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张胜为数不多的单词中写得最好的一首。

用这首词过电影一般回放了他的一生,意气风发之时,雨声是暖的;命运转弯时,雨声哀愁欲断魂;老年听雨,已经心如止水。任凭这一生的雨再来过一遍,也无丝毫波澜。

那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让世人吟诵回味至今,可鲜有人可以耐着性子把他的经历读一遍,他漫长的一生如同太多不得志的词人那样,在乱世中出仕不成又隐居,一生爱国却报国无门。我们读懂一个词人,很难从读到他的坎坷命运的那一刻就彻底了解了他,很多时候,我们反复读词,再掺杂些自己的经历,方可回过头有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这首诗或者词,竟然暗藏着这么多的玄机。初读这首词,它被加工后搬到荧幕上用来吟诵爱情。电视剧《金粉世家》中,除了金冷二人躺在向日葵地惹人难以忘怀以外,金燕西给冷清秋上国文课,在全班面前朗诵这首被修改过的《虞美人》,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少年听雨楼上,红烛昏罗帐。去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檐下,秋叶已凋零。悲欢离合总无情,伊人何处,总在寒冷清秋。”

那时我竟不知,他们最终的命运和无疾而终的爱情早已在词的最后一句埋下伏笔。电视剧里对于金燕西的刻画充满了深情的意味,年少的燕西在下雨的街道追着手捧一盆百合花的冷清秋,任凭雨再大也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后来又搬到冷家隔壁,他全然不顾自己的骄傲和追她时候多走的弯路,他为她写诗,带她去郊游,为了娶她不惜一切代价,给她一个浪漫又难忘的婚礼,在婚后育有一子,这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坚不可摧又那么的甜蜜。电视剧中的金燕西性情大变来自于家道中落和白秀珠地再次插足与利诱试探,冷清秋最后的出走和金燕西的悔不当初、思念至极、出现幻觉,让这段爱情稍微有了些温情,观众不禁一叹:他们还是爱着对方的。

可张恨水不留情面的描写和刻画却更能体现那首被修改了的词的真谛:金燕西最初对冷的好感没有那么浓,他更多的是好奇这类清新脱俗的女子,金家的姐妹妯娌清一色的穿戴华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白秀珠的大小姐脾气是难以忍受的,在这种时刻,清秋这样的女子显得格外别致,办诗社更多的也是出于一种好奇的试探,包括后来的万人阻挠,金燕西拼命也要将冷娶进家门,也稍稍带着公子哥的叛逆和倔强。当两人处于热恋的时刻,任何挫折都可以是一种情怀和增进感情的良药,好似少年听雨,红烛昏罗帐。而当金燕西爱上戏子,将妻子和儿子冷落一旁时,夫妻间的小打小闹尽显百事俱哀,稍有不慎,就会变成离婚的导火索。燕西觉得眼前的清秋不再可爱年轻,满是唠叨抱怨。他想着法儿的要摆脱冷的束缚。快读至小说末尾,实在不得不感叹张恨水是个高人,他活脱脱的将一个骄傲孤寂的冷清秋写成了寻死觅活还不忘带着最后一丝荣耀的女人。相比电视剧里头也不回的洒脱,小说中的她在大火中逃到了二人最初相识的地点,意欲投河自尽却又为了亲人儿子,写下给燕西的决绝书,便一走了之。

那个倔强的女子大抵还爱着金燕西,但这个早已不爱她的男人,竟把大火焚楼出走、跳河自尽未遂这些一波三折的举动看作是跳梁小丑般的闹剧,连同火中留下的冷清秋的黑木匣,那里面所有的东西看都不看就想丢掉。“悲欢离合总无情,伊人何处,总在寒冷清秋”。二人的爱情终以悲剧收场,忘不掉的,挣扎过的,其实只有悲情的清秋。

小说的结尾,金燕西去了欧洲,冷清秋在那一封信后便再无踪影,八妹在他们二人第一次相识的地方,遇见了一位令其心动的男士,管家惊叹,这模样这情景像极了当年金冷二人,不禁唏嘘,故事也戛然而止。看到结局的那一刻,很难再想起二人热恋时究竟有多么美好,只是觉得自己活生生把一场苦情悲剧读完。门第等级未曾阻挠之前,其实金燕西早已不爱了,小说中值得一提的是张恨水一直埋下的一条暗线:柳春江和小怜,在金冷并没有怎么过度遭受家庭反对并火速结婚的时候,柳春江的爱情却一直被他的父母所诟病不耻,几乎要把二人逼上绝路,柳虽比不上金燕西浪漫豪气,从未爱小怜爱得轰轰烈烈却始终矢志不渝,看似要被夭折的爱情却毅然决然的挺到了最后,两人移居日本,过着幸福的生活。也许张恨水想说:“并不是所有的富家子弟都不会有从一而终的爱情,哪怕是他爱上一个丫鬟。”也许张恨水要表达:“真正的爱情不瘟不火,犹如细水长流。”

“悲欢离合总无情”、“总在寒冷清秋”,到底无情在哪里?寒冷又在哪里呢?

蒋捷把一腔才情跟报国的决心投诸于败落的朝廷和动荡的年代,南宋站都站不稳,又怎么可能考虑如何才能站得更高?他把个人价值完全执著地倾注在这一件事上,却又中途放弃,终生不仕。

他把这辈子所有的心事和愁绪都写了下来,他把他那个理想中的时代带到了现实社会中,最后逐渐失望直至痛斥,哀叹生不逢时,感慨被时代拖累,又觉得自己一生什么也没有做好。到了两鬓斑白,任由雨滴到天明。

可他何尝不是爱着动荡的南宋呢?犹如看着一个不争气的恋人,却又忍不住拿自己理想中的一切来标榜时局,愈发被动痛苦而不自知。后来释然,可真释然,还是假释然,只有蒋捷自己知道,后人再多揣测,也已没有任何意义。

只是后人用爱情经历读懂了他的无奈和遗憾,踮着脚尖,爱得轰轰烈烈、失去自我的冷清秋,她在垂老之际再次听雨,带着复杂难以言喻的心情伴随雨声回忆一生的往事,心底里究竟是释怀了,还是没有释怀,同样不得而知,可她的心境终究是变了,少女时下着大雨也会出游、赏花,中年时由于一场失败的爱情带着悔恨逃离北京,等到后来时过境迁,她在别的地方遇到生活中如意的事情也好,不如意的事情也罢,再提及年少这段爱情,也只能任由这段回忆“点滴到天明”。

一个骄傲的词人,被动荡的南宋“爽约”,磨平了棱角;一个孤冷的女人,被爱情夺走了傲气与热情。

再读那首词,真的有种在宋朝淋了一场大雨的感觉,只是湿气不去,天气未曾晴朗,这股雨便幻化为民国一场悲伤惋惜的爱情,又一次把我浑身浇透,我不禁感慨,美好的事物总是昙花一现,多半是靠守着回忆来延续着对它的情感,总觉光阴似箭却又饱受时间的折磨,敲敲打打的人生已被眼前的雨记录下来,而后淋过的每一场雨,都带着半生故事的味道,提醒你,那些美好你追逐过,拥有过,失去过,然后让每次的回忆都类似于一场过雨,总能等到天晴的时候,也总会等到把听雨当作平常事的年纪。

1.《民国的爱情为什么都很悲 为什么民国爱情很悲惨》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民国的爱情为什么都很悲 为什么民国爱情很悲惨》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220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