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对于“王士祯”这三个字您感到陌生,那么蒲松龄和《聊斋志异》总该有所耳闻吧?不错,正是因为有了王士祯的积极推荐,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才得以被大众所熟识和接受,可以这样讲,王士祯就是蒲松龄的伯乐。

出身官宦,自幼聪慧,少有才名,在清初的文坛上,王士祯是公认的盟主,不仅开一代“神韵”诗风,且其文采精华更是深得康熙皇帝的赏识,被赞曰:“诗文兼优”、“博学善诗文”,并入仕南书房,成为清代汉臣由部曹充词臣的第一人。

彼时,蒲松龄呕心沥血完成的《聊斋志异》却久不被世人所识,刊刻者寥寥,无奈之下,蒲松龄找到王士祯,王士祯不仅给这个落拓的文人赠了诗,还给此书以评论,其后,更是在其书上大书“王阮亭鉴定”。

有了文坛盟主的加持,再加上其故事本身就饶有趣味,所以,一时间使得各大书坊争相索稿,并以刊刻《聊斋志异》为荣,由此可见,王士祯的文名并非浪得虚名,现在我们就从他的一首《江上》来领略其七言绝句的神采风韵。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自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清 王士祯《江上》

简译:吴头楚尾,这一段江上之路是云帆直挂呢,还是逆水行舟?

冷雨瑟瑟,时节已经进入了深秋,一江秋水暗自起伏。

傍晚时分,诗人要趁着寒潮起时渡过江去,眼中尽是黄叶,耳边都是雁鸣。

赏析:王士祯这首七言绝句辽阔空远,境界开阔,气势磅礴,亦如志得意满的诗人自己一般。

诗的首句交代渡江的地理位置,吴头楚尾是春秋时期吴楚两国交界的地方,就是现在的江西省北部。

但是,作者诗中的吴头楚尾并不是现实中的吴头楚尾,据其《渔洋诗话》记载,清顺治十七年农历八月,诗人临时充江南同考官,由扬州赴江宁(即现在的南京),九月因病又渡江归扬州,乃有此诗。

所以,诗人渡江的真实地点是长江下游的(江宁)南京,之所以神思飘逸地写作吴头楚尾,完全是其“兴到神会”之语,是其“神韵”诗风使然。

吴头楚尾地域辽阔,山水相连,而彼时呈现在诗人眼前的亦是波涛奔涌烟雨苍茫的壮观景象。

置身其中,不免令他心潮澎湃,神思悠远,仿佛眼前的长江亦有了吴头楚尾的历史厚重感。

吴头楚尾本是历史典故,于此处却是无声胜有声,作者心胸之旷达和开阔可见一斑。


此诗的次句点明节令和环境,寒意泠泠的深秋时节,江面上飘洒着霏霏细雨,白波都被雨雾暮色所遮掩,整个江面都笼罩在苍茫的烟雨中,这一句其实是为首句的“路如何”作了一个概括和总结:江路迷蒙,不适合归途。

诗的三、四两句,既点出了渡江的具体时间,又渲染出了苍茫壮阔的渡江背景,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悠远,余韵缠绵,令读者有意犹未尽之感,虽然不是顺途,仍然要义无反顾,心安即是顺途。



秋江之上寒潮汹涌,烟雨凄迷;秋山之中黄叶翩飞,落木无边;空中归雁匆匆,雁鸣阵阵,就在这样苍茫壮阔的背景映衬之下,于朦胧的暮色中,超然脱俗的诗人衣袂飘飘,驾一叶小舟凌驾于烟波浩渺的秋江之上,渐行渐远……

整首诗被作者这支生花妙笔点染成了一幅清丽脱俗的秋江晚渡图,简洁洗练,清新蕴藉,刻画工整,印象鲜明,令人沉醉。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读罢此诗,耳边不由得响起了《笑傲江湖》的主题曲,正可以体现彼时王士祯的志得意满和踌躇满志。

少年得志,一生顺遂,这位清初的杰出诗人,不仅诗风自成一脉,被世人尊为一代宗匠,且其具有极强的鉴赏能力,还精金石篆刻,真可谓是多才多艺,留下了大量名篇佳作。

王士祯在散文及诗词领域均有不俗的成就,尤其擅长七言绝句,诗风清新蕴藉,诗意淡远含蓄,对于他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深为赞赏。

寒江孤影,江湖故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首《江上》,就令读者见识到了这样一位踌躇满志超然典雅的诗人形象,就如《红楼梦》中黛玉给予宝玉的评价那样:“文采精华,见之忘俗。”,诗精彩,人潇洒,都令人难忘,您说呢?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1.《王士祯的《江上》,清爽脱俗,蕴藉含蓄,余韵悠长,你值得一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王士祯的《江上》,清爽脱俗,蕴藉含蓄,余韵悠长,你值得一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278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