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1 07:25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孙雨林 柯溢能 记者 王湛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唐代诗人王维在诗中描述了采菱的画面;清代诗人阮元的“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则描述了种菱的技巧。这些诗句展现出中国种菱、采菱的绵长历史。

日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文博系副教授郭怡课题组有了最新的一项研究,他们探讨了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的菱角形态变化情况。通过对大量菱角长、宽、角度、长径等测量数据的对比,从菱角形态的变化可以看出距今7000年前田螺山菱角,介于野生和驯化的菱角之间。

郭怡说,这项研究显示人类对菱的干预(即比驯化、栽培程度要轻的一种人为行为),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6000~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这大约比商朝还要早4000年。

在田螺山遗址

先民会挖坑藏菱角

菱角是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4000年左右)中常见的植物遗存之一。郭怡告诉记者,江浙一带是出土古菱角的集中地区,其中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数量最多,暗示菱角作为食物资源在该地区新石器时代先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先民使用菱的证据可追溯到距今8000年前。比如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距今8000~7000年间的菱角遗存;湖南澧县八十垱遗址出土的距今约8000年前后的菱角遗存。考古发现中,菱角出土的数量相对陶片等来说较少,而且往往很少出土大量而完整的菱角,绝大多数都破碎了。”郭怡说,“一直以来,在对中国食谱的主食研究中,水稻、小麦、小米这些现在仍发挥重要作用的粮食作物成为主要内容,而且研究内容呈现单一化趋势。大多数人对菱角没有特别的关注,惯性思维将菱角作为水稻农业的一个补充,认为是野生植物采集品,只是水里长了菱,先民们就将之采来吃而已。”

从考古角度看,菱角在余姚田螺山遗址等地区中广泛出土,是史前食谱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在菱角和史前时期大不一样,其性状与野生菱角也很不一样。郭怡对此产生了好奇:或许,菱角也如同水稻一般,因为人的驯化而造成了今天的形态?

从2014年开始,郭怡和他的学生邬如碧,与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一起开始研究有关人类对菱的干预的内容。

田螺山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是在2001年偶然发现,并于2004年开始发掘的浙江省又一处重要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环境保存最好、地下遗存相对完整的一处史前村落遗址。

为什么在田螺山遗址中会挖出大量完整的菱角?郭怡解释说:“在田螺山遗址有一种非常特殊的埋藏现象,就是先民会挖一个坑来储藏菱角,在这个坑里出土的菱角有些保存得比较好,有完整的外壳;田螺山遗址的菱角不腐烂是因为地下水位线高,有机质遗存都完全处于在潮湿的土壤中,而且在菱角出土的地层上面覆盖有一层海侵(即海水对大陆区侵进)之后形成的海相层,海相层能够起到较好地隔绝氧气等作用,就像盖了一层厚厚的保护膜,对遗存的保护效果就更好了。”

因此,郭怡课题组选择对田螺山中遗存的完整菱角进行研究测量。

而在离田螺山遗址不远的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在那里有一块封闭的生态园。整个生态园呈现原始环境,没有施加任何人为活动,所有的菱角都是自然繁殖的。而这之中的菱角也就长成了适应环境的原初野生状态,长刺、形小。

和南湖菱相比

田螺山菱角偏矮小

在预研阶段,郭怡课题组从直观上就发现田螺山出土的菱,从形态上就不像野生的那般,它的刺不是十分明显,果实也比野生的大。

为了得出更加精确的结论,课题组就进行了大量的数据比对分析。郭怡和邬如碧等人首先对田螺山遗址出土的400余个距今六七千年的菱角进行测量。

长、宽、角度、长径,是主要测量指标。

野生菱角的果实部分——不算上刺,长约15毫米左右,高约16毫米左右。成熟的高度驯化种(现在的南湖菱),果实长约40毫米左右,高约25毫米左右。田螺山的菱角长约30毫米左右,高约16毫米左右,正处于野生和驯化的菱角之间。

将出土的数据嵌入到以现在菱角数据为基础的坐标系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演变,从田螺山7000年往6000年走的历史当中,菱角的大小体形变化展现出继承性。即随着距今年代的推进,越来越靠近现代指标。

首先在形态上,菱角的刺越来越不发育,越来越不明显;其次在果实大小上,田螺山早期菱角的长约28毫米左右,中期约30毫米左右,晚期约33毫米左右;高度也有类似的变化。所以随着时间的推进,形态越来越接近现代的栽培种。

田螺山遗址出土的菱角,已经接近种植状态下的样貌。而且高度驯化的菱角体态,没有复杂的人为管理是不可能产生的。郭怡说,“现有的数据对比,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田螺山先民对菱的驯化、栽培,但不可否认在7000年前甚至更早人们已经关注到了菱角,并对其进行了人为干预。”郭怡的研究结果将人对菱角干预的时间向前推进至距今6000~7000年之前。

郭怡说,这项研究的方法和结论很简单,但是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或许这个研究结果可以提供一个新方向。

“原始社会,从狩猎采集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原始农业的诞生应该是一个复杂体系。”郭怡认为,对人类主食的研究应该改变原有的“忽视”其他作物的思维定势,“不能抹杀人类曾将其他作物作为主要食物来源的可能。”或许菱角也曾是其中的一个选择,人们曾经尝试过将其驯化成主要食物来源。

(图片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1.《(采菱归是什么意思)梦见采菱是什么意思?》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采菱归是什么意思)梦见采菱是什么意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289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