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渔业的境况,在存世的海量汉画像、汉画砖中可以见到大致风貌。渔业生产的场景,在汉画像中表现得颇为传神。大鱼蠢动,波光流溢,从事渔业劳动的人们挥舞宽袍大袖,捕鱼者所持的器具虽只是剪影式的轮廓,却也可一窥汉代渔具的风貌。汉代渔业生产遍及各地,捕鱼活动或在江河湖海,或在水塘池沼,甚至山间溪流,都有渔人的身影出没。渔业所得之利,正可补农业食量之不足,正如《后汉书·刘般传》所云:“民资鱼采,以助口食”,鱼类鲜美,吸引着人们走向水滨,施展各类渔具,在古国的粼粼波光中取鱼。相应地,汉画像中也出现了大量鱼形纹饰,鱼的动势为画面提供了新鲜活力。
在汉画像中,罩是经常出现的渔具,所谓罩,类似于无底的筐,一般以竹木条编制,底部阔口,上部有一小口,在河流的浅水中见到鱼便用阔口罩下去,将游鱼罩在其中,然后从顶端的小孔探手臂进去把鱼捉出。罩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渔具了,《诗经·小雅·南有嘉鱼》就出现了以罩捕鱼的场景:“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古时鱼类资源丰富,用罩取鱼极为简便,时至今日仍有使用。嘉祥武梁祠的汉画像石中,桥下的水中有人在用罩捕鱼,大鱼在水中出没,一派繁忙景象。罩已倒扣在水中,想必鱼已入罩,正在罩中左冲右突,画面在这一刻定格。
山东莒县孙氏阙出土的画像石中,出现了两汉画像石中常见的故事“七女为父报仇”,该故事在两汉时期的画像石中较为常见,却未见传世的文字记载,是一个失传了的故事。在阙身背面的画像中出现了三股鱼叉,船中人手持鱼叉朝着大鱼脊背奋力刺去,水中满是大鱼蠢笨的身躯,可见其壮硕。鱼叉捕鱼之法也极为古老,甚至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了鱼叉的雏形,先民们用树枝的尖锐叉在水中刺鱼,便是鱼叉的最早运用,后来打磨兽骨作为叉头,是为骨叉。汉代铁器广泛使用,此处的鱼叉尖端锐利,可能是铁质的,鱼身硕大,已经超过船的长度,使用鱼叉者必须有颇为可观的膂力,才能驾驭得了。
钓竿垂纶亦是古老的方式,汉画像中的垂钓多出现在水榭中,水榭的制式,是在水滨起高台,一部分在岸上,一部分深入水中,梁柱飞桥凌空架在水面之上,《吴越春秋》载:“吴王阖闾治宫室,立台榭于安华池”,可见春秋装战国时期,贵族已有兴建台榭之风,并一直延续到汉代,成为私家园林中的重要景观。汉画像中的捕鱼图多与水榭有关,水榭之下的水中有大鱼逡巡,有垂钓者在桥上投竿垂钓,众人在旁观看,水榭垂钓兼具观钓的功能。
渔网在汉画像中抽象为符号,密密匝匝的网目难以尽数雕凿,以横在水中的粗线条代替,随着线条起伏,可见网在水中的动态,弯曲的部位已经兜住了鱼群。南阳英庄汉墓中出现了网罟捕鱼的画像石,画面左侧有山峦起伏,其中有野兽出没,图中有虹状拱桥,桥上有人牵罟捕鱼,鱼在网的边缘出没,不远处又有人乘船捕鱼。一说拱桥是池塘堤案,似也可信。
渔具之外,又有些不拘一格的捕鱼方法,汉画像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比如鸬鹚捕鱼,在山东、江苏、四川等地的汉画像中均有出现,船上人与鸬鹚的主从关系也较为明晰。而江苏邳县的捕鱼归来画像石中,有两个渔夫,六只鸬鹚,渔夫肩头还扛着鱼叉,手臂上立着鸬鹚,其中一只鸬鹚嘴里还叼着鱼。一般认为,驯养鸬鹚捕鱼始于东汉,鸬鹚在捕鱼活动中充当着工具的角色。
1.《打鱼换酒的画说明什么呢》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打鱼换酒的画说明什么呢》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253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