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老村子在两座山之间的大坝西侧,叫做老山丘。我想吃鱼,想吃鱼,想抓虾,长得长。”对于1960年出生的汪克林来说,水库下没有家乡的记忆,但从他父母的吟诵中,这个古老村庄的样子依然鲜活。
姓名王克林 年龄60岁 “水库移民”后代 王海欣 摄在建研村老一辈人眼里,白河附近的老村是正宗的“鱼米之乡”,但洪水泛滥是个大问题。洪水泛滥时,甚至房子也会被冲走。1958年,国家开始建设密云水库。老建言村在水库中心区,必须搬迁。“国家说,动了就要动。全村无怨言。”汪克林的父亲,已婚,有孩子,离开了家乡。
“父亲说,那年8月15日左右,一个月之内,我们村100户,400多人,搬到了6里外的北白岩村。”老建言村的村民陆续搬到建言新村,政府补贴统一建设新房,在这里生根发芽。
密云的“八山一水一田”一下子在原本很小的北白岩村增加了这么多人,耕地供不应求,口粮问题接踵而至。土地开垦、运河修复、果树种植...每个人都靠自己的努力谋生。改革开放后,国家先后出台了鼓励经济发展的政策。水库附近,一些村民开始在水库的笼子里养鱼。水库里的鱼又嫩又香,卖得很好。汪克林和村民们一起加入了网箱养鱼的大军。生计与水库息息相关。网箱养鱼已经成为库区移民的支柱产业,也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为了净化库区环境,保护首都饮用水水源,2002年春,北京市政府决定按照“饮用水水源基地不从事人工渔业生产”的国际惯例,限期取消密云水库网箱养鱼,彻底解决饲料泥沙和鱼粪造成的水污染,水库53.3亩网箱和65万公斤网箱鱼全部撤离。
这样,汪克林告别了渔业生计,找到了另一条出路。去过一个社区办的企业,做过小个体,后来成立了村级洗浴,生意兴隆。后来,镇上开始创造具有“一村一品”特色的民间宴席,栗子宴在建言村发展起来,汪克林家也开了一家民宅。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靠近密云水库的优势,曾经的低收入村民吃到了“民间美食”,走上了致富之路。从靠水吃水开始到现在,以汪克林为代表的“水库移民”后代,换了工作,牺牲了自我,顾全大局,只为换取密云水库的净水。他们见证了密云生态保护思想的转变,用自己的双手实现了幸福生活。
1.《王克林 从靠水吃水到保水致富,密云水库移民后代转产转业守护净水》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王克林 从靠水吃水到保水致富,密云水库移民后代转产转业守护净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828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