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说到前仓,首先想到的就是生鲜零售,这已经成为一个相关词汇。但是,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前仓的发展历史,就会发现最早做前仓的企业并不是生鲜零售企业。
预仓储最早起源于mainland China服装企业为解决库存压力而采用的一种方式。比如Vipshop就采用了前仓模式。另外,在物流行业,已经有了微仓库和云仓库,也有创业公司致力于做B2B供应链服务。这些仓库比市中心仓库小,但主要服务对象还是小B客户,为情侣老婆店、便利店、杂货店配货。
可以看出,前置仓的早期发展更多的是基于物流配送需求的改变。虽然形式类似于今天的前置仓,但主要功能还是TO B服务。换句话说,这些存储设施本质上是仓库或成本中心,没有独立的盈亏平衡考虑。它的功能和特点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前仓有很大的不同。
前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是一个独立核算单位,力求自负盈亏,需要计算投入产出。
当时前端仓库或者云仓库的作用是缩短配送距离,提高用户体验。但是,物流和仓储的关键指标,库存周转率,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提高。品类方面,今天的生鲜品主品类不会涉及到Vipshop对于B2B供应链公司,也是避免的,比例越低越好,因为库存周转慢,温度越低,保货时间越短,损失越大。
那么,为什么现在生鲜商品可以成为前仓的主要商品呢?稍后我们会分析。
但回顾这段历史并非毫无意义。这段历史决定了前仓曾经有两个基因:
首先是基于电子商务的基因。很多期货仓行业的交易员都有电子商务的经验,所以我们在期货仓未来的运营中可以看到很多电子商务运营的影子。
二是物流服务的基因。物流的TO小b和TO C配送服务本质上是基于即时配送的物流服务,需要熟悉社区场景的痛点和需求。丁咚杂货店购物的前身是丁咚社区,这绝非偶然。
一个
为什么物流人不乐观
近日,一位物流行业顾问在视频中谈到了自己对前仓的看法。最核心的一点是,单个企业做前置仓绝对是个坑,不可能平衡收益。他认为前端仓库最终要社会化共享,才能盈利。
这段话很有意思,且不说这个观点是否正确,至少代表了物流行业的观点。这也说明前面仓库的物流基因不可忽视。
既然前面的仓库叫仓库,为什么做物流的人不那么喜欢这种模式?这大概从物流逻辑开始。
其实物流行业的基本逻辑就是形成一个容量网络,然后追求整个网络的效率最大,成本最低。任何行业都追求高效率和低成本,但在物流行业的逻辑中,网络布局本身的合理性更重要。
因为是基于网络布局的思路,物流企业会更加注重网络配送的合理性。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网络是自建还是自有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整个网络的效率。所以,与零售业相比,物流业实际上是一个链式结构,上下游更容易形成相互合作,而不是零和博弈。
所以,当他们带着这种思维看着前面的仓库时,真的觉得无法理解。不管小仓库管理难度如何,从规模的角度来说,他们也认为小仓库的投入产出很难计算。
最大的区别在于,任何一个物流网络中,不同网点之间都存在互补效应。而前仓的配送逻辑更像是门店的逻辑,仓库之间没有对应关系。
虽然对于一个大仓库来说,这些小仓库可以在城市中形成共同的配送,但它们仍然放弃了物流网络的最大优势。目前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单个仓库的性能和人工成本更高。
所以物流人提出的集约化共享的理念,其实是有利于远期仓库未来的发展的,虽然可能没有必要去颠覆现在单一企业独立做远期仓库的方式。
但物流视角的局限性在于,他们实际上是在相对广泛的粒度上观察商品,统称为商品。在以前仓为代表的新零售时代,商品被称为商品更为合适。还有一点是,前仓服务模式的改变会带来消费者消费频率的变化,而不是固定的频率。所以考虑前仓,还是要考虑电商的基因。
2
电子商务基因
发扬预仓模式,天天推生鲜电商优化生鲜。
日报友贤成立于2014年,是国内最早做预储的公司之一,也是目前历史最长的公司。在早期,一些与每日溢价新鲜一起担任前沿职位的公司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根据《游仙日报》提供的数据。日常卓越和新鲜的模式经历了两次迭代。第一代前仓面积100-150平米左右,SKU数1000+。
