密性强,防御能力强,能保证地面设施在受到攻击时仍能坐在掩体内指挥。海北邮局大院有一栋三层楼。从外面看,这栋楼和普通建筑没什么区别。红色的墙和木框架窗户与新建的建筑相比很低。大院里的树是多云的,覆盖了这座三层建筑的一半以上。但是,谁能想到,在这样一座普通的建筑之下,居然有一个巨大的通信指挥枢纽——中国的“原子城”地下指挥中心。
在正式解密对外开放后,这座建筑的墙上有一块青铜牌匾,上面写着猩红色的大字“前221基地地下指挥中心”。但是这几十年来,这里曾经是一个神秘的禁区,安保严格,没有地图坐标。
第六工厂,也叫射击场,是当年核基地的试爆场。爆轰测试场地是一个“堡垒式”建筑,里面有五六个房间,有各种测量仪器设备,当年在这里完成了一系列的爆轰测试数据检测和采集工作。在爆轰试验场地前,有一堵1.3米厚的钢板隔离墙,已经被多年的侵蚀所驳倒。“墙”上布满了坑坑洼洼,是核弹爆炸试验时冲击波“雕刻”留下的痕迹。即使在发生强烈地震的情况下,爆炸试验场的堡垒建筑也是安全和完好的。
这是一座历史纪念碑。
时间总是这么匆忙,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从1700多名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为了国家放弃了家园,默默制造了一把独一无二的宝剑,足以照亮整个世界。
我们真诚邀请有志之士投稿、原创或推荐好文章,我们将尽快发布您的内容,邮箱:107000701@qq.com
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我们对文中观点持中立态度,仅供参考。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1.《有图有真相 有图有真相,中国一座深藏青海湖40年的秘密发射基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有图有真相 有图有真相,中国一座深藏青海湖40年的秘密发射基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681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