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经过安史之乱以来4年多的颠沛流离,杜甫一家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冬来到成都。得友人帮助,他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总算有了个暂时的安居之所。这首五言律诗,描绘草堂风光,抒发闲适心情,约作于肃宗上元二年(761),是年诗人49岁。题目中的“水槛”,意即临水建筑物的栏杆。“遣心”,犹言散心。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首联点题。“去”,离。“郭”,外城。“去郭”,谓草堂在成都城外。“轩楹”,廊与柱,即指水槛。“赊”,远。由于草堂远离大都市的尘嚣,附近又没有什么村落,故环境幽雅而视野开阔。在敞开的廊轩里凭栏远望,作者心情的闲旷可想而知。

颔、颈二联接写眺望所见。“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澄江”指浣花溪。“平”指水满。由于春雨连绵,溪水涨满,故所见溪岸较平日水位低时为少。晚来树林幽暗,而林花色浅,故看得更加分明,显得比白天多。一“多”一“少”,寻常字面,却下得精切,具见诗人文心细密。“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细雨落在水面,翻起水泡,故鱼儿上浮;如是急雨,鱼儿便潜入深水,不出来了。燕子弱小,难以承受猛风;但在微风中,却因风势而斜飞,姿态轻盈优美。宋叶梦得《石林诗话》赞曰:“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尾联回应首联之“去郭”与“无村”:成都城中,人烟稠密,言外是说:哪能见到如此旷远、恬静的景致!而此地只有三两人家,则“天人合一”,自然与人亲密无间之意,尽在其中了。妙在只作客观陈述,此外更不着一字加以评说,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一说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名山大川。名山大川,奇丽惊人,固然是好,但可供旅游,却未必适合家居。而像杜甫此诗所写的乡野风光,所在多有,平易近人,似更宜居。它们又何尝不是祖国大好河山的另一面相呢?

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四句作两联对仗,本篇却八句四联都是对仗,从开头一直对到结尾,可谓创格出奇。写作的技术难度更高一些。而杜甫却因难见巧,举重若轻,对得自然浑成,充分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1.《[水槛读什么意思]杳怎么读什么意思?》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水槛读什么意思]杳怎么读什么意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296164.html