第二代前仓的前仓面积扩大到300 ㎡至400 ㎡, SKU数达到3000+。同时,2.0版中的前仓分为常温区、冷藏区、冷冻区、用餐区、咖啡区、鲜活区等独立区域,为用户提供多场景、全方位的商品服务。
目前,全国21个省市共有1000多个预仓库。主要分布在一二线城市。
未来尤仙日报会有第三代仓库,实现少人化、模块化、智能化的技术。仓库相当于一个BOX,利用机械臂实现无人分拣,为进一步扩展提供模块化、可移动的支撑。这个版本预计今年6月在深圳发布。
2018年下半年,在新零售中其他热门曲目逐渐冷却后,仓前模式突然开始爆发。一方面是资本驱动。另一方面,随着消费的升级,新鲜市场,尤其是城市白领,开始有强烈的升级需求。这种升级需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稳定质量的需求,白领没有太多时间去仔细选择或关心价格。第二是方便的需要。他们时间短,大城市街道复杂,通勤时间太长,需要更方便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客观来说,便利店是以便利需求为重点的基本零售业态。然而,便利店普遍认为,在便利店现有的盈利模式下,新鲜食品很难兼容,因此对便利店的回避提供了一个市场/[/k0/】。此外,市面上还有生鲜超市,比如“生鲜传奇”、“一品生鲜”,可以保证上述第一种品质的稳定性,但在第二种品质上还是达不到完美。
结果,丁咚杂货店购物最近出现在上海,普普超市出现在福州。这两家超市分别出现在盒马大本营和永辉的发源地,近半年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
丁咚的杂货店购物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这与今日之都徐新、资本合伙人、沃尔玛中国前总裁陈的大力推荐,以及Box马先生后羿的点评有关。但也说明它的模式有一些特色。
根据海通证券的研究报告《丁咚在社区购买食品的案例分析》,大约有200种蔬菜、40种豆制品、100种水果、180-220种肉、禽、蛋,不到100种海鲜、水产品,其余为调味品、干货、日用品等非高频产品。从这个结构可以看出,蔬菜类是APP上获取用户的核心类别,其次是肉、禽、蛋,基本可以满足烹饪时肉菜的搭配,其他类别都是围绕厨房烹饪场景。这种模式被投资女王徐新称为“应用+市场模式”。
换句话说,如果说丁咚的杂货店购物模式有什么特点的话,那就是“类别杀手”模式在江湖上重现。本质上,丁咚的杂货购物是杂货购物领域的一个类别杀手。
品类杀手是零售名词,线下现象级品类杀手是宜家和迪卡侬,这两家被认为是最不怕电商的零售商。而在线电子商务时代,在线类别杀手主要以垂直电子商务的形式存在。在大平台赢者通吃的游戏下,几乎全部死伤。
那么从目前业内的观察来看,主流观点是以丁咚社区团队为团队的丁咚杂货店购物团队在商品、供应链、价格等基本要素上并不是特别突出,但是其用户体验非常好,可以达到回购率。也就是说,在现阶段,丁咚杂货店提供的产品本质上是针对厨房场景的食品购物服务,其配送团队以退伍军人为骨干。
此外,在杂货店购物的早期阶段,丁咚只深入到一两个主要城市。在高密度网点的支撑下,其团队执行能力和供应链能力更容易发挥其有效性。例如,丁咚杂货店购物前许多仓库的实际配送半径只有1公里,这不仅降低了配送成本,而且提高了仓库的周转效率。
具体数据方面,截至2019年5月,全国共有前置仓库345个,分布在上海、杭州、无锡等华东城市。单个仓库面积300平米左右,每个仓库1,500 SKUs,客户单价在55元左右。
另一个引起业内关注的是来自福州的普普超市。因为普普超市很低调,外界对它的了解较少。目前已知的信息是,其模式从一开始就是线上生鲜超市的组合,其品类不仅包括生鲜食品,还包括一些百货商店。目前有34个前置仓库,面积较大,400-500平方米。有3000多个SKU。据媒体分析,客户单价在80元左右。
普普超市之所以引起业界的关注,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有了一个整合电子商务的超级平台,并且赢家通吃的规则牢固确立的时候,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整合的网上超市?又被资本追捧?
1.《前置仓 前置仓的两个起源和五个终极追问》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前置仓 前置仓的两个起源和五个终极追问》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839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