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的问题行为
儿童心理学研究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年轻父母缺乏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知识,有的甚至有空白。一旦孩子有了一些问题行为,父母往往会束手无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健康儿童的定义不再仅仅是身高、体重或疾病,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儿童发展和行为科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据专家机构调查,注意力不佳、偏食、挑食、多动症等都在十大问题行为之列。这些童年时期的行为问题甚至可能影响孩子以后的学习、就业等生活,甚至可能发展成反社会行为,所以家长和社会都应该关注孩子的行为问题。
你知道孩子的问题行为是什么吗?
儿童行为问题是指儿童的行为模式,超出其相应年龄的正常范围。与正常儿童相比,行为问题儿童通常表现为沟通能力差、抽象思维能力弱、情绪不稳定、抑郁、自律性差和焦虑。
研究表明,儿童单一行为异常的发生率高达30%~50%,行为综合征的发生率为8%~20%。儿童心理保健的任务尤为艰巨。根据调查结果,约30%的城市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行为问题,超过25%的儿童存在各种情绪问题。父母被这些问题困扰,却不知道如何关注,及时采取措施。
儿童发展中的行为问题可以说是非常普遍的,但从长远来看,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所以家长要懂得区分孩子的行为正常和异常,及早发现和纠正。
儿童十大问题行为
和校正方法
01
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
儿童的注意力维持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延长。一个即将入学的孩子,应该有15分钟左右的注意力时间。有些父母溺爱孩子,总觉得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会好起来。所以他们会减少对孩子的行为约束,这也是人为造成孩子注意力异常问题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些孩子因为发育迟缓、大脑丧失或其他医学因素而分心,需要医生进行鉴定。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分心的影响并不明显。但进入学校后,这种行为问题可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效率,不仅可能导致学习成绩差,对于行为问题严重的孩子,还可能破坏课堂纪律。
纠正策略:家长可以经常模拟课堂情境,训练孩子的注意行为,分配一些学习任务,从5分钟的短时间开始,逐渐延伸到15分钟或更长时间。
02
偏食,挑食,厌食
孩子偏食、挑食、厌食,往往是父母纵容纵容,或者父母缺乏科学的喂养知识造成的。有些孩子一岁以内不想吃辅食,父母也不干涉,导致孩子一岁以后仍然依赖牛奶,有些父母无限制地纵容孩子喜欢的食物。
儿童出现这样的问题行为后,短期内可能会出现营养不均衡、体重轻或营养不良等症状,而长期来看,营养问题会影响身高、生长发育、贫血或微量元素缺乏。此外,如果长期咀嚼不好,也可能导致口腔运动功能出现问题。
纠正策略:要把握添加辅食的关键期(4-6个月),但要注意在给孩子添加食物的过程中,食物要由软到硬,家长要时刻鼓励孩子尝试新的食物,平衡饮食。
03
多动症的症状很明显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生率为3%-5%。但儿童的表观多动症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不能划等号,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只是一种行为障碍。家长要注意学龄前儿童的多动症,不要等到孩子上学后出现学习困难或适应不良,再被动的让孩子诊断治疗。
明显亢奋的孩子不会遵守纪律,上课不注意听讲,容易和同龄人打架。如果不及时纠正自己的多动症,学习成绩会变差,人际关系会变得紧张,最终会对性格产生严重的影响,比如冲动和极端。如果不及时纠正,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未来。
矫正策略:学龄前儿童明显的多动症主要在于使用正确的行为矫正方法。该方法的关键是让孩子明白在不同的父母情境下什么是适当的行为,什么是不适当的行为,从而促进孩子自制力的增强。
04
太胆小,太焦虑,太粘人
有些孩子在家里是“恶霸”,但出门在外就变得胆小、焦虑。有这样问题的孩子,遇到困难容易放弃,适应能力差。当面对陌生的环境时,他们往往会产生严重的分离焦虑。
