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是一种在山涧、林中涓涓细流的水,是生命力顽强的水。穿过碎石、草丛,隐没在丛林、山涧,行走在无人能到达,连鸟都飞不到的地方。因缘于大都是山上的泉眼衍生的,我们以为其清澈干净,最是小溪处,最是幽静和谐。
今天水彩画家黄有维跟大家分享《琴瑟和鸣》创作步骤
▽
步骤一:画中有一块巨石,它一端没入水中,一端露在外面,顶上还有几片石斑纹。因为有水珠不断溅在上边,它湿湿的,泛着青光,白白的水沫漫过石面。用赫石黄、生褐、树绿、普鲁士蓝、紫色调出一种暖灰色,画第一遍底色,留出石斑纹的区域,待干。我想可以突破一下水彩画的常规,用长卷的形式来画这张画,这里展现的只是画卷中的一部分。
步骤二:用中黄、群青、生褐的混合色画石头较干的一头。用天蓝、氧化紫、土黄的混合色画较湿的一头。用薄薄的灰色在石斑纹上罩一层底色。把整块石头的结构强调出来。没入水中部分若隐若现,应特别用心。因为旁边的东西还都没有画,所以边缘线不用处理,过后再说。
步骤三:有很多人担心把画面中的某一部分画完了会失去整体感。其实不用害怕,这么做的关键是“心中有数”。如果心里装着整张画,那么笔画到什么地方,都是很自由的。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有条不紊。我在画此画时,就是这么做的。我画完第一块巨石,接着画紧挨它的那块,依此类推,一块块地画完。我往往会随着作画时的心境去决定先画哪儿,后画哪儿,尤其是在画大画的时候,这种方法更能把握全局。
步骤四:这一步,大家看到我几经把画面的上半部全画完了。岸边的几块长满苔藓的石头费了一些功夫。画它们和画水中的那几块石头有些不一样,除了色彩不同之外石头上的附着物又多又杂。我用十六号笔来画它们,而石头上的裂纹则是用一支十四号貂毛笔画成的。岸边的茅草先留白,再填色,最后用小笔修饰了一下。请您注意那些石头上的色彩,它们几乎涵盖了我颜料盒中所有的色彩,不过这些色彩都是经过精心调制的,而非原色。
步骤五:这张画的水,面积较大,流向也很复杂。这么多种水的不同形态出现在一张画上是不多见的。你看它们有深有浅,有缓有急,有水花有波浪,真是热闹。不过只要按部就班,倒没有什么难的。我比较得意的是石头浸入水中的那些部分和漫过石面的薄薄的那层水。这些地方的处理让人感觉水很清很透明。石头浸入水中的部分颜色较深,并且水面上还有泡沫和水波浪,画的时候需要更细心。在画的中间,石头上长了一棵草的地方,水从石头上漫过,形成一块镜面。它亮亮的,发着蓝光,这是因为反映天光的原因。这个细节很有趣。现在我们来看这张画,似乎有一些过分热闹。不过,好在它只是整张画的一部分,连起来看就很舒服了。
《琴瑟和鸣》全幅画面
手机横过来观看,效果更佳
▽
唐代文学家元结有一篇散文《右溪记》,写了一条美妙的小溪,把风格纯真,自然情趣描写的历历在目。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这句描写和今天这幅《琴瑟和鸣》相得益彰。溪水在蜿蜒曲折的溪流动向中,有高低不齐的石头,溪水冲击下,淅淅零零的声响却在一方清幽之地带来欢乐的乐响。
1.《水彩画家黄有维《琴瑟和鸣》创作步骤》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水彩画家黄有维《琴瑟和鸣》创作步骤》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284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