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宇芬去世了,东周好像失魂落魄了。
半个世纪以来,他们很少分开,即使战事告急,他们也在一起。
他们靠一封封书信相识,靠一股疯狂劲走到了一起。
曾一起做实验,一起吃苦,一起成为最伟大的生物学家。
童第周、叶毓芬夫妇,同是生物学家
想起过世的叶毓芬,童第周总会自责又痛苦。
每天早上上班前,他都会到他俩共同的实验室,将一起用过的桌椅、实验用具擦拭一番。
空旷的实验室频频出现妻子的身影,睹物思人,最是可怜。
他知道他亏欠了叶毓芬,这个小学课文《一定要争气》里不留遗憾的男孩终究留下了遗憾:
叶毓芬学术水平高,工作成绩出色,却因为她的领导是童第周,始终没有升为正教授。
另一方面,童第周致力于科研工作,一直没能抽空陪叶毓芬去看病。
明知叶毓芬不会责怪他,他还是将“我对不起她”一句话刻进之后的日子中。
《一定要争气》是1995年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第十课,内容是童第周17岁时以最后一名插班考入三年级班,第一学期平均分才45分,之后每天苦学,同学睡觉他便在路灯下看书,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两人携手走过的半个世纪里,一起做过最多的便是科研。
是他们共同的努力,让世人记住童第周是“中国克隆之父”、种间克隆第一人。
叶毓芬却被太少人记住,仿佛那段“科研爱情”也被掩埋。
他们的故事,应该先是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然后才是奋斗不息的科研故事。
1936年叶毓芬与童第周及山东大学同事合影
童第周的父亲离世得早,若不是哥哥们照顾,他或许便与科研无缘。
他先在不用学费的宁波师范预科班学习,然后又考进了效实中学。
效实中学是宁波第一流的学校,那一年,一年级不再招生,只有三年级招插班生。
他17岁才开始接受正规教育,除了文史知识,他没有一点数理方面的基础。
考插班生时,童第周费尽全力,幸运以最后一名考入。
但随后,童第周的劣势在这一流中学不断放大,但他始终不愿意放弃。
当别人还在睡觉的时候,他便在路灯之下看书,晚上也傍着路灯学习。
三年级的最后一次考试,这个“吊车尾”总成绩已是全班第一。
童第周的人生遇到许多困难,但他从未被生活坎坷击败过。
原本在效实中学毕业后,他可以直接升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但因为大哥突然病了,不得不放弃这大好机会。
童第周在家帮忙操持家务的同时也没闲着,他自考了北京大学和南京的东南大学但都没考上。
家里情况好转后,他又只身来到上海,在复旦大学旁听,最终考入了复旦大学哲学系。
复旦大学
毕业后,他幸运得到中央大学生物系主任蔡堡推荐做生物系助教,不必回老家了。
就是在做大学助教期间,他通过中学时的老师介绍认识了叶毓芬。
叶毓芬本是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后来父母早亡,家道中落,若不是在她姨妈的帮助下进了中学,她也不可能认识童第周。
当时她正在宁波女子师范学校念书,此后他们开始通信,若是童第周回到宁波便见上两面。
叶毓芬
在童第周的鼓励之下,她努力挣脱了旧时代女子的命运,转到了复旦大学读生物系。
两人靠着童第周做助教的工资,叶毓芬的大学生活费用有了着落,而童第周也在争取更好的工作机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童第周得到的是一次出国留学的机会,去比利时深造。
两个热恋中的青年顿时不知如何抉择,刚刚在一起又要分开?
最终,他们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
童第周决定了出国,出国前半年,他们在宁波一个旅馆里结婚,仪式也很简单。
叶毓芬还只是个学生,童第周也只是个穷小子,除了爱情,他们什么都没有。
结婚半年,童第周便远涉重洋来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大学求学。
布鲁塞尔大学
而叶毓芬在国内也从复旦大学转到中央大学,那个童第周曾经工作的地方。
童第周师从欧洲著名教授A·布拉舍和A·达克,学术收获颇丰。
但生活过得十分清苦,住在狭小的门楼,饿了只吃干面包,渴了喝白开水。
而在国内,即将毕业的叶毓芬生下了第一个女儿。
中央大学
新生降临本是开心的事情,但在那时,毕业即失业,多个孩子工作更是难找。
她又是喜悦又是忧愁,正打算写信告知丈夫时,却收到童第周的家书:
童第周申请了奖学金,却迟迟未有结果,又因为作为中国人被嘲笑。
他是一个坚毅的人,嘴上不说什么却愈发刻苦。
他记得中学时考过的第一名,他明白自己不比别人笨,中国人不比任何人笨。
童第周在比利时做实验
叶毓芬展信阅读后,更是焦虑,她也希望能为丈夫做点什么。
就在这内外交困的时候,他们的老师蔡堡又一次帮了他们,给叶毓芬找了份助教的工作。
叶毓芬担起了养育孩子还有资助丈夫的重担,为此甚至变卖了随嫁的首饰。
远在比利时的童第周也没有让她失望,他的一次实验成功震惊了欧洲生物界。
那是一天,达克教授要求学生们设法将青蛙的卵膜剥下来,这项工作甚至连达克教授也不能胜任。
正当大家都失败的时候,童第周以惊人的手上技巧,竟成功将卵膜从米粒大的青蛙卵上剥离。
随后,达克教授带上这位得意门生到著名的法国海滨实验室。
童第周再次成功完成外膜剥离,这一次剥离的是不到十分之一毫米的海鞘卵子!