过于依恋成年人、粘人的孩子,在面对新环境(如进入幼儿园或学校)时,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哭闹不止,出现剧烈的头痛和腹痛,会使家长和老师陷入深深的两难境地。而过于依恋亲人或长期粘人的孩子,会出现社交技能障碍、偏激、情绪障碍、社会适应能力差。
矫正策略: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流,走出家庭,参与集体游戏和活动。
05
不恰当的吮吸行为
50%的孩子有吮吸行为。而当4岁以后仍有吮吸行为时,则是一种异常行为现象,4岁以后吮吸行为的发生率约为5%。儿童的吮吸行为一般发生在白天或睡前。吸手指很常见,其他人有吸毛巾、被子或裙子的习惯。
长期吮吸手指或物体的行为是一种幼稚的习惯。经常或长时间吮吸容易影响儿童颌骨的发育或牙齿排列不规则。
矫正策略:行为矫正要奖惩并举,多奖励少惩罚。但是单纯的奖励或者仅仅单一的惩罚是很难纠正孩子的。
孤独和自我封闭
06
孩子3岁左右,就会开始尝试“人际交往”,这是一种社交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当今社会一项特别重要的技能。有些学龄前儿童无法融入集体与伙伴交流或玩乐,习惯一个人进出,无人看管。即使勉强加入集体,也会和小伙伴吵架或者打架。
有这种问题行为的孩子会习惯性的不愿意和别人交流。如果家长不及时纠正,孩子长大后会有沟通障碍或社会适应障碍。
纠正策略:对于有这种问题行为的孩子,家长或老师要示范如何与同龄人正常沟通,比如说话、爱的行为、回应。
过度竞争,不接受批评
07
每个天才儿童都是有竞争力的,这也是学习和完成任务的动力。但如果你太争强好胜,就会变成自负和抵触。
有些孩子往往会赢,追求完美,但遇到挫折或被批评后,会不愿意接受或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如悲观、不公或怨恨,甚至自暴自弃。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这样的问题和行为而不及时干预,孩子将长期无法从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中解脱出来,不仅影响学习,还会影响人际交往。
矫正策略:这类孩子的关键在于心理咨询,帮助他们面对挫折,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批评。
沉迷于游戏和虚拟世界
08
孩子沉迷于游戏的虚拟世界,既阻碍了正常现实生活中的学习,也阻碍了交流活动,是一种极其严重的变态行为。
当孩子沉迷于游戏或电子产品时,兴趣会越来越狭隘,长期自娱自乐,性格难免变得孤僻。父母让孩子在小的时候玩电子游戏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孩子一旦养成习惯,就很难改正。
纠正策略:让孩子知道主次之分,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定期看电视或玩游戏,剥夺孩子玩游戏的权利,作为对其不良行为的惩罚。
反抗和矛盾
09
在儿童的行为发展过程中,2-3岁的儿童出现不服从行为,这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幼儿时期的不听话,往往是家庭纵容造成的。父母缺乏适当的行为约束和正确的行为示范会影响孩子的行为,表现为自控和习惯性哭闹。
在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下,大多数孩子能够顺利过渡,并且会成长,逐渐明白其中的规律。然而,也有少数孩子会变得越来越目中无人,目中无人,走自己的路,甚至乐此不疲,成为少年问题。
矫正策略:所有家庭成员都必须参与孩子的教育,孩子要从小培养自控能力。幼儿时期的不服从反应,一发现就要制止。
睡眠问题
10
调查显示,近年来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指数高达40%。由于学龄前儿童的神经系统容易兴奋,全家作息不规律,容易造成儿童睡眠问题。
孩子的睡眠问题会导致白天学习效率低下,注意力分散,易怒。如果不及时纠正自己的作息时间和习惯,会严重影响身心发展。
纠正策略:孩子的睡眠问题要注意睡眠方式,比如睡前保持孩子安静至少半小时,营造黑暗的睡眠环境,每天定时睡觉,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各位家长,如果你觉得这些内容有用,会对你有帮助的。然后移动手指,转发给更多人观看学习!
如果有其他问题或者更好的方法,也可以在留言板下留言。
1.《学龄前儿童 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十大问题行为,您的娃是否有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学龄前儿童 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十大问题行为,您的娃是否有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712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