4年后,他成功通过答辩。
在授予博士学位的大会上,他用自身事实告诉所有人,中国人不笨。
随后童第周婉拒了所有人的挽留,毅然返回祖国。
尽管此时抗日战争爆发,但海岸的那边,有祖国,有佳人。
回到国内后,他受聘于山东大学,任生物系教授。
但战火迅速蔓延,山东大学受命迁移,童第周一家也随校迁至四川。
不久后山东大学解散了,童第周又先后在中央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任教。
战争的后方虽然免受生命威胁,但生活条件艰苦物资不足等问题依然困扰着童第周一家。
同济大学旧址
最主要的是,他们的实验室一直都没有一件像样的显微镜。
那天,童第周回到家显得非常开心,他拉着叶毓芬一起出门。
原来童第周在旧货摊上发现了一个二手的双筒显微镜。
尽管报价高达6.5万元,但为了科研工作,他们下定决心要买。
那台6.5万元的显微镜
他们四处借钱,叶毓芬将稍微有点样子的衣服都变卖了,这才买下了这架显微镜。
显微镜有了,但生活也更加困苦,不说欠下的欠债,为了糊口有时还得再去借钱。
但有了显微镜,科研工作也得以开展。
他们在借住的小屋里搞实验,没有器材就用锅碗瓢盆代替。
童第周于李庄拍摄旧照片
就在这样艰苦的工作环境下,童第周做出了领先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
他与他的同事们曾将雄性亚洲鲤鱼的细胞核转移到雌性亚洲鲤鱼的去核卵细胞中,培育了世界第一群克隆鱼。
实验比著名的多利羊领先了34年,只可惜局限于当时环境,并未发表英文论文,未能被国际科学界所认识。
他们还从鲤鱼的胚胎细胞中分离出细胞核,转移到鲫鱼的去核细胞中,完成了世界上首例种间克隆!
童鱼:尾鳍不开叉
这条有着鲫鱼和鲤鱼基因的鱼被称作“童鱼”。
童第周和叶毓芬不分昼夜的工作,不停的积累数据,探索奥秘。
童第周每一份科研成都凝结着叶毓芬的心血,而叶毓芬在实验上也非常仔细。
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大学复校,童第周一家又回到了青岛。
山东大学
回到青岛后,他们又参与到学生的“反饥饿,反内战”的浩大活动中去。
等到1949年青岛解放后,童第周、叶毓芬夫妇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
童第周在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任主任,在山东大学任副校长,之后,1955年还当选了中科院学部委员兼生物地学部副主任。
而叶毓芬却始终只是副教授级别,这主要是因为童第周是她所在单位的领导。
每次叶毓芬上交材料,童第周总将她的机会给到别人。
尽管叶毓芬的工作已经完成得很出色,科研水平也极高,但童第周还是依然将机会给别人。
童第周是当时国内最好的生物学家,他是希望有更多的机会能留给别人。
但也因为童第周身处“学术权威”之列,十年动乱期间便也被拉去批判。
有的人强迫叶毓芬揭发检举童第周,但叶毓芬却斩钉截铁地说:
我和他一起生活了几十年,我了解他,他不是你们说的那种人!
叶毓芬守住底线其实并不容易,她和童第周都是党和国家最坚定的拥护人。
她因为读书期间曾希望从事政治工作,在国民党的学校读过两个月,从而留下了污点。
反动学术权威
但她依然格外希望能够入党,为此她和童第周都曾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在民盟中,她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亲近党,她的情况虽得到上级注意,却始终找不到两个作证人。
极为遗憾,直到去世了,她也没能入党。
看着台上被批判的瘦弱身影,她选择相信童第周,就是在心里“背叛”了一次党。
直至叶毓芬去世之前,童第周都在实验室坚守工作。
他原以为自己不是医生,在家陪着叶毓芬也没用。
但在学生的劝导下,他被说动了,决定马上就回家去陪陪叶毓芬。
只可是,童第周刚打算收拾好回家,家里电话就打来了。
叶毓芬病危后的第6天,叶毓芬彻底离开了世界。
童第周和叶毓芬一生相互羁绊,突然分别,此时也只有科研可以让他轻松。
他依然坚持科研工作,他眼里有许多科学的未来:鲫鱼或许能有几十斤重,小麦能长在高粱杆上,大树可以结出棉桃。
这些看似不可能的幻想,都曾是他和叶毓芬坚持科研的理由。
童第周在科研上的成果丰硕,关于海鞘的研究曾纠正一些学者的错误见解。
随后童第周开始用生物化学的方法研究核质关系,进而探讨细胞质在形状遗传中的作用。
通过进行鱼类间的克隆确认了细胞质在形状遗传上不可或缺的作用。
同时他还写下诸多生物学著作,也一直尽职尽责地教书育人。
童第周77岁了, 这天他在浙江省科学大会的讲台上突然晕倒。
大家慌忙将他扶下讲台,但他从昏迷中醒来后却坚持回到讲台上完成演讲。
同月30日,童第周心脏病病发,抢救无效去世。
如果人死能有走马灯,他定能看到自己坎坷一生,在其中如何走出一条康庄大路来。
但他知道,叶毓芬曾撑起他的一生,他是幸运的。
许多人可能觉得科学家眼里的爱情会与众不同。
其实除了荷尔蒙和多巴胺,也可解释为相守一生。
1.《什么是科学的爱情故事 血腥爱情故事表达了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什么是科学的爱情故事 血腥爱情故事表达了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210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